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7 | 時間 Time:16:00-17: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10
此場次為單篇論文發表,無設置主持人及講評人。
This section is for individual presenters. There are no hosts and discussants.
「島嶼樂境:台灣流行音樂與智慧財產權的法律地理」
李姿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以法律地理學視角,探討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在智慧財產權架構引導下的空間演變過程,以及文化圈地進程。首先,智慧財產權體系奠定了法律上的音樂地景框架,區隔合法和「非法」的聲音與空間。早期政府對文化內容的控制以及對盜版的選擇性容忍,壓抑島嶼文化多樣性同時也增加華語音樂的文化滲透,促成華語音樂在東南亞的普及與在地化。隨著音樂產業鏈的成熟與國際接軌的慾望,1990 年後台灣加強智財權管制及文創產政策推廣,引導音樂產製標準化,並藉著作權體制增加收益,重塑流行音樂地景。2010 年後,音樂串流平台崛起,直接連結音樂人與消費者,其演算法和大數據運用也引發隱私及著作權爭議,另一方面亦產生音樂收益分配不均問題。相較過去數十年音樂著作權的變遷,新科技如人工智慧將從根本上挑戰與重組文化內容創作的想像。
在各國競相制定 AI 法制之際,法律地理所形成的訓練資料差異,亦在數位世界中進行空間與邊界的劃分,將深層影響科技治理與音樂地景的可能性。音樂產業發展地景展示了著作權體制如何透過包容、排除、納編等邊界劃分方式進行人類創意成果的文化圈地。本研究欲凸顯台灣音樂產業在全球規範下的在地實踐,提供理解當代島嶼樂境的法律地理視角。
關鍵字 Keywords:法律地理、文化圈地、著作權、台灣流行音樂
台灣島上的美容產業──越南洗髮如何多元?
莊鵑慈|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Abstract:
台灣雖然是座島嶼,但在文化面上卻融合了更廣泛的各地域元素。近年中, 台灣的美容產業中也出現「號稱」來自越南的越式洗髮產業,特色在於結合了美 容、美髮、美甲與按摩等服務,吸引許多人前往體驗,營業額甚至超過本地同類 產業。隨著產業蓬勃發展,每個店家也開始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有些店家宣稱保 留越南手法,有些店家宣稱「改良」為貼近臺灣,有些店家則宣稱「部分越南、部分 台灣」。本文將藉由訪談法,同時分析店家用於宣傳自身文本中的關鍵字,藉此了 解越式洗髮這個新興產業發展尚在發展中的「風格」形成與區隔過程,並具體比 較其中想像的「越南」或「台灣」元素意指為何,經過怎樣的篩選、刪除、重構乃至 於虛構的過程?其中,哪些元素被強化了?又有哪些既定印象是被極力抹去 的?而在「越式洗髮」的招牌背後,當經營者分別是越南婚姻移民或台灣人時,在 經營風格、員工訓練,以及對客服務上又是否存在差異?分別以怎樣的方式在消 費過程中「想像越南」呢?這個產業在形象想像上,如何被不同業者相互爭奪著 塑造?而爭奪的過程中,保有哪些條件的業者可以成為主導者?這構成本文試 圖回答的核心問題。
關鍵字 Keywords:越式洗髮、婚姻移民、美容產業、全球化、在地化
檳榔產業與地方連結──以嘉義沿山地區為例
林湘芸|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學生
摘要 Abstract:
檳榔產業在民國 69 年到民國 79 年代盛極一時,而嘉義沿山地 區的農民在這時種植的果樹因黃龍病蔓延肆虐,改轉為大量種植檳 榔樹,檳榔在此緯度所產出的嫩果纖維細緻,在各地檳榔種植地區 屬品質較高者,受到市場的青睞,使得檳榔產業在此區快速發展。
此時期正是臺灣經濟起飛之時,檳榔產業帶動沿山地區經濟轉 變,沿山地區的人們生活與文化也隨之變動,當地大量勞動力投入, 形成產業體系的專業化,產區生產經濟活動的社群關係、上游至下 游的產銷活動,此水平與垂直的內部與跨區域連結,直至現今此網 絡仍如此運行與調度,生產鏈之所以連結是社會鑲嵌下緊密社群關 係與互信基礎,相較於目前檳榔最大產區的屏東,除了在種植上的 地形不同外,更因產區位址的交通便利與否、社群關係緊密程度等 諸多因素影響,使得屏東與嘉義的檳榔產業體系有不同的樣態。
透過深度訪談檳榔產業鏈中的角色、參與觀察取得一手資料並 參佐相關的農業統計資料,藉以分析嘉義沿山地區檳榔產業的發展 脈絡及其產業鏈的關係網絡及建立的信任關係,進而分析當地產業 網絡如何持續動態調節,而能在政府的「三不政策」,乃至於新冠 疫情衝擊下,持續運作與發展。
關鍵字 Keywords:檳榔產業、關係空間、社會鑲嵌
住在錢包的神明:信仰、現代性與護身符
林潤華|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摘要 Abstract:
護身符在信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護身符代表著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信仰關係以及認同的象徵;另一方面,護身符也像神對於人類的承諾,作為「守護」的依附之物。再,也由於人的信仰多與家鄉或家傳主要神祇相關,因此「護身符」也多承載人與家族或人與地方的連結。然而,隨著現代化的影響,人類大尺度的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改變,也改變了信仰的樣貌,以及人類持有護身符的樣貌。本研究從「物質研究」出發,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與次級資料收集,針對受訪者所擁有的護身符、受訪者護身符所承載的社會以及文化關係,更近一步從「物 (護身符)」,探索人與地方的關係以及實踐。本研究發現:第一,在現代性影響下,護身符與擁有者身體之間的距離已經改變。多數受訪者不再將護身符貼身攜帶,「錢包」成為信徒收放護身符最重要的地方。第二,人們所擁有的護身符不再只與單一神祇連結,且不再只與家鄉神祇連結。護身符進一步與個人生命經驗、群體的集體記憶、社會關係或多重認同等實踐重疊,甚至透過特殊的儀式,成為重要標記。即,「護身符」在當代已不再單純象徵信仰的連結,更是人用以記錄生命軌跡、同時又具備神聖性與儀式感的物質。由於索取或購買「護身符」,也成為近年神聖空間觀光或宗教觀光的重要儀式與經濟活動之一,故冀透過本研究「再發現」護身符在當代社會中文化、社會以及經濟層面上的意義。
關鍵字 Keywords:護身符、物質研究、現代性、信仰、人地關係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