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培訓:113 年 7 月 13 日(六)至 9 月 1 日(日)
成果繳交:113 年 9 月 7 日 (六)
成果發表:113 年 10 月 12 日 (六)
課程全程免費。
工作坊分為四個部分:影像製作、勞動教育、在地走讀和監製實作輔導
影像製作10節:邀請專業師資教授影像創作基本技巧,課程依照製作的各階段需求設計,內容包括美學、攝影、收音與音樂、田野倫理、議題、敘事、剪輯、定剪討論。
地走讀2節:實地走訪大稻埕及打鐵街,連結學員和社區的勞動生態,提供觀察、田野實作和練習拍攝的場地。
勞動教育4節:透過影像故事和勞權劇場等互動活動,討論移工、著作權、女性勞動及藝術工作者權益等勞動議題,看到勞動與自己之間的關係。
監製實作輔導6節:一對一監製老師輔導,負責監察影片成果進度及提供意見,引領學員製作出 8 分鐘的影片成果及 30 秒預告片。
*監製輔導每組實際進行時數,將依實際錄取組數進行微調,並另行公告予每組。
各團隊須於9/7(六)前繳交 8 分鐘之影片成果、 30 秒預告片。爲了宣傳需要,各團隊也需要同時提供工作側拍照及劇照至少各 3 張(解析度 300dpi 的 jpg 檔案)及團隊成員簡介等相關資料。
課程全程免費,請於報名前留意課程表時間。請愛惜資源,勿隨意請假。
上課期間,團隊若集體請假超過 5 節課,將不得參與優秀團隊作品評選,也不會被頒予個人結業證書。
團隊之出勤率爲評審團評選優秀團隊作品時的考量之一。
每堂課及每次實作輔導,各團隊均應至少有1名組員出席。
因故無法出席者,請於課程前或實作輔導前 3 日,來信承辦單位,收到承辦單位回覆後即完成請假程序。
各團隊與實作輔導老師約定輔導地點後,請於輔導開課前 7 日,由團隊代表人來信告知承辦單位,已約好的時間請不要任意更動(如遇颱風等天災狀況則不在此列)。
入選團隊成員皆須配合參加承辦單位所安排之培訓課程,並由專業導師指導、陪拍,且不得拒絕導師檢核。入選團隊也需要同意配合主辦單位及承辦單位出席成果發表會,宣傳成果影片。
各團隊需自備電腦及拍攝器材(如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或具攝影功能之影像記錄器材),也可自行攜帶鏡頭、腳架、指向性麥克風、收音設備等其他攝影相關器材。
各團隊成員需於第一堂課上簽署《課程規範同意書》、《個人資料授權取得使用同意書》及《影片授權同意書》,如不同意上述同意書之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著作權、肖像權、作品為原創等之規定,詳見附件),請勿報名。
本課程及成果發表會期間將進行錄影及拍攝,其照片及影像供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後續教育推廣、勞動臺北臉書發布及成果紀錄使用,如不同意被攝,請勿報名。
本簡章如有未盡事宜,承辦單位保留修改、變更及解釋本活動辦法之權利,若有變動,承辦單位不另行通知,以活動頁面最新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