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好神|Parade puppet production
還想知道更多無獨有偶的訊息!
百足好神|Parade puppet production
無獨有偶劇團與日本偶戲大師Nori Sawa 共同於臺南地區田調,2023 - 2025以三年時光,創作具有台江特色的遊行大偶。
台江地區的歷史可以視為一部「人與水的奮鬥史」環境生態與水患課題一直都存在海口人的生活文化,長期以來,曾文溪的沖刷與肥沃的河床之土,留給台江地區許多特色傳說,如「鯤鯓」、「青瞑蛇」、「竹籠屋」等;與海爭地的特殊生態環境,也帶給此地豐富的濕地生態。
無獨有偶劇團2024年從傳統藝陣「蜈蚣陣」汲取靈感,設計具有民藝特色的當代風格大偶【百足好神】演出《蜈蚣、男孩與洪水》。蜈蚣陣的藝陣,盛行於臺灣臺南沿海鄉鎮,由於民俗認為萬物相生相剋,曾文溪因被稱作「青瞑蛇」,先民認為可以蜈蚣相剋,擺以綿延數十公尺「蜈蚣陣」作為祭典的開路陣頭,用以壓制常年氾濫的水患。
無獨有偶劇團將見證歷史洪流的台江故事,由10位專業操偶師與大木偶工作坊13位社區民眾組成演出團隊,於2024年台江文化季之開幕演出共同演出【百足好神】。
|《蜈蚣、男孩與洪水》故事介紹
故事發生在一個被洪水威脅的村莊,居民們生活在和平之中,但經常被洪水的侵襲所困擾。為了保護村莊,三位強大的守護者——獅子、大象和鯉魚——招喚了一位新的守護者,蜈蚣。
特別嚴重的洪水來襲,一個玩耍的男孩不慎被洪水捲走。守護者們召喚蜈蚣,與洪水展開激烈的對抗。蜈蚣巧妙地將自己捲成堤壩,封鎖洪水,保護了村莊和其居民。儘管洪水勢大力沉,蜈蚣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和力量。最終男孩與守護者們一同戰勝了洪水,順利重建家園。
無論洪水何時來襲,人們總在學習與自然共存,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這是一個關於冒險與勇氣的故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寓言。
「在古老的年代,三位守護者居住在巨石山中。祂們是獅子、大象和鯉魚。祂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強大守護者,蜈蚣,來控制和阻擋洪水!」
「多年來,洪水仍然經常襲擊該地區。有人說,村民創造了可以帶著走的竹籠屋,搬家以求生。但也有人說這只是虛構的故事,並不是真的..」。
|藝術家 沢則行
沢則行(Nori Sawa)來自日本,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偶戲藝術家。長年為札幌雪季創作定目劇,創作旅程從日本延伸到偶戲國度捷克,並在世界各地獲得了極高的讚譽。不僅在偶戲藝術領域有深厚的造詣,還致力於偶戲的教學和推廣工作。
沢則行經常受歐洲、亞洲與美洲的各大藝術節邀請演出,他的作品靈感來自於經典文學與自然元素,通過跨越東西方文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想像力,將故事以全新的形式呈現給世界。
Noriyuki SAWA由日本政府文化部選定,於1992年在歐洲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現居布拉格,並經常往返於日本和捷克共和國之間。Nori已在超過25個不同國家演出,每一年,他都會受到歐、亞、美洲各國藝術節的邀約。
Nori的作品從經典文學中汲取靈感,像是莎士比亞或契訶夫等,並創作屬於自己的版本的《麥克白》、《李爾王》或《櫻桃園》;另一種作品類型則是基於日本傳說,像是輝夜姬、忍者或浦島太郎。有些是給成人觀賞,有些是為兒童打造,Nori所有的演出都是無語言的,並使用偶、面具、動作和音樂。
Nori曾在許多學校和藝術節開授課程及工作坊,像是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AMU)戲劇系所、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倫敦偶戲學校等。工作坊的目標對象相當廣泛,從兒童,到年輕和年長的專業人士,再到老年人。
Nori為2020-21年東京奧運會執導了巨型偶演出《MOCCO》。他也是UNIMA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ppetry)的一員,以及卡夫卡獎的獲獎人(1999),現於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擔任教職。
他的創作不僅僅是偶戲的展演,而是扮演傳統與現代、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了偶戲藝術的無限可能。
|沢則行(Nori Sawa) 近年代表性作品
《Mocco的旅程》導演暨戲偶設計
《Mocco的旅程》是為了2020 年東京奧運會的日本藝術節所製作,Mocco 是東北地區的傳奇之子,為Nori 於兒童工作坊後創作的10公尺高巨型大偶。以“Mocco”從東北前往東京的旅程,期間所看見的東北風景,紀念東日本大地震震災十年。
《海洋迴旋:鯤之旅》導演暨戲偶設計
《海洋迴旋:鯤之旅》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日本偶戲大師沢則行共同創作,共同打造「鯤」長達8.8公尺,高達公尺,總重量達500公斤的巨型懸絲偶,「鯤」的設計靈感源自於台灣豐富的海洋生態與古老傳說,旨在透過這一巨型偶的形象,展示了台江沿海獨特的沙洲地形與生態美景。「鯤」的製作對台灣的當代偶戲創作為一大突破,更成為臺南乃至於台灣文化資產的創新展現,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