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介紹 Member
團隊介紹 Member
2025年1月7日尾牙合影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博士 (2013)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h.D.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eptember 2006-November 2013
E-mail: kuangchi@ntu.edu.tw
專長領域
科學史、科技史、科技與社會、臺灣林業史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博士,2006年9月~2013年11月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碩士,1998年9月~2000年6月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學士,1994年9月~1998年6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2020年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2015年~2020年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專案助理教授,2015年2月~2015年7月
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員,2014年10月~2015年1月
史密森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博士後研究員,2014年1月~2014年8月
個人介紹
2006年至2013年,我在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就讀並取得博士學位。
在此之前,我已經在臺大森林系的博士班讀了四年之久。當時之所以決定中斷在森林系的研究與學習,主要是我體認到林學或環境資源管理學科在當代臺灣社會中的重要性與爭議性。我的碩士論文是以新竹的司馬庫斯部落為題,從部落與國家、非政府組織等社會行動者的互動出發,探討社區做為自然資源經營主體的可能性。值得強調的是,我的論文分析架構並非來自林學而是地理學。
在部落的牽線下,我結識了臺大地理系對原住民土地議題乃至於對臺灣整體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懷有高度熱情與改革使命的師長與同學。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而這樣的跨領域研究經驗讓我體會到傳統林學的限制,也讓我接觸到地理學在分析人地關係上的威力。
進入森林所博士班後, 除了繼續鑽研自然資源管理涉及的地理學議題外,我也廣泛地修習人類學與歷史學等相關學科。這些環繞在臺灣人地關係的研究經驗讓我得以進入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博士班就讀,並以環境史、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為研究主題。在博士階段,我對生物地理學的研究一方面探討十九世紀自然史家如何概念化極大尺度的生物地理現象,另方面又在在地的層次上,透過信件、個人檔案、筆記、目錄等材料探討科學實作與生物地理知識建構的關係。我的論文呼應地理學者David Livingstone強調的「將科學置於其地」(putting science in its place),將十九世紀的生物地理學分別放在下列幾個不同尺度的地方來考察:哈佛大學、波士頓、美國西部與東亞,並由此探討生物地理學如何關連到十九世紀的帝國擴張、宗教與科學的衝突、種族分類等社會議題。
自畢業以來,我先後在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DC的史密森尼恩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與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自2015年二月至七月間,我擔任臺大地理系的專案助理教授,於八月起受聘為專任助理教授。
目前的研究主題包括下列三項:1. 改寫論文各篇章,進一步研究十九世紀中末期美日的科技交流;2. 以美國史密梭尼恩研究院於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考古調查為例,探討地理決定論於當時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3. 以戰時體制下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探討戰爭、科學與環境的交互關係。
若你想知道如何以科技與社會、科技史等角度來處理資源管理、人地關係、環境變遷、地理學知識的性質等地理學的關鍵議題,歡迎加入407研究室。
參加學會團體
中華民國地理學會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TS Association)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HSS)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SHOT)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ASEH)
校內服務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祭諮詢委員,2020年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諮詢委員,2020年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及族群平等委員會諮詢委員,2023年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口述訪談工作計畫執行,2023年起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百歲校史稿編輯委員
校外學術性服務
《地理學報》主編(2022年起)
《科技、醫療與社會》主編(2022年-2025年)
《科技、醫療與社會》副主編(2020年至2022年)
《文化研究》編輯委員
《台灣史研究》、《 國史館學術集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新史學》、《政治與社會評論》、《歐美研究》、History of Science 等期刊審查人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諮詢委員(2018年起)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人文組審查人
國科會歷史學門與區域學門審查人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審查人
第11屆「國立臺灣博物館館務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2025年7月1日至2028年6月30日)
社會服務
臺北市立美術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特展解說培訓講師、特約導覽員(2025年6月21日至9月21日)
學術獎勵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4
D. Kim Foundati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2013-2015
Exchange Student Fellowship, D. Kim Foundation, 2012
Baird Society Resident Scholarship,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2
Dibner History of Science Program, Huntington Library, 2011
Dissert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 Philadelphia Area Center for History of Science, 2011
Dissert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 Charles Warren Center for Studies in America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The Merit/Term Time Research Award,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declined)
Summer Research Grant,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Summer Research Grant, Reischauer Institute for Japa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Erwin Hiebert Grant for Travel and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Certificate of Distinction in Teaching,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Fellowship, Satoh Artcraft Research & Scholarship Foundation, 2009
Graduate Summer Language Grant for East,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 Study,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Erwin Hiebert Grant for Summer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008
Doctoral fellowship,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2006-2009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2006-2008
就讀東華歷史系時與山林結緣,愛好各類登山戶外活動。專長林業史、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至今持續訪談從事林業工作耆老,追尋過往的山中記憶。現為不時高速運轉的行政機器人。著有《失序的森林:日治末期太魯閣林業開發》、《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榮獲第41屆金鼎獎)。
帶著地圖到處遊歷的行旅者,喜歡地球上的礦物化石與古文物。研究專長為地圖學、臺灣史、文化資產。作品收錄於《寧靜時光:療癒走訪全臺28處宗教國定古蹟》、《想想論壇》戰地眺望專欄以及《鳴人堂》、《季刊薰風》等處。
臺中豐原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喜好研究鐵公路交通發展、車輛機械、戰後林業史、區域產業發展史。工作之餘喜歡上電影院看院線、在家看串流戲劇與各式短片,並追蹤3C產品新知與車界新訊。參與「臺灣林業文化園區發展溯源暨網絡建構計畫」、「大雪山林業公司製材廠史料溯源研究計畫」、「余如季1980-90年代山線鐵道攝影之數位化與詮釋研究計畫」、「余如季1980-90年代南迴鐵道攝影之數位化與詮釋研究計畫」等研究案,以及「重返林業現場」、「竹東林業故事」、「山之譜」等特展。
臺南人,在407林業部協助關於臺灣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林業史研究,跑口訪,也製一些GIS圖。
生長於港都高雄,從小在船廠玩耍,卻很討厭坐船。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碩士論文榮獲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24年碩士論文獎佳作,並獲得2023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獎助。著有《漁船在津: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一書,部分文章收錄於《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及《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臺北人,臺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與傳達博士候選人,專事翻譯與寫作。以《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獲吳大猷科普獎翻譯類佳作。著有長篇科幻奇幻小說《發光白鳥的洞穴》。散文可見於報章雜誌及《上下游副刊》。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父母系皆可溯源兩百多年的宜蘭人 (混溪北南) 。自幼生長在三面環山、東面太平洋的東北平原,以身為蘭陽子弟為傲。但平時是一條筋的日本宅,立志從日本語能力試驗( JLPT)N1 起跑,探尋日本時代「地方」林野的大小事。儘管仍在歷史學徒的道路上摸索,自認尚可一提的「專長」,有文稿校對和日文翻譯。曾參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學術季刊《臺灣史研究》 ,及該所專書 《黃旺成日記》系列、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究明原委:白色恐怖論文集》、《家族企業/企業家族:侯雨利與臺南幫企業傳承》等編輯助理業務。
從小在族群多元的阿緱城成長,對於大人們口中談論的魁儡仔總是半知半解,長大不小心就掉入了族群研究,對於家族史很有熱忱,尤其樂愛蒐集別人家的祖譜。
老婆總是對於我常常詢問別人是哪裡人感到困惑,但透過了解這些資訊,也可以讓我找到更多話題跟想法。所以下次遇到我詢問時,也大方地說出你(妳)的成長背景吧!
是《臺灣地名辭書》臺北市南港區的撰寫者,也曾參與客委會「六堆舊聚落調查」、農委會「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以及教育部USR等不同類型的計畫。
407早期成員。不知何故總會陷落到人類學與臺灣史的縫隙中,寫出難以歸類的文章。曾發表〈縫隙出發的歷史:旮旯牌聚落的形成與離散〉、〈水庫建設中的「基礎建設」:外籍工程師與石建會的初步接軌〉(收錄於《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
豐原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喜愛電影、攝影、文具、日本的偶像宅。曾發表〈日治時期「臺灣愛書會」之研究〉,參與《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臺中榮民總醫院三十載:口述歷史回顧》、《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等書。
獨立紀錄片與文字工作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關注性別與身體、自然與社會的交互關係。首部紀錄長片《雪水消融的季節》入選2024年瑞士真實影展炫光競賽、韓國全州影展主競賽等多個國際影展,並入圍第6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台北電影獎媒體推薦獎。
竹東人,劍橋大學科學史博士,現為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後研究。主要興趣為臺灣戰後農業發展知識的國際傳播,同時有很多不務正業的動漫研究。研究曾發表在Agricultural History、Configuration和Extrapolation等期刊上。
生於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喜歡各是歷史及文化信仰,曾短暫在407停留,目前回歸學校努力走完博士最後一哩路。興趣廣泛,從歷史、民俗文化、玄學占卜再到各式閃亮亮的石頭,目前兼職日文翻譯,從自然、民俗、族群、歷史再到文化思想及政策等皆有接觸,因407的關係目前研究領域「包山包海包人群」。
407耕耘林業口述早期成員。畢業自國立東華大學,於華文文學系的土壤裡萌芽,並在歷史學系碩士班的灌溉下茁壯。現為身兼戰後臺灣史研究、口述歷史、導覽解說及活動操辦等功能之複合人形事務機。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興趣為環境運動史、臺灣近代史、檔案研究、記憶研究、後現代理論、後殖民理論、德希達等,目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曾發表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檔案半年刊》,目前參與新竹都市與水文治理相關研究中。
新竹/嘉義人,學習機械工程、法律以及科技與社會,碩論寫技術群體。現職法律工作,持續協助407歷史圖面重繪。曾參與新竹林業、大雪山林業等研究,以及林業耆老訪談。
國立臺灣歷史學系碩士。從研究啟蒙晚期英國自然史切入,探索自然與人文的交織。目前透過走訪臺灣各地基督教會檔案室,挖掘跨國宗教團體與戰後臺灣政治與環境運動的故事。曾發表〈「理性的雅趣」:威廉.科蒂斯《植物學雜誌》的圖繪與知識建構〉。目前參與《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的編輯工作。
高雄左營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史學史。深受童年時期閱讀民間歷史故事的記憶影響,博士論文以中國近代歷史小說為主題,但從事工作皆與論文主題毫不相關。曾協助各種不同領域的展覽、口述訪談與計畫案。討厭追劇,喜歡打電動。目前正離開學術界另謀發展,學習在異溫層中當一個快樂的歷史推廣人。
苗栗人,蟄居鄉野的中年男子,喜歡407發掘的山林人物故事。平日自營小生意以求糊口,偶爾客串文字整理工作。
新竹人,在鳳山溪流域長大,大學時期與山結緣,因而看過一些山上的遺跡。
跟過訪談、做了資料整理之後,開始得以想像山上的種種,不是人與自然二分的對立,而是與島嶼居民息息相關的來時路。
生於臺南歸仁,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畢業,主修社會學。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喜愛慢跑,閒暇時出沒於各類音樂表演現場、書店及藝文展覽。
現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專案助理及兼職文案企劃工作者,曾參與《何來華僑》(一八四一出版,2025年)、《泰地華人》(一八四一出版,2025年)等學術出版品整稿工作。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407 林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使用條款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7室
E-mail:ntugeo407@gmail.com|電話: +886-2-336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