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8 | 時間 Time:14:00-15: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11
此場次為單篇論文發表,無設置主持人及講評人。
This section is for individual presenters. There are no hosts and discussants.
濁水溪上游集水區河川流量變動情勢分析
陳瑞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生
摘要 Abstract:
升高的氣溫除增加風暴出現頻率與強度外,也可能使部分地區變得更為乾燥,此降水變異將影響集水區河川流量,增加水資源管理壓力。濁水溪上游山地集水區為下游沖積扇主要灌溉水源,然而降雨季節不均與坡陡流短等特性已使水資源蘊藏不易,因此了解暖化對濁水溪上游集水區影響將有助於往後水資源規劃。本研究首先以Mann-Kendall(MK)趨勢檢定劃分TCCIP網格化觀測資料為前、後二期,再透過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模型進行集水區流量估算以分析流量之時空差異。由MK檢定顯示,濁水溪上游集水區在1981年到2020年間,氣溫具有顯著上升趨勢(p < 0.01),而若以20年分為前後二期,則以後期增溫較為明顯(p < 0.05),並且以後期乾季升溫趨勢較為顯著(p < 0.05)。SWAT模式模擬結果除水里溪流域受發電廠排水干擾而表現不佳,其餘子集水區表現為滿意至良好(R² : 0.84~0.90 , NSE: 0.81~0.90, PBIAS: -0.4~23, KGE: 0.76~0.89),惟高流量模擬仍有改善空間。集水區後期流量在夏季(+59%)、秋季(+41%)以及冬季(+93%)皆為增加,春季則減少(- 45%)。在空間方面,後期流量增加幅度以清水溪上游、陳有蘭溪上游較大(+40%),春季流量則全面性減少。濁水溪山地集水區河川流量變化直接影響下游可用水資源,暖化的影響除可能加劇濕季洪水問題外,春季流量減少將使春耕等春季用水面臨更大壓力。
關鍵詞 Keywords:濁水溪、暖化、趨勢分析、SWAT、流量變動
應用永續生計資本法分析澎湖縣虎井嶼於杜蘇芮颱風災後復原的韌性
李玠育|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碩士生,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科員,口頭發表者
林貝珊|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副教授,通訊作者
摘要 Abstract:
島嶼常因其孤立的地理特質而被認為具島嶼根性(insularity)且有較高災害風險,然而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島嶼居民能因上述的自然與社會不利情境而發展出適應能力及韌性,使其面對外部壓力時的互助文化,使居民採取互利行動而集得以體生存。因此,同時面臨人口老化與流失及環境變遷的島嶼,居民如何適應以維持生計並因應災害風險,亟待研究。是故,本研究主要發問為:島嶼社區如何運用其於不利環境中孕育之韌性進行災後復原並維持永續性?本研究以澎湖縣馬公市虎井里為例,以觀察法及半結構深度訪談法收集一手資料,並輔以二手資料分析。本研究首先分析虎井嶼的社會-生態系統,並運用永續生計法資本架構探討環境與社會的動態關係,藉以理解虎井島嶼社區如何孕育社會、生態及經濟韌性並以之因應災害風險與衝擊。本研究預期結果為釐清島嶼居民如何運用各項資本並採取生計策略建構韌性,以之因應短期的災害衝擊及長期的環境變遷,並進一步解析島嶼社區文化在居民因應災害風險時之角色,及其於災後促使島嶼達更好的重建 (build back better) 的作用。
關鍵詞 Keywords:災害韌性、島嶼社區、永續生計、更好的重建、社會-生態系統
Grain Size Analysis of Gravel-bed Rivers Us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Photogrammetry
邱正標|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莊昀叡|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摘要 Abstract:
Sediment grain size of gravel bed rive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understanding fluvial process. Grain size is on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a river reflecting river dynamic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stream power, flow history and the origin of sediments. To get grain size information much efficiently, we us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to collect images of gravel bed rivers with a millimeter-level resolution, and structure-from-motion (SfM)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3D model of gravel bed rivers and to estimate grain size from the model.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pebble count method,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sampling conducted by different individuals, using UAV can collect sediment images over a larger field much efficiently, and it’s a “census” way rather than sampling, which means the result should be more representative. Comparing grain size measured by other methods (traditional point count and iPad LiDAR), we can verify whether the SfM technique can provide reliable grain size measur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consider whether the precision of ground control points affects the result in grain size measurements, therefore ground control points measured by GNSS-RTK and total station will be compared as well. Since bed material size can be seen as the smallest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in rivers, a millimeter leve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s expected to be produced in this research as well.
關鍵詞 Keywords:sediment grain size, UAV, structure-from motion photogrammetry, ground control point
以PPGIS描繪與論述金瓜寮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變遷
黃靖袖|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盧道杰|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摘要 Abstract:
摘要:本研究以大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 (PPGIS),收集與討論坪林金瓜寮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變遷。本研究自2024年初啟動,收集檔案文獻,也自金瓜寮聚落開始,以Google Earth套疊林班、地籍及土地利用,訪談在地居民,描繪各家族的土地及其利用變遷。目前,對金瓜寮溪的金瓜寮段與新城坑溪的土地利用變遷稍有掌握。結果顯示,坪林茶業於二戰後,尤其是民國六零年代,一度成為在地優勢的經濟動力。九零年代,林務機關啟動退耕還林政策,許多租地造林地被收回或休耕。越仟禧年,國道開通,直接衝擊坪林作為北宜中繼驛站的功能。近年,青年返鄉與外來客入駐,加上淨零排碳的考量,再次引動在地發展與水治理的討論。整個來講,家族在土地利用上仍扮演積極的角色,青年返鄉與外客也有一些影響力,觀光已成為發展的考量重點之一。但此區是北臺灣的重要淡水水源區,水治理指涉雙北政府、水利、林務、水保等多政府機關,深深影響在地發展的空間,卻少在地參與。本研究後續短期擬以其他集水區為例,尋求促進在地參與水治理的機會;中長期則以社會生態系統的架構,連結與討論在地發展與水治理的議題。
關鍵詞 Keywords:社會生態系統, PPGIS, 地主, 里山, 土地利用變遷, 水治理, 集水區
從崩塌侵蝕探討分水嶺移動趨勢:以蘭陽溪與大甲溪流域為例
古柏宏|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生
摘要 Abstract:
地表形貌是內、外營力共同作用後的產物,地殼的抬升會加速地表河流的侵蝕,最終兩者達到平衡,形成地形上的穩態平衡。Perron and Royden(2012)將河流水力下切模型延伸計算,提出新的河流參數「χ值」;Willett等人(2014)發現河流χ值能有效掌握流域的穩定性,當相鄰流域χ值不同時,代表流域間的侵蝕能力不同,導致分水嶺逐漸移動。而分水嶺的遷移主要是依靠崩塌逐漸侵蝕而成,如蘭陽溪與大甲溪源頭處,僅有蘭陽溪一側有大量崩塌。過去較少人探討χ值與崩塌的關係,釐清兩者關係能讓我們了解河流侵蝕與邊坡的交互作用,亦能用χ值量化出區域之崩塌潛勢。
本研究透過Chiprofiler程式計算出河流χ值,以及農村水保署提供之2009-2022年的事件型崩塌目錄,對比分水嶺兩側子集水區之χ值差異與崩塌體積差異,發現χ值大小確實能有效反映崩塌體積的多寡,並輔以現地調查與影像判釋,釐清河流水力侵蝕與崩塌的交互作用。此外,研究中嘗試改良河流χ值計算,理論假設抬升速率在空間上為均質,但為了讓計算符合研究區現狀,使用台灣平均抬升速率資料進行空間內插,將非均值的抬升速率引入模型中計算,發現部分流域會受其影響,改變χ值的大小,顯示抬升速率的空間差異也會影響到河流侵蝕的能力。
關鍵詞 Keywords:河流χ值、崩塌、分水嶺移動、抬升速率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