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展示 

Poster

發表人
Presenters

看見轉型正義的死角:以蘭嶼的海砂屋為例

曹庭睿(Alvin Tsao)、盧秉漢(Hiro Lu)、吳彥縢(Yen-Teng Wu)|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雙語高中部

摘要 Abstract:

近年來,台灣政府將轉型正義視為重要的社會工程,試圖對過去國家侵犯人權所造成的不正義予以承認及平復。如此由上而下推動的模式已取得部分成果,例如喚起社會大眾對白色恐怖下政治受難者的關注,但也同時間引發諸多爭論。事實上,轉型正義所指涉的範疇相當廣泛,但由上而下的模式卻可能有所忽略,例如現存於蘭嶼的海砂屋。這就成了本文關注的重點。

蘭嶼的海砂屋是過去威權時代的產物。彼時,政府忽視地下屋對於族人的文化價值,一意孤行將其拆除並改建國宅,而雪上加霜的是,改建過程因便宜行事,導致國宅蓋成了海砂屋。蘭嶼的海砂屋是政府長久以來忽視原住民的文化權利所產生出來的產物。值得一提的是,現今仍有住民以海砂屋為家,造成公共安全上的疑慮。顯然的,海砂屋作為轉型正義的死角,有研究並採取行動的迫切性。

本研究仍處於初探性階段。本研究將梳理轉型正義的類型,並說明蘭嶼的海砂屋在什麼意義上有待轉型正義,而同時間也藉由如此範疇的討論,探討在現今國家所界定的轉型正義工程中,這些海砂屋是如何地「被」國家政策看不見。為了回應由上而下的推動轉型正義模式所帶來的問題,本文也在最後倡議以公民科學發展由下而上的模式,讓更多轉型正義的議題能進入公眾討論的視野中。

關鍵字 Keywords:蘭嶼、海砂屋、轉型正義、不義遺址、公民科學

「嶼」得救的距離:應用地理資訊系統配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之研究

張庭暄、陳宣豪、陳宥嘉、黃獻主、唐定圻|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以蘭嶼為例,試圖應用地理資訊系統,透過社群媒體的大數據分析觀光熱點,並在此基礎上規劃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AED) 的空間配置,以提升當地緊急救護量能,進而緩解醫療不平等的問題。

長久以來,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海面上的蘭嶼一直面臨醫療資源困乏的窘境,甚至稱其為台東縣境內就醫可近性最差的地方也不為過。當地的醫療院所,即衛生所,能提供一般性的醫療服務,但若遇到需要急救又或者需要大型醫院才能救治的重大傷病,那麼就會顯得困窘。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近年蘭嶼的發展相當仰賴觀光客帶來的收入,因此只要一到觀光旺季,島上珍貴的醫療資源便可能捉襟見肘。本研究關切蘭嶼的緊急救護能力,特別是考量觀光發展以及當地住民所需等兩個面向來進行AED的研究與規劃,藉此提升當地的急救效能。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來自社群媒體,以及政府提供的開放資料,並輔以野外考察的經驗資料。本研究將數化蘭嶼的觀光資源,並透過社群媒體上的大數據找出觀光熱點,藉此指出島上觀光熱點的空間分布與官方提供之觀光景點有所落差。目前蘭嶼配有數台AED,但AED的空間分布顯然與觀光熱點甚至是人口集中的部落位置相差甚遠。對此,本研究參考政府公告之AED設置說明,在觀光熱點以及部落的空間分布資料上進行路網分析與疊圖分析,並配合不同參數,規劃AED的空間配置,藉此提升蘭嶼的緊急救護量能。

關鍵字 Keywords:蘭嶼、地理資訊系統、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緊急救護量能、醫療不平等

島嶼旋律──戒嚴時期台語流行歌曲中的情感與性別視角之異同初探

張維倫 Wei-Lun Zhang|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預備研究生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台灣島在不同時期的象徵意義與文化脈絡的演變,以拓展對島嶼研究的新視野。透過戒嚴時期台語流行歌曲的歌詞分析,並特別挑選1960年代以遊子前來台北奮鬥為中心的代表性歌曲,以探索其中反映的島嶼身份認同和社會情感。

問題意識源自對島嶼意識與文化記憶的深刻興趣,並期望透過歌曲的文化表徵分析,揭示戒嚴時期台灣社會的轉變與再思。戒嚴時期的台語流行歌曲是一個寶貴的文化資料,蘊含著當時社會對島嶼的情感連結和認同轉變。

研究方法將採Gephi 0.9軟體進行歌詞分析和文本處理,以捕捉歌詞中情感和性別觀念的異同性。透過網絡圖的建構和文本分析,將試圖呈現這些歌曲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時代精神。挑選「媽媽請妳也保重」、「孤女的願望」、「流浪到台北」作為研究材料,其涵蓋戒嚴時期社會的不同面向和情感。本研究將從這些歌曲中擷取資料,分析其中反映的島嶼意象和社會情感,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當時台灣社會的文化脈絡和情感氛圍。

本研究致力於提供新的觀點,豐富對台灣島嶼身份認同的理解,並為島嶼研究開拓新的視野。通過跨領域的對話和深入的文本分析,希望能夠豐富對島嶼社會文化的理解與詮釋,並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Keywords:台灣島、台語流行歌曲、島嶼身份認同、社會情感

聽見珊瑚的吶喊:珊瑚監測與認養提案的行動芻議

方晨軒(Fang Chen-Hsuan)|南投縣私立普台高級中學高中生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奠基於長年對小琉球海洋保育議題的關注,呼應全球海洋珊瑚面臨的生態危機,提出相應的行動方案。

珊瑚礁被稱作「海洋的熱帶雨林」,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幾年來,受全球暖化的影響,海洋也越發暖化與酸化,嚴重危害珊瑚的生存狀態,進而造成更大的生態危機。以小琉球為例,在2020年,當全台珊瑚有三成死亡時,小琉球則有55%珊瑚白化,顯示其受危害程度。對此,本研究試圖以科技介入,發想監測及認養珊瑚提案,作為後續推動永續發展行動的參考。

迄今而止,沒有任何儀器能有效監測珊瑚的健康狀況。若要針對珊瑚進行調查並展開相關保育作為,需要透過專業的潛水人員。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發想「珊瑚監測與認養提案」,應用聲音傳感器,並且利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區分健康珊瑚跟不健康珊瑚的狀態。此發想不僅能夠取代潛水員調查方法,降低成本的開銷,還可以利用錄音和人工智慧,更準確地知道珊瑚的保育工作是否有成效。除了監測之外,為了具體改善珊瑚狀況,本研究提出「珊瑚礁盤認養計畫」,結合公民科學,讓社會大眾甚至企業認養不同的礁盤。然而,該如何以循環經濟的概念,如應用廢棄物來製作耐受海洋環境的礁盤,便成為實踐本行動方案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課題。

關鍵字 Keywords:小琉球、海洋暖化與酸化、珊瑚復育、珊瑚礁盤、機器學習

刀劍與地方:網遊《刀劍亂舞》中的文化地理 

蕭邦媛|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班

摘要 Abstract:

《刀劍亂舞》,是一款自2015年開始營運的日本網頁遊戲,遊戲中實際存在或有著神話傳說的刀劍擬人化成「刀劍男士」後,進行各種育成活動。遊戲推出後也衍伸出許多不同媒材的作品,如戲劇、音樂劇、電影、小說、動漫等,引起許多玩家對於刀劍歷史的興趣;除了形成特定社群外,日本各地的神社、博物館以及歷史遺跡也逐漸收到對於某些特定刀劍的詢問及關注,與遊戲進行合作活動,更與日本傳統產業結合推出各種文化創意商品,甚至透過集資修復受損、重新鍛造現今已下落不明的刀劍。這股熱潮不只促使更多人對於刀劍歷史知識的興趣,也帶動相關傳統產業(例如鍛刀與造酒)的興起,提升地方的經濟效益,也代表《刀劍亂舞》不僅是一款線上遊戲,更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此外,玩家不僅參與遊戲及衍生作品本身,更進行與刀劍歷史相關的「聖地巡禮」,積極探訪系列作品中所描繪的歷史景點、或親臨博物館或展場觀賞實體刀劍,「聖地巡禮」將ACG作品中的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結合,帶動了當地的文化觀光,也使玩家、刀劍以及地方產生緊密連結,形成特殊的宅文化空間經驗。本文將以《刀劍亂舞》的臺灣玩家為研究主體,透過次級資料收集、深度訪談、以及作者自身作為玩家的參與觀察法,從文化地理中探討人(玩家)在空間(文化資產)的體驗與實踐的角度,企圖了解ACG產業、地方與玩家是如何相互影響且合作,也欲從梳理臺灣玩家的經驗過程中,思考臺灣相關產業是否能借鏡日本經驗,發展出貼合臺灣在地脈絡之合作形式。

關鍵字 Keywords:刀劍亂舞、刀劍、文化資產、宅文化、聖地巡禮

花看半開:桃園機場第三跑道爭議的新冷戰、民族幼苗、未來主人翁

戴又銘|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班

摘要 Abstract:

衛生署環保局(民75)委託台大地理系張長義、姜蘭虹老師中正機場環評,其中姜老師負責大園工業區、機場周遭之社會影響評估──這是台灣史無前例之環評──如今,機場改名桃園機場,並在馬總統愛台12項建設、蔡總統前瞻計畫下、擴建第三跑道,位於未來第三跑道上的5村、5所小學即將在今年暑假停招、廢校、滅村……國際機場作為國門、航空城( Aerotropolis)計畫,工地迎來了越南、泰國、原住民移工等全球城市(Global city)理論的主角,卻在既有的都市地理學文獻中忽略。(周素卿2007)本文重返十大建設、越戰、美援結束後之地理思想史,比較(戰)後殖民之東京-成田機場、沖繩-那霸機場、韓國-釜山機場遷建;目前新建爭議之越南-隆城機場、印度-孟買機場貧民窟(airport slums);泰國-東部經濟走廊(U-Tapao  Airport)、菲律賓-克拉克機場(Clark Freeport Zone)等自由貿易港,後者U-Tapao  Airport、Clark Airport、越南-峴港機場、台中機場、桃園基地是冷戰時美軍建設,以及美國軍民合用之鳳凰城、機場-輕軌建設爭議(gentrification)來論證中美貿易戰、晶片戰、邊疆論、新殖民之防/圍堵共產主義問題意識。

關鍵字 Keywords: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worlding city, global street, humanistic geography,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從空間的觀點探究肢體障礙學童的校園經驗

李宗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採用折衷醫療模式與社會模式的觀點討論教育的空間,探究肢體障礙兒童在國小校園空間的支持與阻礙經驗。臺灣實施融合教育之後,多數肢體障礙兒童就讀普通班,然而校園空間仍存在許多阻礙並造成社會排除。本研究採用半結構深度訪談七位國小普通班九到十二歲的肢體障礙兒童以及五位曾與肢體障礙學童相處過的教職員工的經驗,同時邀請學童進行校園空間繪圖與說明空間經驗;資料分析採用主題分析來探討研究對象的空間經驗。本研究試圖以障礙學童為主體指出學校空間對其校園生活的支持或是阻礙以及想去卻無法抵達的空間。研究同時意圖了解與肢障兒童的學校空間經驗的權益關係人觀點,探討校園空間的設計與安排如何提供支持與造成排除。研究發現肢障兒童獲得支持的空間與社會關係,多數圍繞著在自己班上的教室,在導師、同學與助理員等協助可熟悉生活動線,能參與班務或與同學互動;常見的空間阻礙在於樓梯及跑班的路程,因階梯的高度過高引起肢障兒童無法行走,加上教室距離與目的地較遠,強化肢障兒童的障礙與社會關係的疏離。其中發現肢體障礙兒童為了適應學校空間,會以調整輔具、發揮專長及分享物品等重新建構身體的空間經驗與社會關係,或試圖改變學校空間的結構。透過研究發現,期望指出教育現場應重視肢體障礙兒童在實質空間與社會關係上的支持。

關鍵字 Keywords:肢體障礙、兒童、學校空間、主體性、健全主義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