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想
文、圖|洪廣冀
地理思想
文、圖|洪廣冀
地理思想,簡稱地思,過去是臺大地理系的必修課,後來改為選修。
如此思想類的課程有何意義?讓我以 Hans Holbein 的 The Ambassadors(1533)來說明。在這幅圖中,你可看到眾多讓人目眩神移的細節。請你盯著圖中央偏下、乍看起來像是個羽毛的東西。你調整你的視線,不從正面看這幅圖,而是從側面來看。這類似羽毛的東西將會變成一個骷髏。
為何 Holbein 要玩這個視覺遊戲?理由很多。依照栗山茂久教授的說法,這可能是藝術家要以這種方式告訴世人,換個角度來看,真正重要的事物才會浮現。
我想這就是地理思想之所以重要的理由。換個角度看其實就意味著你要站在那個位置。但你真正能確定你到底站在那個位置嗎?位置的判定涉及空間座標與尺度,還涉及你的身體與被觀看之物的距離與關係。百年以來,地理學者孜孜矻矻,試著要回答這個「在那裡」的問題。地理思想這門課,將帶領各位一窺他們思想的結晶。
在課程讀物方面,我們將閱讀 Routledge 出版社的 Key Ideas in Geography 系列(之前王志弘老師翻譯的《地景》,便是此系列的一本)。第一本要讀的 Peter Merriman 的 Space。我們將閱讀當中的五、六、七、八章,包含了人文主義地理學、馬克思地理學、後殖民及後結構與非再現地理學。接著我們要念 Andrew Herod 的 Scale。我們會努力讀完全書,涉及身體、都市、區域、國家與全球這幾個尺度。第三是 John Wylie 的 Landscape。我們將閱讀當中第四章與第五章,涉及地景的文化與現象學。最後是 Paul Simpson 的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我們將閱讀當中涉及實作、情感與物質性的三章。
在課程要求部分,我的原則一直是,我不期待各位能為課程做什麼,而是這個課程能替各位做什麼。各位要及早確定各位想做什麼,可以是一本論文、一份論文計畫書、一本小說或非虛構寫作,然後順著課程進度,每週持續地推進,且讓我知道各位每週推進多少。這可以是一個精心撰寫的論文段落,可以是田野材料的分析,可以是一段 podcast,可以是研究結果的視覺化。只要你確定你想做什麼,而這課程可以助各位一臂之力。那這課程就算成功了。
教書到現在,最讓人開心的一件事是,瀚嶢在完成他的《沒口之河》後,跟我說,他在寫作該書時,會聽著我的課程錄音。就我而言,《沒口之河》是本傑作;很高興我的課程多少讓他捕捉了稍縱即逝的靈光。
文獻彙整與綜合應該遲早會被機械取代。但 Eureka moment 應該還是人類的特權。希望這門課能讓各位找到屬於自己靈光乍現的時刻。
*本文原刊於洪廣冀老師臉書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407 林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使用條款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407室
E-mail:ntugeo407@gmail.com|電話: +886-2-336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