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方啓泰(國立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理學院思亮館1樓
演講影片(請點選)
內容摘要:
疫情是一道數學題:歷史沿革與R₀的決策意義
方啟泰教授回顧疫情歷史中的數學角色,從黑死病時期牛頓的隔離研究,到20世紀Kermack與McKendrick 建立SIR模型,顯示數學長期以來皆為流行病控制的核心工具。講座中他深入解析了「基礎再生數 R₀」的關鍵意義,指出此一參數不僅能預測疫情是否爆發(R₀>1)或消退(R₀<1),更能用來評估防疫政策的有效性與代價。透過簡明的微分方程建構,方教授將抽象數學轉化為清晰的政策指標,彰顯了數學對公共決策的支撐力。
建模即行動:臺灣口罩政策與邊境控管的數學依據
講座重點聚焦於臺灣2020年初的防疫策略建構。方教授與研究生陳怡瑄透過早期建模發現 COVID-19 的 R₀ 高達 4.0,遠超 SARS,若僅複製2003年經驗將無法抑制疫情。模型指出,僅需50%民眾配戴醫療口罩,即可將 R₀ 壓低至1以下,這項預測直接促成口罩實名制政策。此外,模型也驗證邊境控管與疫調措施的重要性。更值得一提的是,26歲研究生提出之模型被行政院採納,顯示數學訓練者在關鍵時刻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也彰顯基礎學科與即時應變之間的連結潛力。
從地方流行到國際合作:模型的全球視野與長期預警
疫情控制進入地方性流行(endemic)階段後,方教授強調持續控制 R 值與監測再感染風險的重要性。他曾應韓國政府邀請協助大邱防疫建模,推動以社交距離與快速篩檢取代封城,證明臺灣模式具國際移植價值。另一方面,他也透過模型量化 A 型肝炎疫苗介入的成效,證明預測工具亦可支援預算分配與成本效益分析。講座結尾,方教授以「數學不是答案,而是選項的地圖」作結,強調數理建模是理工學生面對不確定世界的決策指南,將抽象分析轉化為公共治理的實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