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程淑芬投資長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理學院思亮館1樓
演講影片(請點選)
內容摘要:
不確定也是一種力量:從迷惘中走出選擇力
程淑芬投資長坦言自己大學畢業時毫無方向,卻在不斷探索中累積出判斷力。她鼓勵學生:「不要害怕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願意開始觀察自己、經營選擇。」人生不是一次就定位,而是持續調整與學習的過程。
數學不是冷冰冰的技能,而是影響世界的語言
身為國泰金控的投資長,她點出數學人與眾不同的價值:邏輯清晰、問題意識強、抽象力高。但她也提醒學生,職場更重視「能不能把複雜想法轉化成說服力」——當模型遇上市場情緒,數理思維就必須學會說故事。
履歷不是回憶錄,而是人生藍圖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程投資長對學生最誠摯的提問。她分享職場觀察,指出很多頂尖學生焦慮於「完美履歷」,卻忽略了價值與方向的思考。她邀請大家重新定義努力的意義:不是為了被肯定,而是為了活出清晰與自由。
【演講內容全文】
看懂世界、接納自己:程淑芬投資長的人生與職涯思考
國泰金控 程淑芬投資長
在一次別開生面的數學沙龍演講中,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以極富故事性的分享,帶領臺大同學走進她的生命歷程與職涯選擇。從年少時對話劇社的嚮往、誤打誤撞進入大氣科學系,到如今在金融產業中的實務領導,程投資長坦率講述她如何面對不確定、接受自己,也邀請學生思考:「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程淑芬投資長一開始便幽默自嘲,「我不是你們的學姊」,但談起她年少時對數學系的崇拜,語氣中仍充滿敬意。她說,大學畢業後的人生充滿偶然,當年之所以選擇出國就讀某個科系,並非出於熱情,而是因為英文不好、該科系對語言要求較低。就這樣,她靠著數學基本功,進入了金融業,卻直到踏入證券公司後才驚覺:「原來這是在做股票?」
她坦言,許多看似順利的決定其實來自一種「不知道就先做到最好」的信念。無論是讀書、實習還是就業,她習慣觀察那些做得好的人如何完成任務,然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壓力中磨出行動力。對她來說,人生不是預先設計好的劇本,而是一連串在摸索中前進的選擇。
程投資長分享許多她在職場中遇見的年輕人故事。她提到,有一位財經系畢業的應徵者,在學時表現亮眼,但在實際面對分析任務時卻無法獨立思考與做出預測,只能一味詢問別人「這樣對嗎?」對程淑芬而言,這正反映出許多年輕人將學業表現與職場能力畫上等號,卻忽略了理解與判斷的落差。
她也提到另一位國際學生,外表完美、成績頂尖,卻在對話中吐露:「我有恐慌症,因為這個世界要我做的事我都做了,卻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段話深深觸動了她,她理解這樣的掙扎,並鼓勵學生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安,試著跟自己、跟家人對話,認識自己的期待與渴望。
「你只有喜歡自己,才可能真正發揮自己。」程淑芬反覆強調這句話,提醒同學不要讓別人對你的期待,變成綁住自己的繩索。
身為國泰金控的投資長,程淑芬深入解釋保險與投資背後的數學邏輯。她以傳統壽險商品為例,說明如何從死亡機率預估理賠金額,再以複利折現技術計算出今日應收的保費。同學們熟悉的「機率、加總、折現」等數學概念,其實正是保險產品定價的基礎。
她也分享臺灣保險業曾經歷的高利率時代——1980 年代銀行定存達 12%,壽險商品保證報酬率只要做到6%,公司就能輕鬆獲利。但隨著利率逐漸下滑,保險公司若仍承諾高報酬,就會出現龐大虧損。她以一兆元保費為例說明:若投資報酬只剩 4%,但仍承諾 6%,每年就要承擔 200 億的虧損,10 年就是2000億的財務壓力。
再來她提到美國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帶領同學連結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動與企業倒閉的風險傳導機制,程投資長強調:「一個邏輯清楚的人真的不用怕找不到工作,但你得對世界保持廣泛好奇。」她勉勵學生不要等待答案找上門,而是主動去探索、去提問、去參與。
從教室到市場:看見每個人的潛能與轉機
程淑芬投資長強調人生的方向不一定要早早確定,但學會思考與認識自己,是走得穩的重要關鍵。
「我要確定他會。」程投資長回憶自己曾經在補習班教書時幫助一位成績吊車尾的學生,從八分進步到十六分,再將學生的座位安排到前排,並且用更近距離的方式關注他的學習狀況。這名學生後來不但保送升學,還接手家族珠寶店,對國際金價有敏銳判斷。「這樣的改變讓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潛能,只是需要一個相信他的人。」這段經歷不僅顯示她對學生的熱情,也讓她體會到教育與職場的共通點:你必須看見人背後的可能性,而不是只看眼前的成績或履歷。
她將這樣的信念延伸至職場經驗。進入金融業初期,她常被分配研究冷門產業,如營建股、水泥股,甚至是快要倒閉的金融股。沒有人願意做的事,她都做得踏實、深入。正因為願意承擔這些乍看吃虧的任務,她累積了難以取代的專業知識與市場敏感度。當產業景氣反轉時,她往往是市場上最早看見機會的人,也因此成為亞洲第二名的金融研究員。她強調,年輕時的廣泛學習與任勞任怨,不是為了立即升遷,而是在無形中打下穩固的職涯地基。「不要太在意你被分到哪個工作,而要去想:這是不是在幫你的未來打底?」
分析師的價值不在於重述現況,而在於能否「預測預測」。程投資長認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分析師,必須具備三個月、半年後的情境推演能力。她分享自己在歐系券商的經驗:「一開始很多投資人聽不懂我在講什麼,但當我連續三次推薦都準,他們就直接說:『你講就好,我下單。』」這樣的信任不是靠話術建立,而是靠時間累積的準確與誠實換來的。
她也談到自身在職場中從被懷疑到被依賴的過程。曾經因為不與主管過度交際,被認為是邊緣人,但當她把手上的分析做到極致、成為公司獲利的「搖錢樹」時,沒有人再質疑她的價值。「那些關係好的同事薪水多一點,就當是繳徵收費。」她笑說,化解了權力不對等的無力感,也展現了邏輯人面對現實世界的務實與風度。
她反覆強調:「你的人生成就不需要別人來定義。」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讓客戶「先相信你,再聽你解釋」,能否讓老闆在開會時不敢忽略你的聲音。這些來自專業表現與信任關係的價值,才是她在職場上最引以為傲的成就。
程投資長用幽默的語氣提醒臺大學生:「人生不要當第一名。」她自認自己多半處於第七到第十名的位置,不會太亮眼,但有餘力觀察他人、理解差異,也能更自在地發展自我。「第一名容易焦慮、怕犯錯,反而第二名、第三名更能欣賞別人,也更能學會合作。」
她也直言:「老闆沒有義務教你。」這句話雖然殘酷,卻極為現實。她提醒學生不要把職場當成學校,而要視之為一個交換與學習的平台。公司提供資源與機會,自己則要主動去承擔、去學習,從做中學,在實戰中修正。「只要你願意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觀察別人怎麼做、勇於嘗試,有一天你就會懂得如何成為那個令人信服的主管。」
在她眼中,一個能長久待在職場、受到尊重的人,往往具備兩個條件:「專業實力」與「合群能力」。她鼓勵學生多修跨領域、需合作的課程,在衝突與溝通中培養同理心與彈性。真正的強者不是一個人走得快,而是能與團隊同行,走得遠。「別人不喜歡你沒關係,但你要學會喜歡自己、相信自己,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談起一路走來的職涯轉折,程投資長坦言,自己早年進入金融業並非出於明確志向,而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她曾因感情因素赴美留學,在摸索中選擇金融,並在毫無人脈與背景的狀況下,硬著頭皮去面試證券公司。她不爭搶熱門部門,反而主動承擔那些沒人想做、被視為邊緣的產業研究,憑藉默默耕耘與敏銳觀察,在景氣循環反轉時意外成為市場少數的專家。
「很多人說我很幸運,但你若仔細觀察,其實我一直都是在接受那些被丟下來的破碎任務,把它們做好,才有後來的機會。」她強調,機運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在每個選擇中願意下功夫、累積信任,這才是真正能讓人被看見、被依賴的關鍵。
程投資長進一步反思「成功」的意義,帶領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人生起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麼其實真正如意的事情只有一、二件。你能否在不如意的八、九裡找到樂趣與價值,那才是能力的表現。」她分享自己的生活觀,不以成就來定義價值,而以「是否越來越靠近自己想成為的人」作為標準。對她而言,成功不是站在別人的掌聲裡,而是能坦然面對每一次失敗與修正的過程。
她引用每天進步1%的數學模型說明:365天後,一點零一的365次方是38倍,而如果每天退步1%,只剩下0.04。「你的人生不是比較,是選擇。」她鼓勵學生以長期積累的觀點看待成長,不需急於立刻完成所有事,而是要持續往理想中的自己靠近。
她也溫柔提醒學生,「不要急著做好人,要先把人做好」,並以自己長期捐款超過六千萬卻仍有房貸為例,強調給予的價值不在於數字,而在於那顆願意為世界努力的心。
在演講尾聲,程投資長以幽默與深情的語氣,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真義。她說,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編劇與演員,而人生不是為了贏得世界,而是為了「不寂寞地成全自己」。她以「兩隻腳各踩著生活與生命」的比喻提醒學生,只有平衡這兩者,才能走得長遠穩健。
她定義自己的成功為三件事:與伴侶的親密關係、與孩子的互動,以及成為朋友間值得信任的存在。「當我在關係中是被需要、被愛也能愛人的人,這樣的我,就是一個成功的人。」這樣的成功不依附社會標準、不以頭銜或收入為指標,而是深深紮根於日常的人際、情感與自我價值之中。
她最後留給學生的,是一份堅定與祝福:「你要學會說服那些你在乎的人,給你空間去探索自己要的路。成功不是抵達哪裡,而是你是否一步步靠近自己該成為的樣子。」
程淑芬投資長的整場演講,是一堂橫跨職涯選擇、自我認識、價值實現與社會貢獻的生命課。她用一連串個人經歷與反思,勾勒出一條「不按牌理出牌卻踏實前行」的路徑:從教育者到分析師、從冷門產業的邊緣人到業界肯定的策略家,她的故事提醒我們,專業不只是技能的堆疊,更是信念與選擇的體現。
演講尾聲,她留下幾句話給現場學生,既溫柔又真實:
「不要讓自己的履歷變成過去的拼貼,而是為未來準備的設計書。」
「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世界需要什麼?」
「別人怎麼看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敢不敢看清自己。」
對數理背景的學生而言,這場演講更是一記深刻提問:在以數字與模型為語言的訓練之中,我們是否也在學會觀察人性、擁抱變動與理解多元價值?而最終,我們是否能在變動與選擇中,成為那個「既懂邏輯又不失溫度」的人,走出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