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全文】
關係,是走得遠的關鍵能力—親密關係與團隊合作的心理練習
五守心理治療所、知芯心理治療所、路晰書股份有限公司合夥創辦人/心理總監 林近心理師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本學期「數學沙龍」系列講座迎來壓軸場次,邀請到本校新聞所與心理所雙碩士畢業的學姊——林近心理師。林心理師現為五守心理治療所與知芯心理治療所的臨床心理師,同時也是路晰書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夥創辦人與心理總監,除了臨床心理師的身份外,林心理師同時也是一位開業的瑜珈師。
她的實務經驗涵蓋學生輔導、醫療機構與運動心理支持等多個領域,包括曾於台大醫院精神科實習,參與國立體育大學亞運選手心理支持團隊的工作,服務對象有圍棋選手和克拉術選手,展現其豐富且多元的臨床經驗。
林近心理師表示此次受邀來演講對她而言相當榮幸,「這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回到母校演講,內心其實非常緊張。」她提到自己在成為心理師後,曾應邀至許多學校、政府機關與軍中演講,一直期待有天能回到母校分享,當時收到邀請,她甚至還沒有確認主題內容就毫不猶豫地答應。
這場演講的主題聚焦於「親密關係與團隊合作」,林心理師表示光是親密關係就能深入談論一天一夜,此次演講內容將分為四個段落:
人際支持:人際支持不僅讓我們感覺良好,更影響心理健康與職涯發展。
親密關係:了解親密關係中產生誤解、衝突的原因。
合作溝通:如何在團體中(學校、職場等)有效互動與溝通,建立健康的合作關係。
自我覺察:所有溝通品質的基礎都回到自我覺察能力。
林心理師提到許多學生想念心理系,是因為想更了解自己,但其實提升自我覺察並不一定要修習心理學或大量閱讀心理書籍才能達成,其實有很多日常可以練習的方式,幫助我們一步步建立對自我的理解,這場短講將帶大家實際做一些的練習,回家之後也試著實踐,期望因為些微的覺察而更認識自己、更懂得照顧自己,在關係中可以少經歷一點歧途與痛苦。
接著,心理師透過一張十多年前去印度學瑜伽的舊照片,分享自己的轉職歷程,她從新聞研究所畢業後,擔任兩三年的記者,有段時間常在入睡前莫名落淚,早上醒來也感覺毫無動力,當時尚未接觸心理學的她,決定離職並購買了前往印度的機票,赴當地考取瑜珈教師證照。當她要在印度瑜珈課程自我介紹時,她突然發現說不出自己是誰,她已經不是記者,也還不是心理師,過去的頭銜都不在了,她開始思考:「沒有這些標籤之後,我是誰?我真正喜歡什麼?」某天與同學共進午餐時,對方問她下一步想做什麼,她表明想從事心理工作,礙於自己的年齡再去唸研究所感覺很奇怪,而對方的一句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她心中:「有人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你現在知道了,不去做就太可惜了。」瑜伽課程中有一位奶奶六、七十歲說要回去當瑜伽老師,也沒人認為有何不可,於是林心理師逐漸跳脫年齡框架,有機會就去探索自己想要的事物。
日常心理照護理念
她也簡單介紹了目前在新創團隊路晰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心理總監,她坦言相當耗費金錢和人力成本。希望有對新創、心理健康推廣有興趣的同學,未來有機會能加入路晰書團隊,公司名稱是希望人們在人生的路上可以越走越清晰。林心理師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多數人對身體健康有一定意識,懂得提早運動、飲食控制,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大眾往往是在出現嚴重情緒問題後才開始尋求協助,但那個時候,通常已經非常辛苦了,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慢慢修復。實務上大概有五成左右都是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或診斷,而是處於某些人生難關中而到治療所,心理師一直相信心理健康其實可以主動鍛鍊,就像我們去健身房鍛鍊身體,也可以每天鍛鍊心理的肌力,包括情緒調節、自我覺察、心理韌性、壓力耐受力等,因此打造一個人人都可使用的心理練習平台,讓心理照護像刷牙一樣成為日常習慣,而不是等到病痛纏身才尋求解方。
人際支持網絡是重要資產
第一個主題是人際支持,林近心理師表示人際支持不僅僅是難過時找人安慰才需要的,而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子,甚至會影響一個人是否能在職涯中走得長遠並且做得好。研究指出良好的人際支持能有效調節情緒、強化身心復原力、提升幸福感,並對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有顯著幫助,在心理諮商的第一次會談中,林心理師必問「你身邊有沒有可以說心事的人?」如果一個人雖然目前狀況不好,但人際支持充足,我會比較安心;如果一個人說沒朋友、家人關係差、伴侶也讓他受傷,那治療的過程可能就會走得久一點。心理師更提醒大學生不妨早點開始思考人際資源的價值,當我們開始要寫推薦信、求職時,就會發現平時與老師、指導教授維持好關係是重要的。
接著她分享一個經典研究,從1938年開始、歷時超過80年的縱貫研究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比財富、名聲、成就,更能預測一個人是否幸福與健康。」而另一篇後設分析涵蓋整合70篇研究、超過30萬人、追蹤長達21年的研究也指出,孤單的人死亡風險比其他人高出26%,甚至高於肥胖與吸菸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林心理師強調,與其等到真的出事了才想尋求幫助,我們更應該平時有意識地盤點與經營自己的人際支持系統,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才有辦法去做想做的事、去愛想愛的人,鼓勵大家在夜深人靜時誠實自問是否擁有以下四類人際角色,:
情緒支持者:難過、壓力大時,誰能陪你說話、理解你?
實際協助者:在你需要實際幫助(如搬家、生病、臨時支援時)時,誰會幫忙?
成長與合作夥伴:誰能陪你討論目標、分享學習與成長?
我也願意支持的人:你願意為誰付出、傾聽與陪伴?
林心理師談到自己大學時曾有一段長達近八年的戀情,原以為會步入婚姻,卻在畢業後遭遇分手的重大打擊,「那是我人生到那時為止最大的挫折,從來沒有一件事讓我如此難受。」她回憶當時情緒低落到曾在三樓宿舍的窗邊想過跳下去,是一位記者時期認識的朋友陪她走過那段黑暗時光,她當時有跟朋友說,真的快不行的時候她可能會打電話,請對方到時候一定要勸她不要去死,後來崩潰的時候,朋友都會接電話、陪她聊聊,直到她慢慢撐過痛苦,分享此經歷希望大家平時就有意識地經營人際關係,難過的時候才會有人願意接住。
親密關係中的誤解迷思
第二個主題是親密關係的溝通與誤解,林近心理師表示故事都經過改編與整合,不必擔心揭露個案隱私的問題,並說明即使聽眾目前沒有伴侶,親密關係的概念也適用於與家人、手足,以及未來與子女的互動中。她指出,許多親密關係中的衝突,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雙方常陷於誤解。本次會分享三個迷思。
迷思一:「如果你愛我,就應該懂我」
林心理師認為家人之間更常出現這種迷思,心理學上有三個可能的解釋:
投射性期待:我們不自覺地將自己內心的情緒、渴望、甚至過往經驗投射到對方身上,誤以為「我這樣想,你應該也懂」。
心智理論偏誤:每個人都根據自身的理解來推測他人想法。但越親密,越容易誤判,因為我們太相信自己懂對方,反而忽略了清楚表達的重要性。
依附風格影響:不同成長經驗塑造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回應模式。
為了讓同學更具體了解,心理師分享近期一位個案的事例。這位女性個案某天下班回家,原本預期和男友外出做某事,但男友卻在滑手機、打電動,女友瞬間情緒爆發,即使男友後來表示「走走走,我們走」,她仍然生氣,甚至最後吵到分手了。現場同學認為女方需要別人給一點情緒上的回饋,男方後續的反應好像是被逼著行動,就會使女方不悅。而女方生氣的原因首先是原本預期要做的事沒做,以及她認為男朋友應該要知道她在氣什麼,其中一個部分如剛剛同學所說,女方不喜歡男方表現出被勉強的樣子。可是從男方的角度來看,感覺平白無故就被罵了,已經說要去了,卻還要繼續吵。女方此時應先釐清自己為何生氣,對方才會知道彼此該如何磨合,心理師建議產生衝突時,可以練習問自己「我現在到底在氣什麼?」、「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當伴侶之間因一件小事而突然爆炸,表面看似是不想出門、在滑手機,實際上卻可能是累積已久的失落:「每次我表達需求,你都沒有聽見。」
迷思二:「問題解決了,關係就好了。」
林心理師指出,許多伴侶以為只要把問題處理掉,關係就會好起來。心理學表示超過七成的伴侶衝突其實無法完全解決,因為是根本上的價值觀與需求有差異。她舉了一對夫妻的例子,先生氣憤太太回家時「臉很臭」,認為太太討厭他的原生家庭,太太則覺得自己遭長輩語言刺傷,先生又沒有出來支持她,導致情緒低落,兩人多年來都以為這件事已過去,只要不回公婆家就好,但實際上彼此內心都留下深深的受傷與誤解,直到15年後才在諮商時說出口。表面上以後不要回去公婆家了,看似體諒,其實只是切斷,但真正的關係修復來自於看見彼此的情緒與需求,而不是規避衝突本身。心理師也提到當有人說「再也不理你了」時,背後的意思可能是「我再也不想受傷了。」但其實很期望彼此能夠好好溝通、理解。
迷思三:「吵架代表不適合,要盡量避免吵架。」
很多人以為只要常吵架,就是不適合,但事實上,關係穩不穩定,不在於爭執的次數,而是是否具備以下特徵:修復嘗試的能力、避開關係四騎士(批評、輕蔑、防衛、冷戰),以及正向互動比例高於負向互動,好的吵架應該吵完後雙方更理解彼此,有人釋出修復訊號(如主動靠近),即使沒有共識,也更清楚雙方的差異,我們不是要避免吵架,而是要學習怎麼好好地吵。以下提供一些問題,伴侶可以一起進行此關係理解練習,如果彼此寫出來的答案都很接近,代表兩人對彼此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未來也更能夠一起面對挑戰:
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其實讓你有點受傷,但你沒說出來?
在我們的相處裡,你最容易感到被在乎/被忽略的是什麼時刻?
最近在我們的關係中最感到安心的是什麼?最不安的是什麼?
每次我們吵架的時候,我的什麼話或行為最讓你感到受傷?
當你感覺受傷時,你希望我怎麼表達我對你的在意?
當你感到不安時,你希望我怎麽讓你安心?
如果我們未來吵架時,可以約定一件讓關係更好的小事,你希望是什麼?
學校與職場中的人際關係與合作
林近心理師分享她在治療所中接觸到的「職場困擾」來談者,問題往往不是來自工作本身的壓力,而是因為人。常見的包括主管情緒控管差、職場霸凌、情緒勒索或同事搞小圈圈。接著回到學校場域,很多學生會因為合作時與組員產生的摩擦或衝突感到焦慮和受挫,常見團隊問題是每個人對成績的期待不同,有人想拚書卷獎,有人只是來交朋友、來玩的,然而大學其實是進入職場前一個很好的練習場,比起職場,大學犯錯的成本較低,心理師用她先生在進行攀岩時拍攝的照片補充說明「看似單打獨鬥,其實背後需要有人支持」,以及她跟她先生價值觀非常不同,她怕高,住宿都要住三樓以下,她先生則為了挑戰法國一座名叫大橋拉斯北壁的岩壁,去了六次,花了很多錢與時間,即使她無法理解為何要做這麼危險又沒有報酬的事,他們仍能共處,因為她學會接受差異:「我就是一直提醒自己嘗試接受,啊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這樣的人,跟我好不一樣。」
衝突裡常見的感受不外乎失望、委屈,像是被誤解、沒有被理解、感覺到很失落、期待或需求沒有被滿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釐清自己,才有機會在衝突過後好好的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心理師進一步提供面對人際衝突的三個練習,這樣的表達方式既不攻擊他人,也不壓抑自己的需求:
情緒表達三步驟:
描述事實(不帶評價),例如:這週我們開了三次會,但還是沒有共識。
表達感受,例如:我有點擔心,因為期末報告下週就要交。
表達需求/提議,例如:我希望這次會議能在半小時內釐清目標,再進一步談細節。
二、衝突後的自我釐清練習
我當時最強的感受是什麼?
我那時在想什麼?做了什麼?
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三、修復關係的三步驟
承認自己的狀態,降低對方防衛與情緒強度,例如:我剛剛其實情緒比較激動、我最近有點焦慮。
真誠釋出合作訊號,例如:我還是希望可以好好談談。
回到溝通,例如:你願意再談談你剛剛的想法嗎?
自我覺察
林近心理師表明自我覺察是所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若你連自己都不理解,就很難期待他人能理解你。先搞懂自己,才能好好溝通。有實證支持自我覺察是情緒智力(EQ)中的核心能力之一,且與溝通、合作能力密切相關,Google亦有研究領導力模型,高績效團隊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自我覺察,能促進回饋、溝通與合作,很多研究皆顯示,自我覺察與關係的滿意度密切相關。
心理師以具體事例說明自我覺察的應用與益處,比如男友和漂亮女生吃飯沒提前講,沒覺察的反應可能是「你就是該說啊!沒講就是你不對。」而有覺察的反應可以是「我生氣,是因為我不安,我怕他會喜歡上對方,而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可能源於以前被劈腿或自卑的經驗。」同樣都是生氣地吵架,但內在歷程不同,所說出來的話不同,溝通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或是你想認真討論事情,但對方不回訊息,沒覺察者情緒化地表達「你根本不重視我,回訊息都不理!」而有覺察的人可能是說「我很重視這件事,但你一直不回,讓我覺得你沒跟我一樣重視,我很生氣。」若對方也有覺察可能回應「我知道你在意,但我真的累了,沒能回得好,我不是不重視。」如此溝通,關係能走得更長久。
以下亦提供練習自我覺察的SOP:
辨別與命名情緒
此刻情緒是什麼?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出來。
身體有什麼反應?(緊張、顫抖、心跳快)
理解情緒
這情緒為什麼會出現?它代表我有什麼需求沒被滿足嗎?
他是否想告訴我一些訊息?或者提醒我什麼?
允許、接納或調節
方法一:走路,專心觀察腳底板的感覺跟地板接觸的感覺。
方法二:飲食練習,運用五官觀察食物外觀 → 聞味道 → 感受口感 → 吞嚥感覺。只要分心就練習把注意力拉回來。
方法三:睡前身體觀察,躺在床上觀察一個部位(如鼻孔、肩膀、人中),注意呼吸、感覺,有其他念頭就把注意力拉回來。若容易焦慮或有睡眠困擾,十分推薦此正念練習。
Q&A交流時刻
在互動提問環節中,學生們踴躍分享與提問,從人際資源盤點練習的延伸、與強者的連結到情緒趨於平淡的議題,林近心理師逐一回應,結合臨床經驗與心理觀點,引導大家看見問題背後的情緒需求與可能的自我練習方向。
上半場休息時間有同學將林心理師所教的「人際資源盤點練習」延伸至家人身上,林心理師肯定這樣的舉一反三,並進一步分享她在臨床經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你們的爸爸媽媽,可能在未來五到十年內進入退休期。對很多人來說,退休是一個轉捩點,有時甚至是孤單感與老年憂鬱的開始。」家長一旦退休,生活重心可能回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正處於要開始往外飛的年紀,因此會感到「被情緒勒索」的壓力,林心理師建議可幫父母盤點人際支持系統,觀察他們是否缺乏日常社交與興趣活動,看見父母在人際連結上的匱乏與孤單。
有同學詢問:「當我們向比自己更有資源、更具能力的『強者』請益,卻感到自己無法回饋對方時,是否只會是他幫助過的人,而無法建立更深的連結?」心理師指出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已經為對方帶來價值,只是不是具體的幫助,比如情緒價值,當一個人願意傾聽、請教,事實上也是在肯定對方的能力,這本身就可能讓對方產生優越感和好感。心理師也說明建立關係不必總以「交換」為前提,有時無法成為朋友就只是個性不合。
在本場講座尾聲,一位同學分享了自身經歷,坦言自己曾歷經憂鬱症,目前雖然情況穩定許多,但也感受到情緒變得平淡,因此生活中缺少記憶點,同學提出一個疑問:「當我對一切都感覺平淡,這樣的自己還算健康嗎?這個情況需要觀察嗎?」林心理師指出情緒變平的狀態在男性身上非常常見,社會期望男性壓抑自己、不要表達情緒,許多男性從小被灌輸「不能哭」、「要堅強」的訊息,久而久之便可能演變為情緒麻木。心理師見到很多來諮商所的男生問題是恐慌症,其實就是情緒壓抑太久了,突然恐慌發作,而有些人的表現可能是酒精成癮、網路成癮,建議大家若有狀況可嘗試諮商或進行日常的情緒覺察練習,從生活中的小感受著手,逐步建立與自己內在感受的連結。同學表示每天看棒球好像只是一種習慣,看完了開心,支持的隊伍輸了也沒關係,心理師則回應同學還是有感覺的,只是情緒波動較其他人小,願意投入代表也許能在其中獲得一些滿足,不要小看這些小小的情緒。
結語:從認識自己開始,練習好好相處,把關係走遠。
本次講座透過林近心理師生動且實用的分享,現場師生不僅認識了人際支持、親密關係、合作溝通與自我覺察的價值與,也學習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心理練習的方法、技巧。她以自身經歷、臨床案例和研究,帶領大家看見人際互動背後的情緒脈絡與需求。關係沒有完美解法,唯有誠實認識自己,才能逐步理解彼此,建立穩定而深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