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7 | 時間 Time:14:00-15: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10
此場次為單篇論文發表,無設置主持人及講評人。
This section is for individual presenters. There are no hosts and discussants.
公共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地方創生之應用:以北投為例
林柏丞 Bo-Cheng Lin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生
謝雨潔 Yu-Chieh Hsieh|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Abstract:
我國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綜合少子化的問題使得勞動力不足,且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地區,造成城鄉差異逐漸擴大。因此,政府於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並將將該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希望能夠落實「均衡臺灣」的目標。然而,臺灣早期地方發展主要由政府以上對下的方式主導,在缺少與民眾溝通的管道下,導致政府在決策過程中過於粗糙以及造成民眾的資訊不對等。此外,當地居民對於地方的記憶與認知是地方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地方未能將這些重要資料保存下來。許多研究指出,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被視為是一個新興的方法,提供社區意見交流平台,同時強調由下而上的參與,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也被廣泛應用於原住民賦權、社區發展等。本研究以北投地區作為研究區域,探討北投地區地方創生的進程與可能面臨之問題,接著導入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提供一個互相溝通與整合資訊的平台,透過GIS工作坊的形式,讓民眾能夠實際參與討論,並比較民眾在使用此工具前後差異。本研究預期透過PPGIS和GIS工作坊,提高北投地區居民對地方事務的參與程度,以及資訊透明度和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提供居民一個有效方法,推動北投地區的地方創生。
關鍵字 Keywords: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地方創生、GIS工作坊、北投
化零為整──文化資產作為地方形塑過程的歧異與整合:以馬祖為例
The di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part of the place-making process: A case study of the Matsu Islands
張庭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聘用助理編審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以馬祖群島為例,透過文獻回顧、田野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說明一地的文化資產論述及實踐過程,如何在地方形塑(Place-making)的過程中,因地理特徵、歷史脈絡及制度因素等層面,在不同群體間產生歧異,進而論證馬祖如何以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論述,並採取能促進跨領域交流與理解的協調機制,真正將文化資產作為地方形塑的核心策略。
立基於文化資產研究的跨學科屬性,本研究以人文地理學觀點理解「地方」的當代意涵,透過地理學的區域傳統,嘗試將地理視野的地方形塑觀點切入文化資產領域,再援引近期文化資產與基礎設施的討論,以及文化景觀的保存價值及保存機制,收攏文化保存和地方發展,進而推演出以文化資產為核心的地方治理需求,從島嶼的社群脈動解析文化資產與地方性的連結,反饋到臺灣的大範圍文化景觀保存,旨在串起地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關鍵字 Keywords:馬祖群島、文化資產與地方社群、地方形塑、文化景觀
後軍事化的金門地緣政治與地方創生:前線島嶼如何推動地緣經濟?
許浩軒|新北市私立康橋國際學校林口校區中學部
摘要 Abstract:
近年,全球焦點放在台灣與中國的緊張,但理解的視角會因國家的邊境和核心等不同地理位置有所不同。位在台灣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外島金門,其作為兩岸交鋒的前緣,兩岸關係對金門的影響更為直接。冷戰時期的軍事化政策影響金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即便是在去軍事化後的經濟發展也與台灣相去甚遠。相關的文獻往往忽略台灣本島、外島對兩岸關係理解的差異,因此有必要思考作為兩岸對峙前線的金門,其社會如何面對兩岸侷限與從中尋找突破的可能性,從中強調台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不能與邊境的金門混為一談。
本文透過討論2000年以後金門面臨去軍事化的地方經濟發展,剖析兩岸關係的變化對近年金門發展的影響。當中特別聚焦近年金門地方創生產業推動的趨勢,一方面探討兩岸關係緩後,金門和廈門之間的跨境往來對金門的地緣位置的影響,導致金門與台灣本島的處境之分岐;另一方面,也探討金門返鄉青年如何透過參與地方創生的過程中,利用新科技找尋突破兩岸關係的限制,並回應金門複雜的地緣位置。本文把邊境社會帶入討論,強調政策制定方面地方與中央視角的平衡,有助於社會理解邊境社會對兩岸關係及其地方性的理解,並從現今金門與中國的交流中,尋找兩岸關係潛在的發展可能性或訴求。
關鍵字 Keywords:邊境、金門、地緣政治、地方創生、軍事化
學生作為文資保存再利用主體之探討──以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為例
陳靜如|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大學部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以美軍宿舍群為研究範圍。2005年,台銀曾公告拍賣美軍宿舍群,打算開發高樓建築,引起當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的重視,於是在公民合作推動下,美軍宿舍群於2008年登錄為文化景觀、歷史建築,並鄰接於文化大學,成為了文大學生校園場域。
文化學生屬於美軍宿舍群的附近居民,卻礙於學生為流動性人口,難以久住於此外,現有被保留下的空間部份為高消費商業模式,導致與學生關係處於模糊地帶,使美軍宿舍群的保存再利用受到「主體性不明確」、「社區力量未凝聚」、「外界忽視社區危機」等影響。
因此,本研究探討學生作為文資保存再利用主體對美軍宿舍群再利用的連結與影響,以問卷調查法調查學生與美軍宿舍的關係、關注度、期許願景,並以深度訪談法調查有參與美軍宿舍群保存團隊以及曾在美軍宿舍群上課的課程老師,了解有關行動過程、困境與釐清文大學生與美軍宿舍群的關係。
學生作為流動性人口,在文資場域中,仍存在著重要的主體性,藉由把學生在文資主體身分定位清楚,讓有意參與文資再利用的學生能有管道參與,也期待未來可透過與政府、社區工作室的合作計劃,再次實現美軍宿舍群再利用精神,並解決美軍宿舍群的閒置空間問題。
關鍵字 Keywords: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主體性、美軍宿舍群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