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8 | 時間 Time:16:00-17: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10
團體論文簡介 Panel Introduction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及亞洲開發銀行(ADB),在今年(2023)年初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正面臨多重危機(polycrisis)的威脅,嚴重破壞了亞太地區的能源、金融、糧食系統,並進一步危及其達成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能力(UNDP,2023)。上述全球皆面臨多重危機的考驗,臺灣食農體系當然也未能倖免地鑲嵌其中;甚至因為國際政治的特殊位置、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加上作為亞熱帶海島國家所遭受的氣候變遷衝擊,臺灣承擔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的挑戰。本場次四篇論文,分別在臺灣多重危機的背景下,嘗試從都市農夫市集、阿里山茶產業、屏東沿山地區可可與屏東原住民咖啡等案例,重新思考多重危機下臺灣食物與農業的城鄉連結、勞動力、轉作與宗教等面向的議題。
主持人 Hosts
許嘉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
(主持、評論人:評林宏祐、丁映瑄)
賴慧玲|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評論人:評林郅衡、廖宜龢)
發表人 Presenters
林郅衡|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生三年級
摘要 Abstract:
自從2010年以來,農民市集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現,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另一種購買食品的方式,而於農民市集中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亦存在眾多資訊與情感上的交流。農民市集的出現,如同為小農提供一嶄新的舞台,讓其透過舞台盡情的表現自我。如同大多數媒體與文獻所描述,在舞台上存在著如此美好且浪漫的想像。然而,在舞台下我們所不知的是生產者們在站上農民市集之前背後需付出多少努力,又必須與何種事物奮鬥與競爭。與此同時,農民市集的營運方透過市集的各種規範、舉辦各式活動與在網路媒體上的宣傳逐漸塑造出政府眼中理想的市集樣貌。
由此,本文希望藉由「展演」與「鄉村性」切入,當市集營運方嘗試藉由其影響力主導市集,展演心目中理想的鄉村性時,農民們也在舞台上透過自身產品試著向市集營運方與消費者展演其鄉村性,在這樣兩方互為展演的狀況下,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城鄉關係?
因此,筆者試圖透過與農民、市集營運方進行多次深度訪談,以及二手資料的蒐集與爬梳,嘗試建構與描繪出農民與市集營運方在農民市集這個舞台上是如何演出與進行交流;而在舞台之下,透過實地前往不同農民的生產場域,嘗試揭露生產者又是如何準備與面對各種困難並得以上台演出。依此脈絡探討農民市集的出現與發展對於政府與農民產生什麼影響, 從而關注台灣城鄉關係的變化,希望能以此對台灣的農民市集與城鄉關係提供新的理解視角。
關鍵詞 Keywords:都農民市集、展演、鄉村性、城鄉關係
林宏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生一年級
摘要 Abstract:
隨著勞動力的逐漸老化,臺灣的農業面臨缺工的危機。近年來,勞動力的組成出現變化:本地的農工不再是主要的群體,來自中國、越南等國的人口開始填補勞動力老化產生的勞力缺口。外籍勞動力的加入多少解決了缺工的問題,但在農忙期間,為了順利採收茶菁,鄰近地區的茶農仍須協調好採茶工人前往各茶園的時間。缺工的現實也讓茶農開始正視茶園廢耕與否的困境,對於這些勞動力如何進入阿里山茶園,乃至臺灣農業的現場,學術性的討論並不多。就外籍勞動力與農業的交織等議題,仍以非法或合法的移工作為討論的對象,而外籍配偶則不見於報導或學術文章。這些群體如何進入到阿里山茶區?他們透過什麼樣的人際網絡,逐步形成現今茶園的勞動力地景?另外,提及這群外籍勞動力時,茶農們既是感謝,也是苦惱。這群外籍勞動力的存在,是否為阿里山茶產業帶來改變?若有,茶農們如何應對?
針對上述問題,我預計透過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式,並以勞動地理學對於勞工「能動性」的討論作為切入點,嘗試去理解他們在農業現場,如何為自己賺取利益,同時也協助產業的發展。藉由這份研究,我希望能夠為臺灣農業的現實困境與茶業的變化,提供新的理解視角。
關鍵詞 Keywords:外籍勞動力、茶產業、阿里山、勞動地理學、能動性
丁映瑄|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生一年級
摘要 Abstract:
不到半個世紀,屏東平原上的農村已出現兩次轉作現象。無論是1980年代稻米轉作檳榔、或是近二十年內檳榔轉作可可,都是農民在面臨跨尺度的多重風險(polycrisis)時,所自力闢築的出路。然而,檳榔與可可的生產流程、銷售市場差異甚大,國家對兩者的管理態度更是迥異,導致兩種經濟作物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產業模式,亦形塑了不同的社會空間關係。因此,本文欲從「轉作」的視角切入,結合政治生態學同時關注巨觀與微觀空間尺度的視野,以屏東檳榔與可可的案例來理解,農業與農村在多重風險下所展現出的鄉村危脆性(precarity)與農民轉作(transplant)之間的動態關係。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會藉由二手檔案資料的爬梳,釐清兩種產業的發展脈絡;也會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參與式觀察,細緻地描繪農民日不一日的農業實作,呈現出所謂「轉作」不僅是改變生產作物的行動,更是有著「轉做」(trans-practice)的意涵——涉及社會網絡、人際互動、技術轉譯、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自然環境與基礎設施,甚至是人與非人互動下的「多於人」(more-than-human)關係。
關鍵詞 Keywords:檳榔、可可、轉作、多重風險(polycrisis)、危脆性(precarity)、農村轉型
廖宜龢|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大學部四年級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以屏東縣的三地門鄉為田野,因為在拜訪三地門教會的過程中發現在部落中教會與都市中的教會十分不同,鑲嵌在族人的生活、產業等面向中,因此希望透過研究教會與咖啡產業的發展脈絡釐清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預計透過訪談、文獻資料的回顧與分析以屏東縣三地門鄉為田野,研究咖啡種植過程、基督教信仰進入部落的歷程以及現行的咖啡產業與教會網絡的狀況,了解三地門長老教會在三地門鄉咖啡產業各階段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透過將教會與地方,地方產業與原住民這兩類議題的結合,進而觀察教會在原住民與咖啡產業之間的定位。在現階段的研究中發現長老教會與原住民的農牧業交流從很早期即開始,並隨著山區宣教在屏東、台東花蓮等地擴展開,且因為長老教會的組織結構使得這些農畜牧知識獲得族人認同。現今因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原鄉農業相關部會,將部落間的銷售通路透過教會組織串接讓屏東原鄉產業有更高的曝光度。本研究預期能夠透過咖啡產業在教會網絡中的發展擴及其他原鄉產業,並使得其他中會甚至其他宗教能夠透過宗教網絡推廣原鄉產業、提供產業幫助。
關鍵詞 Keywords:咖啡、長老教會、災後重建、原鄉農業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