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112年國科會科教學門傑出獎得主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科學教育博士 (20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碩士 (1997)
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學士 (1995)
經歷:
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學者 (2023/9~2024/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2018/8~迄今)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2015/8~2018/7)
研究方向:科學探究教學平台、電腦模擬與視覺化學習與評量、設計本位研究法
講題:「Achieving Epistemic Aims of STEM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I」
摘要:本次演講將聚焦教育的認識論目標,反思其在科學教育、STEM教育以及AI素養教育中的重要性。講者將分享在科教與STEM教育研究有關「科學表徵」與「資料視覺化」等主題的研究經驗與啟發,並反思在AI科技時代下,這些領域的相關教育研究可以如何發展。演講內容由教科書的科學表徵為起點,延伸至學生在科學探究與建模中的表徵能力,並探討影響這些能力的重要因素—學生對科學表徵的認識論與知識觀。講者並將介紹其研究團隊發展的線上同儕評論活動,分析該活動如何幫助學生培養認識論與知識觀,以達成教育的認識論目標。除此之外,還將探討同儕評論與同儕評量、後設認知與知識觀等相關議題,並介紹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 (ENA) 在知識觀研究中的應用。
111年國科會科教(多元)學門傑出獎 得主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博士
經歷:
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2016/8~2022/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任 (2013/8~2016/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2012/2~2013/8)
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幽默心理學、認知與情緒、 實驗技術、漢字學習理論、創造力教學與評量
講題:「培養AI時代的關鍵人才:淺談創造力的測量、認知機制、個別差異及教學方案」
摘要:創造力乃是教育最高層次的認知目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以及AI世代學生必需具備的素養。本次講座將分享團隊一系列與創造力有關的研究成果。首先,本團隊以大數據語料建立最大規模之中文聯想資料庫,並發展具本土特色的的多層次多階段中文遠距聯想測驗,方便快速有效的評量學生的創造力潛能。接著,則使用眼動儀、fMRI以及DTI等認知神經技術剖析創造思考中的表徵轉換、擴散思考以及遠距聯想的大腦綱絡及機制。再者,本團隊提出「多元文化促創意的互動模式」,預測並證實了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優勢以及其可能的中介文化因素。並且確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學童的特定創意優勢及抑制因素。最後,則提出「創造力適配教學模式」,主張提升創造力的教學應該要融入每個學科領域中,但應該依據學科及群組的屬性調配不同的策略與技法,並以一系列教學實驗支持此模式的主張。期待經由上述四個層面的研究達成篩選、診斷、培育、發掘極速易變時代AI不可取代的未來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