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史導論
文、圖|洪廣冀
環境史導論
文、圖|洪廣冀
2024年課程簡介(與黃文儀合授)
二十世紀末以來,環境污染、森林大火、氣候變遷,乃至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讓人類逐步意識到,作為眾多物種之一,人類已對安身立命的地球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如此,越來越多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超級水壩等工程陸續興建於海岸、魚塭、河流上游,卻又顯示「人定勝天」神話依舊縈繞人心。究竟,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何?如果「共存於世」是不可置疑的前提,人類該如何看待自身的角色與責任?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又該如何找到出路?
為了回答人類如何面對生存危機的問題,第一代環境史研究者已將視角從 工人、農民、女人等在傳統歷史敘事中遭到消音的行動者更進一步拉到人類身 處的環境,如羅德里克・納什(Roderick Nash)的《荒野與美國思想》於 1967 年面世;1972 年,克羅斯比(Alfred Crosby)出版《哥倫布大交換:1492 年以 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的《塵暴》探討1930年代發生在美國南部大平原的生態災難。這些深具開創性的經典作品 為環境史成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奠定基礎。
然而,發展至今,環境史已不再是、也不應該是以歐美為中心的研究領域,全球各地學者紛紛針對在地的生態環境、歷史脈絡,提出不同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雖然傳統歷史學以「人」為本,但新的環境史研究已努力突破人類中心主義,擁抱對「非人物種」的瞭解。因此,除了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之外,生態學、生物學、水文學等多種科學知識也逐漸被納入環境史的寫作之中,提供學者與讀者一個看待過去的嶄新角度。
本課程以東亞為中心,全球為尺度,時間跨度超越千年。我們將閱讀英語世界晚近的環境史著作,包括優秀的中文翻譯本。本課程涉及的主題涵蓋森林史、水利史、能源史、科學史等;此外,我們也會探究特定環境觀念的歷史,如永續、保育、地景,乃至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等。本課程的收尾是閱讀兩本「多物種」的歷史與人類學著作。臺灣自己的環境史仍待寫就。本課程希望,在以16週的時間瀏覽這些英語世界的作品後,我們可以一起思考,臺灣的環境史應該包括那些主題,又該採取何種視角,方能與這些外文作品展開對話。
課程目標:
1. 透過期中及期末報告的撰寫,加上師生、同學間的討論和修改,培養學生具備學術寫作與溝通能力。
2. 藉由代表性學術著作的閱讀、分析與討論,豐富學生對環境史領域概況、發展趨勢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具備「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能力。
課程要求:
1. 按週次進度事先閱讀指定的閱讀資料。
2. 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3. 準時繳交各項指定作業。
4. 作業嚴禁抄襲。一旦發現抄襲,該項作業以 0 分計算,且學期總分扣 5 分。
評量方式:
1. 課堂參與和討論(20%)
2. 期中報告:書評一篇(40%)
書評內容包括前言、各章摘要、優點、缺點、可以延伸的議題、結論。
3. 期末作業,40%
(1)書評一篇。書評內容包括前言、各章摘要、優點、缺點、可以延伸的議題、與本學 期所讀內容的關係、結論。
(2)若有其他想進行的作業方式與題目,請在期中考週前與授課教師事先討論。
書目(按照閱讀順序排列):
1. 詹姆斯・斯科特著,翁德明譯,《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臺北:麥田出版,2019。
2. 布萊恩・蘭德著,蔡耀緯譯。《王的莊稼:從農業發展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政治生態學》,臺北:商務,2024。
3. Warde, Paul. The Invention of Sustainability: Nature and Destiny, c.1500–18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4. Miller, Ian. Fir and Emp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5. Zhang, Meng. 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 Sustaining the Marke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
6. 費德里柯.馬孔著,林潔盈譯,《博物日本: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臺北:衛城,2022。
7. Rogaski, Ruth. Knowing Manchuria: Environments, the Senses, and Natural Knowledge on an Asian Borderla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8. 大衛‧布拉克伯恩著,胡宗香譯,《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環境變遷與近現代 德國的形成》,臺北:衛城,2018。
9. Courtney, Chris. The Nature of Disaster in China: The 1931 Yangzi River Flo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0. Victor Seow. Carbon Technocracy: Energy Regimes in Modern East Asia.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1.
11. Fedman, David. Seeds of Control: Japan’s Empire of Forestry in Colonial Kore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12. Taylor, Dorceta E.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 Power, Privileg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6.
13. Lekan, Thomas M. Imagining the Nation in Nature: Landscape Preservation and German Identity, 1885–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 Selcer, Perrin. The Postwar Origins of Global Environment: How the United Nation Built Spaceship Ear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15. Chao, Sophie. In the Shadow of the Palms: More-Than-Human Becomings in West Papu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2.
16. O'Gorman, Emily. Wetlands in a Dry Land: More-Than-Human Histories of Australia's Murray-Darling Basi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
課程進度:
第一週:課程介紹
第二週:人類世的起源?
斯科特,《反穀》,導論、第4-7章。
蘭德,《王的莊稼》,緒論、第5-6章。
第三週:永續自然(一)
Warde, The Inven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troduction; Chapters 5-7.
第四週:永續自然(二)
Miller, Fir and Empire,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Zhang, Meng. Timber and Forestry,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五週:認識「自然」(一)
馬孔,《博物日本》,第四部分。
第六週 放假
第七週:認識「自然」(二)
Rogaski, Knowing Manchuria,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八週:征服「自然」(一)
布拉克伯恩,《征服自然》,導論、第3-4章。
第九週:征服「自然」(二)
Courtney, The Nature of Disaster in China,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十週:治理自然(一)
Victor, Carbon Technocracy,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十一週:治理自然(二)
Fedman, Seeds of Control,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十二週:自然保育(一)
Taylor,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十三週:自然保育(二)
Lekan, Imaging the Nation in Nature, Introduction, Chapters 4-5.
第十四週:全球環境主義
Selcer, The Postwar Origins of Global Environment, Introduction, Chapters 2-3.
第十五週:多物種(一)
Chao, In the Shadow of the Palms,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第十六週:多物種(二)
O'Gorman, Wetlands in a Dry Land, Introduction, Chapters 1-2.
2021年課程簡介
做為當代歷史學的分支,環境史與六零至七零年代橫掃歐美社會的環境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1962年,生物學者卡森 (Rachel Carson) 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引起社會對環境污染的廣泛關注;1968年,經濟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發表〈共有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悲觀地預言若無國家與市場的規範,地球的自然資源終將被人類消耗殆盡;同樣在1968年,生物學者恩利希(Paul Ehrlich) 發表《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預言在十年內將會有千萬人死於饑荒。歐美社會對於環境議題的省思於1992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達到高峰。逾一百五十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議程」等文件 — 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等也從此成為琅琅上口的詞彙。
歷史學者並未自外於這樣的知識氛圍。當時的歷史學者,正試著把視角從帝王將相拉到工人、農民、女人等在傳統歷史敘事中遭到消音之行動者。如果說歷史學的目的便是在為那些屈居社會底層之「沒有歷史」的人群發聲,第一代的環境史研究者問自己:我們有沒有辦法把分析視角往下延伸,直至人類安身立命的地球?除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以外,生態學或其他環境科學有沒有辦法提供歷史學者一個看待過去的嶄新角度?
目前所稱的「環境史」於焉誕生。重要研究者如Donald Worster、William Cronon、Carolyn Merchant等人,關心者為探究當代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此問題意識的引導下,研究者致力於訴說一個人類破壞環境、導致大自然反撲、再以環境運動重建與自然關係的故事。然而,自2000年以降,環境史研究者開始捫心自問:如果說環境史的核心關懷為探究社會與環境的關係,什麼是環境?什麼又是社會?立基於環境的歷史書寫當然很好,但我們該如何避免落入流行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環境決定論?以生態學的觀點來探索人與自然在長時間尺度的互動關係當然也很好 — 但什麼是生態學或環境科學?科學難道是鐵板一塊、自動免疫於社會及文化的影響、既沒有歷史也無地理的存在?
前述思考帶出了所謂「新環境史」(new environmental history)。本課程將閱讀一本繼承第一代環境史研究者之思想、然又結合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分支以推陳出新的「新環境史」教科書: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該書共分四部分:1. 動態的環境與文化(dynamic environments and cultures);2. 知自然(knowing nature);3. 工作與擁有(working and owning);4. 「糾結的結盟」(entangling alliances)。每部份均由六至七篇短文構成,由該領域中卓然有成的作者執筆,且各短文後列有詳細的參考文獻。透過閱讀該書,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所謂新環境史到底何新之有,對於我們生活的土地,此新環境史又如何幫助我們重探甚至重寫臺灣的環境史。
除了前述Handbook外,在課程的最後三週,我希望「勸誘」同學投入我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有心得的環境史分支:環境史與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的匯通。我們將閱讀New Natures: Join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此論文集中的部分章節。透過這些章節,我們可以體會該書編者為何把「Nature」後面加上「s」的理由。「自然」是不是只有一個,而我們係透過不同框架與實作來理解與再現自然?還是說我們採用的框架與實作實際上打造出不同的自然?如果說,如本次台北雙年展策展人Bruno Laotur所言的「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那我們該如何期待自然只有一個,你跟我的差異只是認識論的差異?國民黨談的藻礁,跟環團談的藻礁,真的是同一個藻礁嗎?
課程要求:
本課程希望修課學生可透過大量閱讀與寫作來掌握新環境史下的主題。要求如下:
1. 努力閱讀指閱,每週撰寫300字摘要,摘要須要說明各短文的作者,如何回應「動態的環境與文化」、「知自然」、工作與擁有、糾結的結盟」與新自然等主題。在17週的課程中,修課同學至少得繳交10篇摘要。
2. 在期中報告時,同學得揀選與改寫寫過的摘要,另外選擇5篇環境史的相關論文,同樣撰寫摘要,最後合併為一篇針對特定主題的回顧文章。
3. 在期末報告時,同學同樣揀選與改寫寫過的摘要,另外選擇10篇環境史論文,選擇本學期涉及的一至二個主題,撰寫回顧文章。
*本文原刊於洪廣冀老師臉書
該圖為一則1908年刊登在Rocky Mountain News上的漫畫,透露當時美國社會對於林務署長Gifford Pinchot及其一手打造之林務署的嘲諷與畏懼。畫中,Pinchot被描繪成一個沙皇,端坐在寶座上,身後則有騎馬、揮舞著鞭子的森林護管員(forest ranger);在此旺盛的軍容前,諸如墾民、財團、挖礦者、灌溉業者等利益不時與森林署有所衝突者,也只能卑躬屈膝。當時的社會,以及Pinchot自己,稱此為 conservation,也就是「保育」。
2016年課程簡介
如果你/妳像我一樣,因不久之前的課綱爭議,時而熱血沸騰,時而困惑失落,且不時地回溯自己的國中與高中教育,慨嘆著昔日黨國不分的教育體制是如何地誤人子弟/子女,「環境史導論」並不試著「矯正」各位現在想必混亂不已的「史觀」。更具體地說,若你/妳需要一個課程,讓你/妳得以正確地了解過去數百年曾統治臺灣的政權與它們的身世,「環境史導論」將不會是你/妳的最佳選擇。與其聚焦在這個島嶼上來來回回的政權與族群—— 或者,更寬廣地說,與其聚焦在任何以當前的國家或國族認同邊界上來來回回的政權與族群 — — 「環境史導論」更關心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以及我們熟知的「現代世界」是如何在人類與這些非人行動者之長時期與跨區域的互動過程中浮現。
做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顯著分支,環境史與六零至七零年代橫掃歐美社會的環境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1962年,生物學者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起社會對環境污染的廣泛關注;1968年,經濟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發表〈共有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悲觀地預言若無國家與市場的規範,地球的自然資源終將被人類消耗殆盡;若合符節的,同樣在1968年,生物學者恩利希(Paul Ehrlich)發表《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預言在十年內將會有千萬人死於饑荒。歐美社會對於環境議題的省思於1992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達到高峰。逾一百五十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議程」等文件 — 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等也從此成為琅琅上口的詞彙。不過,當「環境」或「自然資源」引發跨領域的學術關注與爭辯時,一連串艱難的問題接踵而至:到底什麼是「環境」?什麼又是「自然資源」?當研究者試著以多樣的研究工具與視野闡明環境之於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影響時,該如何避免落入環境決定論乃至於與環境決定論息息相關的種族主義?以生態學等環境科學來探索人與自然在長時間尺度的互動關係自然有其必要 — 但什麼是生態學或環境科學?考慮到冷戰期間科學展現令人驚恐的破壞力,科學知識本身似乎有必要被細細地拆開檢視。
相較於臺大類似的課程,「環境史導論」的特色在於其時空的縱深。從距今約兩百五十萬年至一萬一千年前的更新世(Pleistocene)出發,我們將一路往下追溯至十八世紀至今的「人類世」(Anthropocene)。我們不僅會討論智人(Homo sapiens)的演化,以及該物種與環境間的互動如何創造了所謂的「文明」;我們也會針對這群「文明化」後的智人如何在十八世紀以降發動了工業化,乃至於建立「資本主義」此生產模式,從而激烈地改變了地球環境,讓當前的地質學者陷入究竟要不要讓「人類世」列入正式地質年代的爭辯。結合考古學與歷史地理學的視野,「環境史導論」邀請各位同學一同來省思人類做為一個物種的過去,並據此思考我們到底有沒有 — 或者需不需要 — 一個共同的未來。
本課程將分別從考古學與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一窺環境史的堂奧。在考古學部分,人類系的江芝華老師將介紹「環境考古學」此考古學的研究分支,乃至於環境考古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事實上,當七零年代的自然與人文社會學者將目光轉到環境與人時,考古學家亦從傳統的器物中心主義轉向注意遺址中各式生態遺留,多學科的合作協助考古學家重新建構史前自然環境,環境考古學於焉產生。然而在過程學派考古學的影響下,考古學家往往將人視為被動的適應環境,環境成為解釋人類漫長歷史轉變的重要因素,農業的發生、複雜社會的構成甚至國家的產生常常是因應氣候、自然環境的變化或限制所造成的必然現象,因此彼時考古學常被視為環境決定論的證據提供者。這當然涉及考古學研究本身資料時間尺度的限制,然而亦反映當時論述的侷限。當代考古學越來越意識到這類論述的問題,開始思索人如何面對甚而改變環境?當人類祖先自四百萬年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我們就不僅只是在適應環境,更積極改變環境,並透過不同的文化機制合理化這些過程。透過考古證據,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群在面對相似環境壓力所做出的不同反應,也看到人群如何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漩渦給絆住而不自知。
與之對照,地理系的洪廣冀老師將會以2013年出版的《新自然》(New Natures) 為中心,說明環境史如何在一九八零年代異軍突起,成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近似於環境考古學的發展,七零年代,當環境與人成為跨領域研究者的關心議題時,歷史學者正試著把視角從帝王將相拉到工人、農民、女人等在傳統歷史敘事中遭到消音之行動者。如果說歷史學的目的便是在為那些屈居社會底層之「沒有歷史」的人群發聲,第一代的環境史研究者問自己:我們有沒有辦法把分析視角往下延伸,直至人類安身立命的地球?除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以外,生態學或其他環境科學有沒有辦法提供歷史學者一個看待過去的嶄新角度?以此為起點,洪老師將會帶入臺灣過去四百年的環境史,從而引導學生從成長的土地出發,思考當前臺灣之環境議題的時空根源,據此思索可能的解決之道。
*本文轉引自臺大課程網
2015年課程簡介
環境史為自1980年代以來興起的研究領域,強調結合跨領域的分析視野,以寬廣的時間與空間尺度探討人類與環境、乃至於與其他物種間的互動關係。本課程旨在介紹環境史的發展與研究取徑,特別著重在人文與自然地理學的視野於其中的角色(如歷史地理學、激進地理學、後結構地理學、政治生態學、歷史GIS、生態學、地球科學等),以及環境史發展至今的研究成果如何幫助地理學者處理學科的核心議題(如氣候變遷與社會、自然資源管理、空間的不均發展、地方的認同政治等)。
本課程共分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我會介紹環境史的奠基之作與主要分析取向;第二部分則依水圈、地圈、氣圈與生物圈的區分來介紹環境史的重要個案研究。希望透過這些分析取向與個案的研讀,修課同學能以跨領域、跨區域與比較的觀點來思考長時間尺度中環境與社會間的互動關係。
*本文轉引自臺大課程網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407 林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使用條款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7室
E-mail:ntugeo407@gmail.com|電話: +886-2-336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