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明博士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於國立臺灣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Ben Rich–洛克希德馬丁講座榮退教授,並曾於 2001 至 2005 年擔任 UCLA 科研副校長。
何博士是個人化醫療、微流體學以及湍流控制領域的先驅。1997 年,他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隨後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亦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名譽工學博士學位,並在全球多所大學擁有十一項榮譽教授職位。何博士為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美國物理學會(APS)、美國醫學生物工程院(AIMBE)、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以及 3M-Nano 學會會士。自 2001 至 2014 年,ISI 將他列為全球工程領域中被引用次數排名前 250 的研究學者之一 。
Dr. Gwo-Bin Lee is Distinguished Chai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Taiwan, and Director of the “Microfluidic Biochips Lab.” He earned his B.S. and M.S. degre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9, 1991) and his Ph.D. in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from UCLA (1998).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nano-biotechnology, micro/nanofluidic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e has developed innovative platforms for cell, protein, and DNA manipulation and detection, including technologies for nanoparticle sorting via optically 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ssDNA aptamer screening, nanoparticle synthesis, electromagnetic thermotherapy, DNA stretching with micromachined magnetic tweezers, and nano-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Dr. Lee has published over 380 SCI journal papers, 481 conference papers, 10 book chapters, and filed 161 patents (137 granted). His publications have been cited more than 27,000 times with an h-index of 83 (Google Scholar). He has served as General Chair or Co-chair for maj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including MicroTAS 2018, IEEE MEMS 2013, and IEEE NEMS 2011 & 2014, and was elected Director of the Chemical & Biological Microsystems Society (CBMS) in 2022. He has received many prestigious honors, such as IEEE Robert Bosch Micro and Nan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Award (2025) (highest honor in MEMS), 2024 NTHU-HIWIN Distinguished Talent Chair (2024), Distinguished Researcher Award, NSTC (2023), Sun Fang-Tuo Mechanics Medal (2022), TECO Award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1),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Award (2017), 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s (5 times), and Excellent Research Awards from Taiwan’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times). Dr. Lee is a Fellow of ASME, IEEE, RSC, IET, AIBMB, NAI, AIIA and several professional societies. He currently serves as Editor-in-Chief of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and on editorial boards of several leading journals.
蔡佾辰博士於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並於 2016年加入清華大學李國賓特聘講座教授主持的微流體生醫晶片實驗室。
蔡佾辰博士現任於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專長於微流體晶片技術、適體篩選及癌症診斷應用。其研究重點為建立整合式微流體平台,應用於腫瘤標誌物偵測與藥物劑量優化,並致力於將複雜系統反應(CSR)模型導入臨床,以發展個人化癌症治療策略。近年發表多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論文於國際期刊,涵蓋微流體系統設計、適體開發及臨床轉譯研究。
曾繁根教授團隊 講者: 楊欣瑜 博士
畢業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及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目前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博士班研究生,研究領域聚焦於人工智慧輔助的癌症治療策略開發與稀少細胞培養技術,包括循環混合細胞(CHC)、循環腫瘤細胞(CTC)以及胎兒核型紅血球(FnRBC)的分離與擴增。
我曾多次在國際會議發表研究成果,包括MicroTAS、Transducers等會議,並將於2025年參加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研究工作亦多次獲得肯定,曾榮獲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用戶委員會海報競賽獎項,以及多場國際競賽的學術榮譽。我的專長涵蓋免疫學、人工智慧藥物篩選、罕見細胞分離培養與轉譯醫學研究,致力於將基礎技術應用於臨床癌症治療,推動個人化醫療與新世代診斷平台的發展。
饒達仁教授團隊 講者:劉意如 博士
現職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 博士後研究員 2025年9月迄今
曾任
財團法人食品研究所 研究員 2009年8月~2025年8月
學歷
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 博士 2005年9月~2009年7月
張禎元博士現為清華講座教授,並任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帶領約六百名工程師與科學家推動機器人、無人機、智慧機械、機電系統與先進製造相關研發。
他曾在美國矽谷擔任研發工程師,並於美國與紐西蘭多所大學任教,長期專注於智慧機電整合、精密機械、機器人、振動與動態系統控制等領域之研究,且主持多項大型科研及產學合作計畫,累積發表逾百篇國際期刊論文與近五十餘件國內外發明專利。張教授曾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為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國際工程院通訊院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英國皇家航空學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台灣機器人學、以及中華民國力學學會會士等多項國際榮譽,展現其在學術研究、產業應用與人才培育上的卓越貢獻。
李明蒼博士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獲得博士學位,2011年返臺任教之前,曾於UC Berkeley及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目前是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並兼任國立清華大學科儀中心主任。李博士目前同時也兼任工研院機械所技術總監,致力於產學研鏈結。
李博士的研究專長領域包括熱質傳遞現象、雷射製造技術及智慧熱管理技術,特別著重於微奈米尺度的光熱流多重物理耦合與介面傳遞現象,以及雷射低碳製程技術開發。2023年,他榮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2024年,他當選為美國機械工程學會(ASME)會士。李博士近年執行多項大型的智慧先進製造研究計畫,並且活躍於國內外熱傳及精密製造領域的學術界,陸續擔任多個學術組織的重要成員,包括ASME Committee Member on Nanoscale Heat Transport (k-9 committee, ASME),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Asian Union of Therm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UTSE), 以及台灣熱質傳學會理事長。
陳之碩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致力於跨領域醫學與工程的整合研究。他先後取得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學士學位、原子科學碩士學位,並於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獲得生物工程博士學位。隨後,他前往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皮膚科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其研究核心聚焦於探討細胞間機械訊號如何在微環境中傳遞與調控,並進一步解析這些力學刺激如何影響細胞內部的機械轉導反應。透過結合多種創新工程平台與技術,包括微流體晶片、磁鑷操作系統以及其他先進的生醫工程工具,他的實驗室致力於建構一個更全面的研究框架,以揭示物理微環境對細胞行為與生理功能的深遠影響。
朱麗安(Li-An Chu)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並於中央研究院陳壁彰博士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注於層光顯微鏡的開發。她於2020年成立實驗室,聚焦於組織透明化、膨脹顯微術、高速影像平台與人工智慧分析,應用範疇涵蓋神經科學、藥物傳輸以及生醫晶片等領域。她曾獲得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Young Scholar Fellowship),並獲得為期五年、總額達三千萬台幣的研究經費支持。
朱教授的實驗室以光學顯微技術的開發為核心。光學顯微鏡自古以來即為神經科學與臨床研究的關鍵工具,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細胞與組織的微觀世界。在神經科學中,這些儀器揭示了神經元、突觸與神經迴路的精細結構,有助於深入理解大腦運作機制及各類神經疾病的起源。在臨床與藥物傳輸研究中,光學影像技術則能協助可視化藥物運輸、監測腫瘤生長並評估治療成效,為改良診斷方法與治療策略提供重要依據。當光學顯微技術結合深度學習分析時,其力量更為強大。自動化演算法能快速從大規模影像中辨識複雜的模式,揭露傳統人工方法難以察覺的生物標誌與相關性。這種結合已大幅推進神經科學與腫瘤學研究,開啟診斷工具、標靶治療及個人化醫療的新契機。
在本次演講中,朱教授將分享其團隊利用CSR技術,推進器官層級的定量多重顯微成像、超解析顯微術以及深度學習驅動的影像分析方面的最新進展,並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提供對複雜生物系統的整體理解——涵蓋整個器官層級。同時,也將展示這些研究成果在腦科學與藥物傳輸領域的應用,如何為更有效的醫療介入與更佳的病患治療結果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