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郷、區域與發展
文、圖|洪廣冀
城郷、區域與發展
文、圖|洪廣冀
1984年,解嚴前三年,臺大地理系教授張長義與王秋原,連同密西根州立大學地理系的Jack F. Williams教授,在The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上發表一篇題為 “Land Sattlement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from Taiwan” 的文章。該文係以大甲溪上游集水區為例,著重在退輔會(或者說蔣經國)主導之榮民安置、高山果樹栽植與梨山賓館的發展計畫,如何釀成土壤流失、原住民保留地流失與縮短德基水庫使用年限等環境與社會問題。在結論處,他們向英文世界的讀者表示,「台灣政府沒膽〔原文為“no stomach”〕採取較嚴厲的措施,像是強制驅離非法墾民,或是嚴格取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才會讓發展走入死胡同。現在為時已晚,他們寫道,除非市場力量導致的氣候變遷(從今日眼光看來,三位老師真是先知,在36年前便已預知市場推動的氣候變遷),讓臺灣高山地區再也不能栽植蘋果,否則墾民絕不會放棄他們佔有的土地。可能是基於如此悲憤與遺憾的心情,三位地理學者決定寫下這故事,供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為鑑。
對地理學者而言,「發展」一直是個棘手的詞彙。一方面,地理學者曾經的拿手好戲便是把世界分成各種區域,然後按照某種彷彿可放諸四海皆準的量表,將各區一一排入一條發展序列中,彷彿所謂「第三世界」只要投以適當藥方,便可發展為第二與第一世界。另方面,當發展釀成嚴重的社會與環境後果時,或許因其兼顧社會與自然科學的訓練,地理學者往往又是最早跳出來批評的一群人。
在今年城鄉、區域與發展的課程中,我們將娓娓道來地理學與發展的恩怨情仇。主要的讀本有兩本。分別是A. Pike等人撰寫的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7) 與簡旭伸與王振寰老師主編的《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2016)。在第一本書中,我們將知道當今歐美地理學界如何看待發展;在第二本書中,我們將知道這些歐美概念,在經過適當修整後,既可以幫助我們看清臺灣社會在追求發展時遭遇的問題,而臺灣經驗也可反過來為發展研究做出貢獻。
在課程要求方面,本課程有一次期中考(30%),四次期中作業(各10%),以及期末報告(30%)。這些要求可以期中考(11月17日)為分水嶺,分成兩部分說明。在第一部分中,同學應當熟讀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的指定章節,這些章節會構成期中考的主要內容。在兩次期中作業中(10月6日與27日繳交),同學應以組為單位,繳交兩部四分鐘左右的影片,以自己偏好的手法與熟悉的內容,說明歐美地理學者提出的理論概念。在期中考後,我們開始閱讀《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該部分的期末報告是希望「每位」同學繳交一份八千字到一萬兩千字的非虛構作品。「每位」同學必須結合史料、舊照片、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試著說明,某個或某群有血有肉的人,是如何體會與理解發展,發展對於他們,有何意義。地理學,追根究底,是書寫大地的故事。當同學正要一窺地理學之堂奧的時點上,我們將與這地理學的技術與藝術,正面對決。
就以前面提到的大甲溪上游發展計畫為例。我希望,在批評政府沒膽的同時,同學也可以設身處地地想像,那些被送到大甲溪上游開墾的老榮民,是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基於什麼樣的動機,為了怎樣的未來。他們真的是自願的嗎?他們是否在平地社會受到歧視,身無一技之長,在林中開墾,種些生計作物,又會被林務局以濫墾之名起訴,無奈之餘,只好依附在退輔會之下,在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種植著他們自己不熟悉、沒興趣也買不起的蘋果跟水梨?
期中考作業後的兩次期中作業,目的便是讓同學能循序漸進地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一次(12 月1日)是請同學繳交大綱,第二次(12月22日)為試寫。
這樣課程的規劃,不是我自己一人可以完成的。我夢想這樣的課程設計,但心有餘而力不足。雖說我一直嘮叨,地理學是書寫大地的故事,但我的專長其實是寫地理學史的「論文」。所幸,在今年的碩士班成員中,我們系有了三個生力軍。一位是徐振輔,台大昆蟲系畢業,左手分類象鼻蟲,右手寫小說與自然寫作。第二位是陳怡君,台大中文系畢業,是專業的外文書編輯。第三位是邱睦容,成大歷史畢業,是深耕台南、善用歷史地圖做田野調查的地方文史工作者。
還記得,上屆主授城區發的徐進鈺老師,曾跟我說,地理學要學好,馬步就要蹲好,而他希望城區發就是個蹲馬步的課程。有了三位助教的專業協助與指導,我相信,這堂課會延續過去城區發的優良傳統,不只馬步會蹲好,十八週過後,可能讓各位同學站都站不起來。
*本文原刊於洪廣冀老師臉書
這張照片是我在檔案局拍攝的。當時我正在看新竹林區管理處移交至檔案局的檔案。去年的我,沒有自信可以教城區發,因為我畢竟關心的都是19至20世紀上半葉。不過,過去一年間,我真的很認真地看戰後台灣的發展經驗。特別對於台灣林業為何會在1950年代中期走上大伐木時代,頗有心得。現在的我,迫切地想跟各位同學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407 林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使用條款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7室
E-mail:ntugeo407@gmail.com|電話: +886-2-336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