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就讀於師大英語系與英語研究所獲學士、碩士學位,並於198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
歷任夏威夷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康乃爾、加州大學教職,現任哈佛大學教授、台灣師大玉山學者講座教授。
獲選為美國語言學會會士(2014)、中央研究院院士(2016)、歐洲科學院院士(2019)。黃教授專治語法理論、涉及普遍語法與語言差異的多項議題,並著重東亞語言句法的理論研究。
近年重要著作包含:
‘Syntactic analyticity and parametric theory’ (2016)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in Universal Grammar’ (2017, with Ian Roberts)
‘Finiteness, opacity, and Chinese clausal architecture’ (2022)等。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2017-2024)
科技部語言學門召集人(2019-2021)
《語言暨語言學》期刊主編(2016-2019)
美國麻塞諸塞州大學安赫斯特分校語言學博士(1996)
林若望的主要研究興趣是以形式語義學的架構來研究漢語句子的語義以及句法語意接口問題,研究焦點涵蓋時制與時態,比較句與程度語法,自然語言的量化現象,限制性與非限制性關係子句,分配性算子"都",複數標記"們",虛詞“的”等。
主要代表作:
Lin, Jo-wang (2010) “A Tenseless Analysis of Mandarin Chinese Revisited: A Response to Sybesma (2007)”, Linguistic Inquiry 41(2):305-329.
Lin, Jo-wang (2009) “Chinese Comparatives and Their Implicational Parameters”,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17(1): 1-27.
Lin, Jo-wang (2006) “Time in a Language without Tense: the Case of Chinese”, Journal of Semantics 23:1-53.
Lin, Jo-wang (2003) “Temporal Reference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2: 259-311.
Lin, Jo-Wang (1998) “Distributivity 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6: 201-243.
個人網頁:https://www.ling.sinica.edu.tw/main/zh-tw?act=researcher_manager&code=show_member&memberID=4
蔡維天教授1994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學位,師事Noam Chomsky教授。
同年回到母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及中文系任教,2021年獲頒清華特聘教授。
歷任清大語言所所長、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臺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GLOW in Asia會長,並共同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其近年研究領域涵括漢語句法、南島語句法、越南語句法、製圖理論、句法─語意介面研究、句法─韻律介面研究。
Dalina Kallulli教授於1991年獲得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英語碩士學位,於1995年獲得特隆赫姆大學一般語言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杜倫大學理論語言學博士學位。在成功獲得數項獎助金後,先後被維也納大學聘任為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其研究領域包括語態,論元結構(包括動狀小稱詞)、附著詞結構、關係子句和其他疑問詞結構。
Ian Roberts教授於1979年獲得威爾斯班哥大學語言學學士學位,輔修法語,1985年於南加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5至1991年期間受聘於日內瓦大學,1991年則回到班哥大學擔任語言學教授。1996至 2000年,在斯圖加特大學擔任英語語言學教授。2000年起擔任劍橋大學語言學教授,2022年起於帕維亞高等研究院擔任教授。2007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一般院士。
Victoria Chen 是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副教授。她在2017 年獲得夏威夷大學博士學位,師從 Robert Blust 和 Shin Fukuda,專長句法學和歷史語言學,研究西部南島語言的句法類型學,特別是台灣南島語和菲律賓語言。她的研究致力於更好地理解菲律賓型語言以及這些語言如何對普遍語法理論做出貢獻,揭示語言變化的模式,並提供對南島語系史前歷史的證據。她目前正與 Max Planck Ins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執行一項共同研究計畫,研究南島語系內部語言的共時與歷時的句法類型與變化。 她目前擔任紐西蘭語言學期刊 Te Reo 的主編及 Oceanic Linguistics Special Publication series 的共同編輯。
李艷惠教授,1985年美國加州洛杉磯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博士,自1986年執教於該校至今。
研究領域著重於句法以及句法和語意,語音,言談的交互作用,並研討如何實際應用研究結果。
其著作涵蓋各種議題,如詞組和句式結構,語序,量詞範域,論元和論元或非論元詞組之間的約束關係及領域限制,省略結構,句法如何和韻律,語意互相影響等。
謝易達老師專長為形式語意學和句法語意介面研究。
最高學歷為美國康乃狄克州立大學語言學博士;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
其研究主題涵蓋否定極項(negative-polarity item)、程度結構、條件句式和名詞組的句法語意等。
代表著作 :
https://scholar.google.com.tw/citations?user=wHquv_EAAAAJ&hl=zh-TW&oi=ao
張寧1997年獲多倫多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中正大學講座教授。
曾出版專書《並列式的句法》(2010年,劍橋大學出版社)、《華語單位詞結構》(2013年,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和《並列結構》(2023年,劍橋大學出版社),以及句法方面的多篇期刊論文。
她提出並列和修飾關係可以有統一的句法結構,發現連詞跟修飾詞有不少共同特點。
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
現任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創刊主編。
曾任政大語言所所長、國科會語言學門召集人,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次。
喜歡跨領域研究、喜歡「平平是人」的價值觀、喜歡求真求簡、喜歡用理性的論證探求現象表面底層的真相。
詳見個人網頁:https://onesoonher.github.io/info/index.html
廖偉聞副研究員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並於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擔任合聘副教授。
他的研究專長是衍生句法學以及句法與語意和語用的介面問題,研究過的題目包括量詞、附加語、限定結構、焦點助詞、祈使句以及主題句等。
他目前也擔當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的共同主編以及語言暨語言學期刊的副編輯 。
張永利研究員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2003年至今在中研院語言所服務。
目前為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以及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合聘教授。
張老師曾任《語言暨語言學》主編及副編;目前仍為Lingua Sinica和Studia Linguistica的編輯委員。
張老師擅長發掘台灣南島語言的類型特色,並善用原則與參數語法予以適切的解釋,較廣為人知的例子為其有關語態、副動詞、數量動詞和疑問動詞之著作。
有關張老師較為詳細的資料,讀者可參閱其個人網站:
劉辰生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語言學博士,所有經歷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主要專長是形式句法學、邏輯語意學及句法語意語用介面研究,平淡無奇的研究生涯中發表過幾篇偶而會被人提及的期刊論文。多年來研究的語言以現代漢語及臺灣閩南語為主。
研究興趣及議題主要集中於下列三個面向:第一、照應現象,特別是反身代詞「自己」與言談代詞「人家」的句法語意及語用現象,第二、形容詞、形容詞重疊式與程度副詞的句法和語意現象,及第三、程度結構的句法和語意現象,特別是比較句式、比較式關聯句式及臺灣閩南語中帶動詞「有」的程度結構。
楊中玉博士現任國立聯合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句法與言談/語用界面,句法製圖理論及漢語語法。
他的研究主題包括非典型疑問詞、空主語現象、施用結構以及疑問詞干涉效應。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於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以及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英語教學碩士。
研究領域為句法學、句法-語意-韻律介面研究,研究題目包括訊息結構、主題結構、焦點結構、否極詞與極小詞,對比焦點與歧意關聯,新約希臘文訊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