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林業歷史調查研究暨影像紀錄委託專業服務(前期調查)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林業歷史調查研究暨影像紀錄委託專業服務(前期調查)
委託單位: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執行時間: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
計畫摘要
高雄山林管理所初期發展(1946-1949年):日治時期1942年營林所旗山出張所、熱帶特用樹種栽培事務所、營林所恆春出張所、下淡水溪森林治水事務所、營林所旗山出張所竹頭角熱母樹園5單位合併成立高雄山林山林事務所,1943年改稱高雄州產業部林務課屏東出張所。戰後,1946年5月改稱高雄山林管理所,後隨林政制度改變,而變更隸屬機關,最終於1960年2月劃入林務局恆春林區管理處管轄。本計畫探究高雄山林管理所之歷史沿革,組織架構,地理位置與氣候,原始林相樹種,各事業區造林樹種、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以及治水、防沙、保林工作等紀錄。
「大伐木時代」與林相改良的起源:長期關注臺灣林業的環保人士李根政曾於其《台灣山林百年紀》一書中認為1958年《臺灣林業經營方針》的公布開啟了臺灣的「大伐木時代」。此段論述已經深入人心,然而歷史是否就是如此演進,尚待進一步討論。本文藉由梳理日治末期至戰後初期的臺灣林業經營理念與決策過程,說明「改良林相」這一概念之源流與發展,以及各時期之林業主管機關如何以各種手段來達成此目的。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經費不足等外部因素下無法達成改良臺灣闊葉林相的理想,但在1962年沈家銘就任林務局長后進行多項林業生產相關之改革措施,並取得聯合國世界糧食方案的經濟援助下,終於開始進行大規模改善臺灣林相的計劃,亦即1965年至1976年間所執行,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造林事業──「林相變更」,並使林業生產與銷售逐年增加,林務局收入來到顛峰。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轄區林相變更事業的執行實況與地區特色概述(1965.01-1976.12):1965年至1976年間的林相變更是臺灣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造林事業,期間除了臺灣林業主管機關林務局自身的努力外,亦有國際學者專家、國際經濟援助參與其中,使國際走入臺灣林業,執行之成果也使臺灣林業走向國際。本文藉由整理12年林相變更成果數據,並聚焦於現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轄區所曾執行之林相變更事業,探討作為林相變更實施重點區域的恆春、楠濃兩林區管理處在林相變更事業中的作為與其特殊之處。本文將林相變更工作分作林業與世界糧食方案相關二者,分別敘述兩林區管理處執行情形,並說明其所帶來之成果,包括培育了一批新進林業工作人員、創造大量工作機會,使原住民「林班世代」產生、林業技術的研究得到進展、民間木材業起飛,促成一批白手起家之業者的出現、成長茁壯的林相變更造林木更成為日後豐富的森林育樂資源,使林相變更造林地在日後多成為森林遊樂區,如藤枝、雙流森林遊樂區。
計畫田野訪談紀錄
禹弘仁先生(右二)曾於1950~60年代於舊大武、大漢山、裡冷等地從事林班造林工作,為我們留下造林地的實況與工人在林班生活的經驗談。
羅國文先生於1971年錄取為第三期林相變更人員分發至林務局恆春管理處(今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後亦曾任職於育樂課,參與雙流森林遊樂區及雙流自然教育中心之規劃。
紀錄短片
監製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發行人|林華慶
出品人|楊瑞芬
出場序|吳清川、雅得林·松榮、黃現服、游興基、羅紹麟、李錦城、湯志偉、李偉民、方文生
導演|蔡弦剛
製片|王芮瑀、高憲郎
執行製片|劉彥宏
攝影|許博彥
攝影助理|蔡宗勳、陳慶銘
剪輯|蔡弦剛、郭于寧
剪輯助理|劉士緯
調光|許博彥
聲音後期製作|聲境有限公司
聽打校定|圖文山林工作室、張琬甄、許銘凱、王芮瑀
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 洪廣冀
計畫協同主持人|國立屏東大學 李馨慈
計畫專任助理|張雅綿、謝宜彊、呂鴻瑋、張庭榕
計畫兼任助理|阮辰心、呂志豐
設計|蔡依蓉
照片授權|羅紹麟、曾辰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國史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製作|願子工作室、三月影像
特別感謝| 楊瑞芬、朱木生、李桃生、游興基、蔡一峰、莊世滋、張智強、林湘玲、楊旻憲、禹宏仁、周克儒、呂芳政、潘國正、郭三和、羅國文、六龜工作站、旗山工作站、潮州工作站、恆春工作站、林業署屏東分署經營企劃科(原作業課)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407 林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使用條款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7室
E-mail:ntugeo407@gmail.com|電話: +886-2-336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