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劉定萍(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流預所兼任副教授)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理學院思亮館1樓
演講影片(請點選)
內容摘要:
數理模型作為「可操作的決策工具」:從監測、評估到溝通
劉定萍教授以在疾管署的實務經驗說明:防疫決策需歷經監測(surveillance)、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與風險溝通等環節,數理模型在其中提供早期預警、量化風險、支持資源配置與政策選項評估的關鍵依據。她強調,模型必須「可操作、可解釋、可溝通」,而非停留於學術層面的理論推演;圖像化輸出(如以 ICU 病床需求曲線比較不同介入策略)能有效協助決策者與公眾理解權衡與選擇,提升政策的可接受度與執行力。
以案例驗證模型價值:境外移入、流感尖峰、疫苗策略與病媒控制
從 2016 年 Zika 疫情的跨國傳播風險評估(嘉年華每 10 萬人約 3.6 例、奧運每百萬人約 1.8 例)到與 BlueDot 的境外移入風險合作,模型支撐了邊境與國際賽事的理性決策;在國內,時間序列模型被用來預測流感高峰並提前開設「類流感門診」分流急診量能。更進一步,模型也用於長期與高風險策略評估:2016 年《Science》登革熱疫苗研究顯示,未感染者接種可能提高重症風險,唯有先行抗體篩檢、僅對陽性者施打才具正效益;登革熱蚊控(Wolbachia/Oka 技術)與氣候變遷下病媒分布預測,亦透過結合環境、人口與疫調資料的模型,轉化為具體的部署與法規決策。這些例證凸顯:模型既能「即時支援」也能「前瞻推演」,在資源有限、證據不完備時尤其不可或缺。
可持續的建模生態系:資料品質、跨域團隊與競賽機制
要讓模型真正進入政策現場,劉教授歸納出幾項必要條件:首先是正確的問題設定與高品質、可持續的資料基礎(監測系統、健保與急診即時通報 RODS、死亡通報等);其次是多元參數與真實世界複雜性的納入(政策介入、人為行為、環境變因等);再者是跨域合作(公共衛生、數學統計、資訊、氣象、法政倫理與溝通可視化能力)。她以美國 CDC 自 2013 年起舉辦的「流感季節預測競賽」為例,說明開放資料、持續競賽與與優勝團隊合作的機制,如何同時培育人才、促進創新並將成果導入決策。臺灣正建置「防疫決策支援系統」,期盼以系統化、可操作的建模平台補足人工分析的侷限。她最後呼籲具數理背景的學生投入公共衛生建模,將理論能力轉化為服務社會的決策支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