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中的在地視野
Local Views from Geography
地理學中的在地視野
Local Views from Geography
日期 Date:April 28 | 時間 Time:16:00-17: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03
此場次為單篇論文發表,無設置主持人及講評人。
This section is for individual presenters. There are no hosts and discussants.
跳島前行/潛行:20世紀之交的中央高地布農族領域社商網絡微觀研究
謝博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摘要 Abstract:
山是凝結的波浪,他們則在波浪間跳島前行。自清國有史以來,屢以負面文字描述一群流轉於原住民族領域/內山的社商(番割),倚杖其地方脈絡於官府不及處買賣營生,若為官府所用者,則又為通達政令之「通事」。他們從何而來?所作為何?形成了什麼樣的空間版圖?又如何在現代國家進入的20世紀初漸次隱沒於案牘之間?又或者藉由檔案史料描述,能反映出何種社會文化面貌?筆者以中央高地布農族領域為視角,微觀地描述了幾個臺灣東南側社商/通事家族三代人的近代經歷:呈現西元1870年代以來,那張拓展於南投、花蓮、臺東與高雄等高地布農社群,又銜接了集集、玉里、六龜等沿山貿易據點的網絡。進而探討在西元1895年後,這些曾作為山頭間跳島而行的據點(及人),逐漸在現代國家官僚規訓下,為原住民族地區警察系統所置換的過程,此一過程甚至延伸到西元1945年之後的臺灣省政府時期。
關鍵字 Keywords:社商/通事、交換、國家治理、布農族、東臺灣
1935阿里山高山博物館的「阿里山建構」
陳柏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助理
摘要 Abstract:
在日本殖民林業計畫擬定前,「阿里山」一詞就已如霧漫湧,不同背景的角色各自持續找尋能一窺雲霧中山林全貌的方法。1935年時,營林所在「臺灣博覽會」的背景下建立阿里山高山博物館,極小的館舍中收藏了約768件展品,而如今多數僅存於《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的展品清冊中。由該份清冊來看,館中最初的展品包含自然標本、原住民、營林產業、史料文獻與大型模型,文獻也概述大致的分類主題,但對博物館整體建構的背景與策展的概念,皆未有更清晰的論述。若以今日各學科的知識回望,開館時所呈現的「阿里山」地理空間模糊,時間混亂,部分展品帶有刻板印象、政治象徵,或是無法解釋,似乎與當代的「阿里山」想像不完全一致。
本文透過近期所發掘之文獻與歷史研究,透過綜整1935年前時空的政治、產業與博物學史,重新討論該博物館與展品的時代意義。由該館的展示中,可以發現當時官方企圖重整詮釋的「阿里山」概念,不僅止於山區的自然與林業,也包含嘉義市區與淺山地區的環境、木材產運銷、跨民族的治理,甚至是過往理解阿里山的過程與當時的政策,也都被包裝成為概念上的阿里山地理範疇,進而逐步成為如今大眾與機關對「阿里山」定義的基石之一。
關鍵字 Keywords:阿里山、林業、觀光、博物館、臺灣博覽會
亡靈的地理誌
廖晋儀|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以南太平洋諸島中的「停屍處理」與「亡靈的旅行現象」為例,探討存不存在一種文化類型分布上的類華萊士線(Similiar- Wallace line ),藉以重新檢討使文化的傳播與圈域這對概念有效的條件或前提。
在古典的民族地理(Ethnogeography)研究中,靈的崇拜既作為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同時,亡靈更是任何類型的社會必然面對的基層問題。亡靈的活動不僅與停屍或處理屍體的方式緊密相關,也與對死亡的界定有關。在南太平洋諸島中南蘇拉維西的高地 Torajan 人對屍體的處理最為特殊——一種稱為Ma'nene' 的儀式,保留全屍並與家屬宛如日常般地生活在一起——Torajan 人保留屍體的方式並非南太平洋島際世界的孤例,因為超過 5 千公里的距離外的Malekula 群島也有類似將屍體作為肖像的儀式,稱為 rambaramp。另方面在該地還存在一種特殊的「亡靈旅行」現象,它被表現在沙畫中。當一個人還活著時候,必須常常練習沙畫,這種親似伊斯蘭幾何圖案的沙畫,據英國人類學家在1910~30 年代間的調查認為,這些圖案是生者用來練習預先記憶死後旅行的路程圖。這兩種有關屍體的處理與對亡靈死後的解釋存在許多親似姓。
本文將藉由上述兩個社會的亡靈民族誌之檢閱,重新探討文化圈域的概念到底只是一種建立在親似性而類推的文化親緣關係,抑或確實存在類型文化傳播的變形。
關鍵字 Keywords:文化傳播(cultural diffusion)、文化圈(Kulturkreis)、沙畫在 Melakula島稱“rolu”/在 Seniang 稱 nitüs、Torajan 人的 Ma'nene' Ritual"、Melakula 島的屍體肖像“Rambaramp“
台灣都市原住民的飲食實踐:食物、身分認同與情感網絡
Eating Practice of Taiwan Urban Indigenous: Food, Identity and Emotional Networks
王建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大學生
遲恒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摘要 Abstract:
全球化使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資源能夠透過跨國貿易,讓其可獲得性提升,相對地,原住民族的食物於都市中的可獲得性較低,導致部分遷移至都市的都市原住民日常生活的飲食實踐產生改變,而原住民食物所代表的族裔文化象徵意義也產生變化,影響對於原住民食物之本真性的論述。另一方面,於都市中出生、成長的都市原住民則面臨對於原住民食物較不熟悉的問題。同時,不論是遷移或在都市中成長的都市原住民,皆面臨喪失原住民食物的滋味與製作方式之記憶的議題。
過去對於原住民食物的研究著重於其意義轉變與原住民風味餐/廳上,故本研究將視角置於較少關注的都市原住民與原住民食物之互動,並且透過半結構訪談法,訪談出生或成長於台灣中部的賽德克族與泰雅族之都市原住民,試圖回答本研究之發問;都市原住民的日常飲食實踐為何種形式;原住民食物在原鄉至都市的移動中、在都市中的食用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原住民食物如何塑造都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以及建構人與人之間、人與原鄉間的情感網絡連結,抑或是受到距離、喪失製作技巧等因素影響,產生食物的中斷,與身分認同、情感網絡的改變。
本研究利用食物作為情感載體之視角,試圖藉此梳理都市原住民與原住民食物在移動、製作、食用等過程中所創造的社會關係,以及喪失關於食物的製作技巧與滋味記憶之間複雜的情感網絡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夠瞭解原住民食物對都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建構與飲食本真性的影響。
關鍵字 Keywords:都市原住民、原住民食物、移動、情感網絡、身分認同、本真性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