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智慧創新跨域人才培育聯盟計畫
「 智慧感知與互動體驗」
人才培育示範學校計畫
計畫主持人:許慶賢 講座教授兼資訊電機學院院長/亞洲大學
計畫主持人:許慶賢 講座教授兼資訊電機學院院長/亞洲大學
1. 學程學分數與開課時程規劃(8-12學分為原則,須於計畫執行兩年內開設完畢)
2. 培育跨域學生資訊核心能力的課程架構與執行規劃課程規劃應包括課程內容
3. 對非資訊相關領域學生程式設計能力不足的解決方案、學習輔導或配套機制
4. 學校針對執行計畫時的教學特殊規劃
跨領域教學與共學機制
創新教學模式規劃
跨域學生數位軟體能力的篩選及評量機制
微學程(一):跨平台 APP 程式設計微學程
•本學程於110年2月~111年6月開設3門課9學 (8-12學分為原則,須於計畫執行兩年內開設完畢)
微學程(二):創意設計資訊微學程
•本學程於110年2月~111年6月開設3門課9學分 (8-12學分為原則,須於計畫執行兩年內開設完畢)
微學程3:人工智慧應用微學程
•本學程於110年2月~111年6月開設3門課9學分 (8-12學分為原則,須於計畫執行兩年內開設完畢)
含學程的課程地圖與執行規劃課程規劃應包括課程內容
全校必修資訊課程共兩科:由資電學院前院長連耀南教授向學校積極爭取設立。
微學程1:跨平台APP程式設計學程
微學程2:創意設計資訊學程
微學程3:人工智慧應用學程
•全校資訊必修課程資訊與科技及程式設計與智慧應用培養基本
•非資訊科系程式設計能力不足:跨領域學生程式設計能力主要藉由基礎課程與專供外系選的課程,進行初步資訊力的提升。
•目前全校實施「資訊能力測驗」,以確保學生程能設計能力的提升,資訊能力可進一步參加資電學院舉辦的「資訊會考」檢定由資電學院共同辦理。
•「程式競賽」活動規劃有「校內」與「校外」兩個面向。校內專案評選主要分為兩個時程:期中與期末。評選委員由院長徵詢遴選校內老師3至5人,在學期中時,各組於系所專屬會議室展示所規劃的專案題目與設計構想,由委員提問並給予意見,並做為期中考核成績。於期末時,各分組於系所專屬會議室展示其系統,並由委員評選出優良作品,優良作品之組別將優先由系所補助參加校外相關競賽。優良作品之組別可由本計畫補助,優先參與中心所規劃之程式競賽,亦或是參加校外相關之競賽。
「程式提昇333方案」:亞洲大學資訊電機學院目前也在學校推行「程式提昇333方案」以提升學生學習程式語言的風氣與能力。
相關程式語言的安排班表如下:(將可有效提供外系學生資訊能力的精進)
為了推廣並提升程式設計學習風氣,也在臉書成立各類程式設計學習社團
跨領域教學與共學機制
建立教師社群交流與討論:目前已成立資訊與科技、程式設計與智慧應用教師社群,功效良好,將推廣至本計畫及各微學程。
鼓勵要求計畫教師參加師資培育、教學研討會等活動,增進技能。
應用網際及資料庫建立開放式教材。
結合線上課程進行教育訓練。
辦理產學座談會,獲取最新業界資訊。
共同辦理軟體創作及專題競賽,激發其創新能力。
邀請業界講師協同教學,降低產學落差,以達成學用合一。
定期舉辦授課討論會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1.capstone總整性專題課程
課程將以capstone總整性專題課程檢驗學生學習成效,同時成立教師社群、定期討論並進行課程共授,配合創新教學模式進行課程,充分運用開放課程、開放教材、與開源軟體,透過社團與同儕互助方式協助學生專業成長,並強化學生與業界及社群的交流。
2.跨域學生數位軟體能力的篩選及評量機制
藉由全校必修課程「資訊與科技」及「程式設計與智慧應用」兩門必修資訊課程中發掘有潛力的學生,吸引學生進一步選修三大跨領域學程。
目前亞大全校實施「資訊能力測驗」,由測驗結果中發掘具潛力的學生
藉由每學期舉行的全校資訊科技成果競賽及程式設計與智慧應用競賽中發掘具潛力學生,並鼓勵選修本計畫三大資訊跨域學程。
為了強力吸引非資訊領域學生跨域修習本計畫所規畫之微學程課程,本計畫努力於各學院中每學期均有課程可以讓跨域學生選修。
校方全力支持跨領域人才培育,目前全校規定學生畢業前須由他系取得「專長學程」或「跨領域學程」或取得「次專長」,始能畢業,修習本計畫的三大跨領域課程將可做符合跨領域學程或次專長的畢業門檻,可吸引學生選修本計畫的為學程課程。
選修本計畫跨領與學程,目前規定如未全部完成所有課程,仍可作為自由學分抵免,增加學生選修意願。
學生選修本計畫三大學程後,授課教師將在課堂中以實作、專題及參加競賽等方式增加學生的能力及興趣,進一步培育及發掘有潛力的學生。
配合推動中心所規劃之各項活動以及建置之網路平台。冀透過創新軟體教學模式以及軟體創作推廣活動,培育學生在資訊應用上學習創新知識與提升程式撰寫之基本能力。
資電學院執行「程式提昇333方案」,讓全校學生更有機會接觸資訊,喜歡資訊,進一步選修資訊進階微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