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林業史編纂計畫-口述歷史2
臺灣林業史編纂計畫-口述歷史2
委託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今行政院農業部林業保育署)
執行時間: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
計畫摘要
本計畫以臺灣林業史編撰——口述歷史計畫(1.0)訪問林業政策關鍵人物為基礎,關注對象加以放寬,藉原住民、林業基層員工、環保團體等林業相關人員的不同視角,試圖窺探在政策架構下各個層面複雜且具多元樣貌的林業史。本計畫訪問地區遍及全臺,然而因訪問時程、撰稿時間等等因素,本次繳交之訪問記錄包括居住臺北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等縣市之21位受訪者,須注意部分受訪者雖居於某一縣市,但其事業腳步卻能跨足其他縣市。21位受訪者中包含1位女性及20位男性,年齡分佈狀況為90歲以上者3人、80-89歲者10人、70-79歲者6人、69歲以下者2人。受訪者身分別有前林務機關職員7人、林業相關廠商(包括伐木、造林、製材、木材行等)7人、林班工作經驗者3人、雖無林班工作經驗但長居沿山地區或與林業間接相關者3人、環保團體相關人員1人。以族群別統計,21位受訪者中有6人具有原住民身分,有2人具有外省或外省後代身分,其餘為臺灣閩客漢人。21份稿件共完成約79.3萬字之逐字稿及約34.6萬字之訪談記錄。
21位耆老數十年的生命史中,各自從事之林業活動難一概而論,交錯經歷了伐木、運輸、竹茶菓等副產物經營、造林撫育、製材加工、木材買賣等不同面向的歷史。相較於泰半同輩人先走一步,本計畫所蒐集到豐富而悠長的歲月更可謂難能可貴。已有的口述訪談多著重於政治、政策、商業上之重要人物,本計畫21位耆老的身分是被訪談機會較少的基層群體,以他們的經驗、角度出發,透過訪談文稿現身說法,相信能更清晰體現出臺灣林業在政策、社會、勞動各層次上環環相扣的結構關係,期望能替臺灣林業史補上些許的空白。
受限於受訪者年紀因素,本次訪問內容多聚焦於二戰後的歷史發展。二戰以降,臺灣林業政策、主管機關型態多次異動,不同程度扣合著整體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從初期的政府能力有限而著重保林,民眾汲汲營營求生活的狀態;歷經1950年代後伐木賺取外匯,投入大量人力上山進行伐採、造林工作;到林業經營困難面臨轉型之際,政府改以山林保育、遊樂政策為重,民間之製材、林業活動也漸漸式微。原住民、林業基層員工、環保團體等林業相關耆老皆以其親身經歷,體驗各時段林業發展的細微轉變,並展現作為歷史的行動者的生命力;研究團隊分別從山林的經營利用、製材及木材買賣、基層林務工作、個人生命經歷四個面向歸納本次訪談成果。需要注意的是,21位受訪者的訪談記錄所提及面向眾多,此四大面向並不能包含全部,受限於篇幅,在此僅能簡略提及各受訪者所提議題之大者討論。
計畫田野訪談紀錄
日繁雄先生細述林業生涯(2022年1月13日訪談)
日繁雄先生曾於八仙山林場拉木馬、操作伏地索道。退伍後至南投地利、東埔及新竹檜山擔任伐木工與集材師傅。
胡天國先生細述林班工作歷程(2022年2月8日訪談)
胡天國先生十幾歲起從事林班地之造林種樹、砍草工作,累積約20年左右的林班工作經驗,足跡遍及臺北烏來、宜蘭太平山、花蓮瑞穗及林田山、臺東海端及知本等林班地。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407 林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使用條款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7室
E-mail:ntugeo407@gmail.com|電話: +886-2-336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