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林敬堯副理/莊沅蓉工程師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理學院思亮館1樓
演講影片(請點選)
內容摘要:
跨出象牙塔:數學人如何進入科技業
本場聯發科技職涯分享邀請三位來自研發與人資的講者,深入解析數學背景學生如何從實習踏出第一步、轉向科技產業。講者以自身經驗強調:數學系的邏輯訓練是扎實的「內功」,但仍需透過實習、專案與主動表現,讓實力具體化。對於想投入產業的學生,應及早準備履歷、投遞暑期實習,並勇敢嘗試各種機會,透過實戰經驗探索適合自己的方向。
補強技能與態度:數理素養如何轉譯為職場實力
在技術與面試準備方面,講者建議數學人應強化程式設計(如 Python、C)、統計與資料分析等實作技能,並多修跨系課程如通訊原理、AI或電機基礎。面試時除基本禮儀外,更應準備專題簡報,清楚展示學術成果如何解決實務問題。企業重視的不只是學歷,更看重溝通、合作與持續學習的態度,「把理論說清楚、做得出來」才是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看見多元可能:薪資、選擇與職涯心態
講者也分享半導體、外商、壽險與公職等職涯出路的差異與發展。聯發科與台積電等科技公司提供高起薪與技術挑戰,而金融或教職則穩定制度明確;學生應依自身價值觀與興趣選擇方向。最後提醒,職涯是一段長期歷程,面試與轉職不只是機會,更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數學人若能讓抽象的理論成為現實中的解方,便能在多變的產業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演講內容全文】
走進科技業的數學人:聯發科技工程師職涯分享
林敬堯副理/莊沅蓉工程師
2023的春季數學沙龍,邀請到聯發科技三位來自研發部門與人資團隊的講者,攜手帶來一場豐富實用的職涯分享講座。三位講者分別具有數學背景或多年科技業經驗,從自身求學經歷、產業觀察、工作實務到求職技巧,誠懇分享了數學人如何在科技產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活動現場不僅吸引許多學生熱烈提問,也為有志於跨域發展的數學系或其他科系的學生提供明確方向。
跨出學術,走向產業的第一步:從實習到轉換跑道
講者之一分享了自己於研究所前夕主動爭取進入聯發科技實習的經歷。他坦言,過去在數學系與統計所接受的訓練多偏理論,進入業界後才體會到「理論模型要能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性。在實習期間,面對資料雜訊多、系統限制強等挑戰,必須運用創意與數理直覺找出可行的解決辦法。這段經驗不僅開啟了他對產業運作的理解,也成為他後來成功轉職的基礎。
講者提醒學弟妹們:「數學系的訓練讓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功,但別人看不見,所以要想辦法讓優勢外顯,例如參與專案、實習或專題研究,讓履歷與面試更具說服力。」
另外講者提到,實習與職涯規劃可參考以下內容:
暑期實習申請時間:聯發科等大企業的暑期實習需於 3 月前投遞履歷,競爭激烈。
學期間實習:工作量通常較大,轉為學期間實習的機率較低(約 10%)。
實習內容:大多與正式員工工作內容類似,提供了解企業文化與實際工作的機會。
轉職與跳槽:許多工程師從小公司開始積累經驗,逐步跳槽至更好的職位。
針對同學最關心的實習與錄取問題,講者也進行了詳細說明。聯發科技的暑期實習主要開放給升大四及碩士一年級學生,通常於每年3月開始徵才,且競爭激烈。「聯發科的實習強調體驗與文化導向,不保證轉正,但表現優異者有機會在實習未結束前即獲得offer。」
實習部門橫跨HR、IP、AI等多元領域,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投遞履歷。成績單與排名雖非唯一指標,卻仍是初篩依據之一。「但如果你有內推,或專題、實務經驗亮眼,也可能直接吸引主管青睞。」
另一位學長則從自身與同儕經驗出發,勾勒出台大數學系畢業生的多元職涯發展路徑,包括教育、公職、壽險精算、科技業、PM、甚至航空業等。科技業方面,他指出多數同學會透過研究所轉向資訊、通訊或電機領域,「數學所畢業生雖然在聯發科比例不高,但數學系出身、後來跨領域修課轉向科技業的其實非常多。」
他建議學生若有意投入半導體或IC設計產業,可修習程式語言、通訊原理、電機系信號與系統等課程;若對AI與資料分析有興趣,則應強化統計與程式能力。他也鼓勵大家多修外系經典課程,培養跨域視野,「選修課的價值在於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潛力,而不是照表操課。
需額外學習相關技能參考如下:
軟體與程式能力:C、Python 為必考科目,企業常會測試基本的程式能力。
通訊與數據分析:通訊原理、AI、數據科學等課程對於進入科技業有幫助。
跨硬體難度高,軟體需求大:聯發科、台積電等公司對於軟體開發人才需求高,數學系學生可透過學習程式設計進入該領域。
在求職技巧方面,講者強調:「每次面試都是一種練習,不要怕丟履歷,也不要把每一次都看得太重。」他們建議學生可以每年固定投遞履歷、參加面試,即使沒有錄取,也能在過程中了解市場需求並磨練應對技巧。同時也提醒,求職不只是單方面被挑選,也是在選擇自己未來的團隊與工作文化。
其中一位人資代表具體指出視訊面試的注意事項:「千萬不要只讓面試官看到你的鼻孔或下巴,鏡頭擺正,說話有條理、有禮貌,都是基本的專業態度。」她也建議學生在面試時準備簡報投影片,清楚展示專題成果、解題過程與貢獻,並且思考如何把學術知識「轉譯」成產業價值。
企業對求職者的關注點包括:
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在職場上,願意與他人合作並表達想法的人較受歡迎。
持續學習:無論進入哪個產業,學習新技術與新知識都是職涯發展的關鍵。
履歷與面試準備:
履歷應包含職缺需求、成績、競賽經驗、專長與專題成果,並準備投影片展示。
面試時應有邏輯地介紹專題內容,並針對常見問題做好準備,如壓力處理方式、個人特質等。
面試過程應展現清晰的邏輯,不宜隨意跳題或答非所問。
線上面試時應確保攝影機角度與收音品質,以維持專業形象。
講者也坦率分享產業現實。「以薪資而言,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無疑是最具競爭力的選項,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不斷擴編、待遇優渥。」根據他們觀察,2023年應屆進入台積電的員工起薪甚至上看200萬元。若考量穩定性與壓力平衡,金融壽險業與公職仍是值得思考的選項。
此外,他們也提醒學生思考「公司是否持續投入新技術」、「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等產業長期發展指標,而非僅以規模或名氣做決策。
關於半導體與其他產業的薪資比較如下:
半導體業:薪資最高,應屆畢業生年薪可達 200 萬新台幣,且仍有成長空間。
金融壽險業 / 教職:穩定性較高,金融業的薪資隨考取證照提升,六至七年內可能突破 200 萬。
外商科技公司:Google、微軟等企業提供高薪,但競爭激烈。
系統廠:如華碩、宏碁等,起薪約 100 萬新台幣,低於半導體業。
在職涯初期,許多人可能會將學歷視為求職競爭力的核心優勢,但實際進入職場後便會發現,學歷的影響力逐漸淡化,企業更看重的是個人的工作表現與持續學習的能力。因此,建立正確的職涯心態,培養積極學習與不斷成長的習慣,才是長遠發展的關鍵。
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講者建議勇敢嘗試不同領域的機會,並將每一次面試視為提升應對能力的練習機會。透過多方接觸與實戰經驗,除了能更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也有助於在真正合適的職位面前發揮最佳表現。
此外,選擇職位與產業時,可依個人價值觀與職涯規劃方向做出判斷:若較重視薪資報酬,半導體產業通常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待遇;若偏好工作穩定性,金融壽險業或教職相對穩定且制度完善;而對於希望挑戰國際市場、追求成長與開放環境的求職者,外商科技公司則是具吸引力的選擇,提供豐厚的薪資與快速的學習曲線。
給數學人的話:讓理論成為問題解決的力量
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提到,數學人的優勢在於理論基礎與邏輯思維,但要進入業界,仍需補強實作經驗與溝通能力。無論是在支援部門負責製程分析,或是AI部門建模應用,都需要具備「讓理論落地」的能力。
「我們不是說數學不好用,而是你要讓人知道它怎麼用得上。」這句話或許正是本場分享的核心精神——數學,不只是證明的學問,更是構築未來產業的堅實根基。
透過本場聯發科技講者們的深入分享,與會學生不僅看見數學人在科技產業中的實際發展軌跡,也更清楚認識到自身潛力與準備方向。從勇敢投遞實習、積極培養實作能力,到思考未來的產業選擇與職涯定位,這場講座為數理背景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產業實務的大門。數學的價值不僅存在於理論的演繹之中,更在於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真實世界的解方。面對未知與挑戰,願更多學生帶著對數學的熱愛與自信,勇敢走進屬於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