講者:段喜亭資深副總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理學院思亮館1樓
演講影片(請點選)
內容摘要:
資安現場:動態賽局中的數學角色
資安不是靜態技術堆疊,而是一場與對手博弈的資訊戰。段喜亭老師從實務出發,揭示異常偵測、密碼學、風險評估等數學概念如何在資安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並提醒我們:每一道防線背後,其實都蘊含著邏輯思維與模型選擇的辯證。
風險思維的修煉,來自錯誤與現場
從開發流程到組織文化,許多資安問題不只是技術失誤,而是制度與人性的漏洞。段老師以情報作業為例,談如何建立風險感知與應變能力,並鼓勵學生善用數學工具介入資安風險管理、行為預測與事件分析。
從象牙塔走向產業線:數學人的實作之路
身為數學研究出身的創業者,段喜亭老師分享從學術轉入業界的心路歷程。他提醒學生:不要低估你所學的數學,也不要害怕跨出學科的舒適圈。資安、AI、風控等領域都在等待能「動手解釋現實」的數學人進場。
【演講內容全文】
理工人該學習的能力─面對失敗的能力
段喜亭資深副總/榮慧科技
當資安威脅成為現代社會的隱形戰爭,數學人該扮演什麼角色?數學沙龍邀請慧榮科技資深副總段喜亭以自身橫跨理論與實務的經歷,帶來一場從「資安現場」看數學價值的深度分享。他不只談數據、攻擊與防禦,更談如何在風險中思考、在失敗中學習,以及數學人如何走出象牙塔,走進這個時代最緊要的戰場。
「資安不是靜態模型的比拼,而是行動者之間的博弈。」段副總開場指出,傳統數學習慣處理的是確定性與通則,但資安世界面對的是動態對手、不完全資訊與即時風險。他形容資安如同一場動態賽局,每個程式碼背後都可能潛藏意圖,每個異常數據都可能是攻擊的前奏。
這樣的環境需要的是「對手思維」,站在攻擊者角度重新審視系統的弱點與漏洞。他強調,數學的價值不是被替代,而是需要重新定位──例如在資料結構、密碼學、異常檢測、統計與機率模型中發揮穿透力。
段副總強調:「面對失敗的關鍵不是放下它,而是學會怎麼改變策略。」資安領域的核心不只是技術的純熟,而是對風險的「整體感知」與「動態回應」能力。他將其比喻為「情報工作」,強調人與系統的關係、組織文化對資訊流動的影響、以及管理層與技術層之間的認知落差。
他指出,許多技術問題的根源來自於人的行為與制度設計缺陷。例如開發流程中未落實權限控管、使用者教育不足、或管理層輕忽資安預算,這些都無法靠單一技術解決,必須透過跨部門合作與策略設計來補足。
對數學人而言,這是一種挑戰也是機會:如何將數學模型應用於行為預測、風險評分、事件追溯與防禦策略模擬,是資安未來的重要工作場域。
他舉 Netflix 與百視達競爭的商業故事為例。當初 Netflix 推出 DVD 郵寄租片服務,雖解決了消費者「去店裡借片」的不便,卻也面臨「無法即時觀看」、「找不到郵筒還片」等新的問題。這些初期的挫敗一度讓 Netflix 無法真正撼動百視達的地位。
但他們沒有放棄,而是從觀察中找出突破口:網路速度正在超越郵遞,他們因此果斷轉型為全線上串流平台,進而徹底顛覆了租片產業,甚至改變全球娛樂產業的面貌。段副總說:「你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勇於改變的勇氣,才能讓下一次的嘗試有機會成功。」
重新定義失敗:不是人的否定,而是調整的起點
段副總原本在中央研究院從事數學研究,後來轉入業界並創立資安新創公司,歷經創業挑戰。他坦言,從純理論轉向解決真實問題,是一段極為掙扎的過程,但也讓他更理解數學的力量與侷限。
他鼓勵在場的學生:「不要小看自己會的基礎數學,這些能力可能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揮作用。」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重新學習別的語言、接受別種驗證邏輯、進入另一種思考框架中。
演講中他多次分享與兩位女兒的互動,尤其是小女兒提出「為何三角形內角和會大於180度?」這個看似簡單卻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他從這個問題延伸談到:即便是看似穩固的數學理論,也可能因新的觀察與背景而需要修正與重構。他說:「每個新的理論架構,都是舊理論無法解釋的結果中誕生的。」
這一段也隱喻了他對失敗的理解——正因為舊的路走不通,才會開出新的解答。而失敗,正是這個探索過程中的必要元素。
他也談到大女兒參加經濟學奧林匹亞國手選拔的過程。第一年,她滿懷信心參加選拔,卻在400人中僅考出300多名,挫折感極大;但她沒有放棄,隔年捲土重來,終於成功入選,並在國際賽中獲得金牌。段副總強調:「她失敗的那一年,比成功的那一年更值得驕傲,因為她學會了修正與堅持。」
段副總坦率分享自己在求學時期曾面臨的一段挫敗經驗──他因一門課程未能及格,延遲畢業,也因此錯失了原已錄取的臺大電機研究所入學資格。這段挫敗曾讓他深感失落,甚至懷疑是否該就此放棄。但在低潮中,他選擇不是逃避,而是面對問題、調整心態,重新申請課程、說服教授支持自己的研究方向。隔年,他不僅順利完成臺大數學系學業,更以一年之姿完成電機研究所碩士論文,成為當時首位一年內完成論文的學生。
「很多人以為我一路順遂,但沒有看到背後那些最痛、最難熬的時刻。」段副總誠實地說。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提醒學生,人生的每一次挫折,並非終點,而是檢視與成長的轉折點。他強調,面對失敗的第一步是「自我梳理與調整機制」──只有正視問題,才能真正從錯誤中學習。
他也進一步以工作現場的實例說明這種思維如何延伸到實務層面。在IC設計過程中,若出現輸出錯誤的波形,若僅止於修正表面異常而未探查根本原因,就容易重蹈覆轍。他指出,一個設計錯誤往往不只是一個人的疏失,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可能來自腳位電壓的配置錯誤、驗證範圍的設計瑕疵,或是團隊溝通的落差。「失敗從來不是只有一個原因,若你只看見表象,下次還會再失敗一次。」段副總這樣提醒大家。
在分析問題時,他鼓勵學生養成系統思考的能力,像魚骨圖般拆解每個可能的錯誤源,透過假設、驗證與推論,逐步接近核心問題。他也不諱言亞洲學生普遍有「過快下結論」的傾向,往往缺乏細緻的邏輯推進與假設驗證的訓練。他認為這是未來在進入職場時亟需調整的重要思維模式。
在談到社會上流行的「成功學」時,段副總表達了明確的立場。他對坊間大量「教你如何成功」的書籍與講座持保留態度,認為「成功是無法複製的,但失敗是可以學習的」。成功往往受到運氣、時機、背景與人脈等無法再現的條件影響,而失敗的模式卻更具可分析性。他建議學生們與其盲從成功者的腳步,不如認真研究他們曾犯過的錯、走過的彎路,那些錯誤才是最值得避開的「前車之鑑」。
他引用美國首席大法官 John Roberts 為兒子中學畢業致詞的名言:「我祝福你們在人生中遇到不公平、背叛與孤獨,因為只有從這些經歷中走出來,才會有真正的成長。」段副總以此鼓勵學生:「我們常常太急著讓孩子變得優秀,卻忘了教他們如何承擔失敗。」
他最後提到一位台灣出身、在 Stanford 與他同班的同學。這位同學在臺大曾七次獲得書卷獎,是公認的學霸,但出國後第一次考試失利就無法承受,最終選擇退學。段副總語重心長地說:「這不是他不夠優秀,而是他從來沒有學會怎麼面對失敗。」
因此,他呼籲學生重新定義失敗,不要將一次的錯誤視為對自己的全盤否定。他說得直接:「失敗的不是你這個人,是你參與的那個事件。」換言之,失敗是事情的結果,不是個人的價值判斷。理解這一點,是一個人能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邁向下一步的關鍵。
半導體不只要理工人才 更需要有面對失敗與未知勇氣的人
段副總進一步將視角擴展至整體半導體產業,代表這個高度競爭、創新且充滿挑戰的行業,誠摯地邀請學生們考慮加入IC設計與高科技研發的行列。他特別強調,外界對半導體業經常存有「血汗工廠」的刻板印象與誤解;實際上,半導體產業不但充滿機會,更是一個極度重視團隊合作、問題解決與人才多元性的領域。段副總以自身服務的慧榮科技為例,公司內不僅有電機、資訊背景的專才,更納入數學、物理、語言學、會計學等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並積極延攬數學博士。他清楚表示:「我們從來不在意你是什麼科系出身,我們看重的是你能不能解決問題,以及你是否敢於面對失敗。」
在演講的尾聲,段副總引用知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Francis Cameron)的經典名言:「失敗可以是選項,但畏懼不是。」他以此來勉勵臺大的學生,無論未來選擇繼續升學、直接就業或嘗試創業,都要敢於走出舒適圈,不要被安全與熟悉的環境限制住探索的勇氣。他期盼每一位學生都能培養並具備三項重要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失敗的能力,以及從反饋中學習的能力。」
這場演講從「解決問題」、「面對失敗」,到未來進一步延伸至「學習反饋」,完整而深入地將自身數十年在產業界打拼的經驗與體悟傾囊相授。這不僅是對學生們未來職涯發展的忠告,更是在提醒著每位數理背景的學生,要具備的不只是卓越的學術成績,更重要的是具備能夠因應真實世界困難的能力。透過他深刻又真誠的分享,學生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面對挫折與未知時的態度,也讓他們更明白如何在迷霧中找到一條清晰且堅定的道路。
在提問時間,有學生針對段副總所提到的「梳理複雜機制」進行深入詢問,希望更具體了解當問題出現時,該如何逐步拆解並找出真正的原因。
段副總回應時強調:「失敗從來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他以 IC 設計失敗為例,指出若僅從表面現象(如輸出錯誤)判斷,容易誤判問題根源。深入追查可能會發現,錯誤實則來自測試覆蓋不足、設計師與驗證工程師間的溝通落差、甚至是模擬假設的前提不正確。
他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找藉口或草率下結論,而是要有耐心一步步檢視過程中每一個決策點,善用「假設—驗證—排除」的邏輯推進,才能有效找到問題癥結。他提醒:「過度簡化問題,是我們在面對失敗時最常見的盲點。」
講座主持人也補充觀察:「許多亞洲學生傾向快速推論、跳結論,但在產業實務上,我們需要的是耐心推進與交叉驗證,這也正是學術訓練與職場實作之間需要銜接的地方。」
段副總進一步延伸,指出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只適用於工作場域,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命經驗的檢視。「當你遭遇人生中的失敗,無論是課業、職涯還是感情問題,你都要能夠問自己:『這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我是否曾逃避某些細節?』這樣你才有機會從中長出下一次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