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7 | 時間 Time:12:30-14:0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05
「第二自然」一概念的創造,一度作為人類衡量自身演化與進步的指標。然而,隨著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第二自然」已不再是無庸置疑或外化於人的實體;相反,「第二自然」越來越被視作批判且開放的生產過程——由流動的想像、差異的論述,乃至人與非人的密切互動所構成。在拼裝、團絡(meshwork)的討論中,「第二自然」既是社會的也是物質的;特別是在氣候危機的緊急狀態下,「第二自然」既是解方,但也是問題的起點。立基於此,本團體四篇文章聚焦臺灣社會的歷史地理、都市發展、環境治理和物質文化過程展開討論:劉睿和余衡以臺北為例,劉重點考察都市植物的治理和形式主義的綠化技術,余則聚焦在都會生態公園的公共性爭議;林玟圻則以嘉義市「木都」文化治理為例,探討自然與文化邊界的再造與利用;最後,徐麗婷討論有「檜材王座」之稱的臺灣檜在戰前日本作為建築良材的接受歷程。四篇文章在說明「自然物」之於空間政治的中介作用時,同樣重視「自然物」本身的物質特性和社會文化脈絡。綜上,作者群重新考量「第二自然」當代意涵的效果,並藉此反思永續發展的區域特性和實踐基礎。
主持人/籌組人 Host
林玟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發表人 Presenter
誰的公共性?辛亥生態公園的審美爭議
余衡|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Abstract:
生態公園作為都市公共空間,其規劃設計除了要滿足休閒遊憩、親近自然乃至於都市防災等需求外,亦需要考量其景觀上的美學。雖然美學的好壞缺乏客觀標準評定,但有鑑於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牽涉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美學本身的模糊性容易使各方對美學的看法有所不同,進而導致衝突。本研究將以辛亥生態公園滯洪池牆面彩繪爭議為例,透過訪談及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討不同行動者如何透過論述及動員正當化自身的美學立場,進一步分析各自背後所指涉之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為何,以及此爭議顯露出現行公民參與機制有何缺陷。本研究主張當美學的模糊性進入公共空間的討論時,與其相關的不同行動者便可根據自身的美學主張或利益立場來進行論述及動員,其中看似截然不同的美學立場實際上均代表了其所欲擁護的公共性,即公共空間的公共性並非不證自明,而是具有尺度上及意義上的多重性。此外,本研究亦試圖公園的規劃設計及維護管理之間有管理上及公民參與上的不連續性。
關鍵字 Key words: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彩繪、美學政治化、公民參與
形式的變奏:臺北過渡性都市綠化的空間政治
劉睿|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Abstract:
1968年,為打造國際都市形象和提升環境品質,臺北市開始推動都市全面綠化。隨後幾十年,臺北的綠地加速擴張。一般而言,綠化具有限制都市過度開發的治理效果,但臺北的都市綠化與都市開發卻齊頭並進。不少研究指出,都市綠化是空間政治的場域。然而,這些研究對空間形式的辨認,主要依據使用功能,如公園和林蔭道等,缺少對都市植物空間性的探討。為此,本文採用文本分析、訪談和參與觀察方法,對臺北都市綠化進行三方面考察:a. 都市治理如何選擇、使用和計算綠化植物;b. 植物如何具有空間性,又如何符應綠化治理的需要;c. 植物如何作為都市綠化與都市發展的中介物。研究發現,都市綠化的加速、都市綠資源的增加,往往是以都市植物的持續替換、移植或移除作為治理策略。過渡性綠化促成盆栽產業和樹木移植技術的發展,但也縮短了都市綠化植物的生命週期和市政管理對養護的投入。最後,本文認為:都市綠化治理的論述繁殖和績效主義,導致過渡性綠化成為了臺北都市植物治理的依據;與此同時,持續的過渡性也讓綠化空間的形式日趨複雜,統計難度增加。過渡性綠化治理是形式主義的變體,致使都市微氣候調適和在地物種多樣性保存等目標,不得不在無限期的過渡狀態中延後。
關鍵字 Key words:過渡性、都市治理、都市植物、形式、符應
如何在城市裡種一座森林?嘉義市的木都論述生產
林玟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Abstract:
2016年,文化部推出旗艦型國家計畫「再造歷史現場」,旨在以整體空間活化、而非單棟建築的再利用為原則,讓文化襲產成為一種基礎建設,回應當代的生活場域所需;各縣市至少有一案址能得到補助。其中,嘉義市以阿里山林業開採下的林業城市為核心,提出「重現木都再造」的論述,更直言:「嘉義有兩座森林,一座是眾所周知的阿里山,另一座是充滿木造建物的嘉義市區。」(陳正哲,2019)本研究認為,此舉將屬於自然資源管理的既有範疇,在伐墾的歷史早已結束的當代,透過重新指認森林與城市的關係,將百年前的阿里山林業帶入當代嘉義市的城市美學政治與基礎設施。因而,此番論述的正當性如何建立以發揮政策影響力,則是作者的核心關懷所在。本研究透過訪談及文本分析,討論嘉義市的行動者如何以木都之名部署城市中的景觀與基礎設施,以取得在空間政治場域中所爭議的資源,並共同對外營造出都市競爭中的關鍵性差異。最後作者提出,嘉義市的案例看似印證當代主流的拼裝本體論,實則重新劃分並強化自然與文化的邊界;差別在於兩者間較以往密切的相互奧援與補位。
關鍵字 Key words:再造歷史現場、基礎設施、文化治理、美學政治
臺灣檜在戰前期日本的認識、利用及位置
徐麗婷|早稻田大學建築學科建築史研究室研究生(博士課程)
摘要 Abstract:
如周知之明治神宮大鳥居,台湾檜(台湾扁柏、台湾ヒノキ、タイワンヒノキ、台檜)在戦前日本尤其是社寺建築領域受到歡迎。這一在台湾被稱為「檜材王座」(檜材之冠)的優良木材,可以從總督府營林局、台檜会等發表的內容中讀到對它的推崇。隨著台湾檜進入日本内地,它在內地如何被接受?我想從建築史的視角,討論這種新材料被認識和利用的過程。
認識問題的核心是台灣檜與日本檜是否相同,關係到可否成為代替材以解決良木不足的問題。而在利用過程的討論中,可以發現進入內地市場的初期存在低價濫賣的現象,大正14年(1925)山林局《木材與建築》中提到「台灣檜與內地物材質上雖不認為有顯著差異,但因為顏色稍濃而缺少光澤的差別,市場待遇較內地物低一等」(價格不足日本檜之折半),「低一等」的誤解被總督府營林局強烈反對而增進宣傳推廣,昭和6年(1931)開始的「台湾檜材配給事業」更反證前期濫賣需经内务当局承認社寺材特賣(配給)而加以制止。對建築界而言,雖然理想上革新材料(由鋼筋混凝土取代木造)的論題早已出現,但關東震災後木材的現實需求依然很大,加之「神社木造」的建造方式沒有改變,為移入台灣檜創造了特殊歷史時段的施展空間。
關鍵字 Key words:臺灣檜、戰前期日本、木材移入、社寺建築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