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吉州青原 惟信禪師
宋代《五燈會元》卷十七有這樣一段故事: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
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解脫。修何法? >> ... 大珠慧海 禪師
問:欲修何法?即得 解脫。
答:唯有 頓悟 一門,即得解脫。
問:云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問:云何從根本修?
答:"心" 為根本。
問:云何知"心"為根本?
答:
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 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 大珠慧海 禪師 >
返覆原來是者漢
高峰原妙禪師初參斷橋,次謁雪巖於北冰,懷香請益,纔問訊即打出。
後凡入門便問:「誰與汝拖者死屍來?」聲未絕,便打出。
一日,睹五祖演和尚真贊曰:「百年三萬六千朝,返覆原來是者漢。」
驀然打破死屍之疑。
值雪巖住南明,師即往省,巖問:「阿誰與你拖個死屍到這裏?」
師便喝,巖拈棒,師把住曰:「今日打某甲不得。」
巖曰:「為甚打不得?」
師拂袖便出。
有僧人問圓澄嚴禪師:「大藏經中除了經律論之外,還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圓澄嚴禪師回答:「當然有,只怕說出來你不相信。」
僧人說:「只要您說,我就相信,那到底是什麼呢?」
禪師回答:「大藏經中,黑的是墨,黃的是紙。」
有一次法演禪師在打井時,發現泥沙堵住了泉水的出口,於是便借事顯理問僧眾:「泉眼不通,被泥沙堵塞;那我們的道眼不通,是被什麼塞住了呢?」
僧眾聞言皆無法應答,法眼就代為回答:「是被我們的眼睛塞住了。」
有一位僧人問南泉普願禪師說:「天空中有一顆明珠,該如何取得?」
南泉說:「去砍些竹子做成梯子,爬著梯子去天空拿。」
僧人不明白,便又問道:「天空中怎麼能放梯子?」
南泉反問:「不然你想怎麼拿呢?」
天上的明珠就如同我們的自身本性,若能開悟明心見性就能取得明珠,
要是想假借外力成道,就像是費盡心思去搭梯子求取空中寶珠,最後終將白忙一場。
南泉普願禪師藉這相反的答,激發僧人尋找自我的出路。
開元年間,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南嶽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道一云:「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道一問:「師作什麼?」曰:「磨作鏡。」一云:「磨磚豈得成鏡耶?」師反問:「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