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7 | 時間 Time:14:00-15: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03
此場次為單篇論文發表,無設置主持人及講評人。
This section is for individual presenters. There are no hosts and discussants.
吳佳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Abstract:
澎湖群島居民生活與生計與海岸生態系關係緊密,在這樣的海岸社會-生態系統中,人類社會形成制度,使用與管理海岸生態系中的「共有資源」。現今的海岸「共有資源」產權管理形式主要是由政府單位管理的「國有財」,但是因執法能量不足,相關規定沒有落實,造成非法捕撈情況嚴重,也就是目前「共有資源」面對了「開放使用」的管理困境。然而,在過去,澎湖群島的海岸「共有資源」有許多以「共有財」形式管理的成功案例。本研究以石滬與地曳網漁法漁業為案例,運用社會-生態系統的概念,以歷史方志、政府單位漁業統計資料,以及澎湖群島人地關係研究中之沿岸漁業資源相關制度之紀錄與研究成果,分析「共有資源」使用與管理制度自清領末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至今百餘年來的變遷與原因,將這樣的結果用來闡述海岸「共有資源」在產權管理形式上可能的多元組成和變化,藉此探討現今海岸「共有資源」管理的困境,並在考慮歷史脈絡以及當前的知識基礎和條件下,提出建立多層級系統管理制度的建議,以提升澎湖海岸社會-生態系統的調適能力,能夠在面對全球化快速變遷的挑戰,同時實現永續發展。
關鍵字 Keywords:澎湖群島、海岸、社會-生態系統、共有資源、共有財
摘要 Abstract:
全球消費性電子廢棄物產生量龐大,引發環境、健康和資源過度開採的問題。然而根據聯合國大學 2020 年的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僅有 17.4%的電子廢棄物受到回收與監管。而導致回收與監管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參與回收的投入有限。也因此本研究以社區韌性理論為基礎,建構出消費性電子產品廢棄物管理評估框架進行決策分析,並利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將民眾的重要與表現程度觀點納入管理策略發展的系統評估。透過文獻分析輔以專家訪談建構評估框架,並且針對臺灣本島 20 歲以上民眾以縣市分層抽樣 1,092 份。實證結果顯示:(1)評估框架的各構面的各項指標皆具有重要性,特別是針對「學習能力」和「風險認知」需要改善;(2)在具體措施方面,「提高流程透明度與資訊公開」、「建立環教推廣中心」、「將議題融入國高中環教課程」、「增加二手產品購買網絡」以及「擴大辦理回饋機制」等五項評估指標是需要多加關注的項目;(3)透過迴歸模型也發現到「具有環境行動經驗」和以「環境保護」為主要驅動力的受訪者更有意願支付額外費用並參與回收管理措施。本研究綜合檢視評估指標的各項屬性水準與象限分析結果,提出了相關建議與行動方案。
關鍵字 Key words:調適行為、社區韌性評估框架、消費性電子產品廢棄物管理、重要表現程度分析
水源保護區茶鄉居民生命歷程研究──調查翡翠水庫集水區金瓜寮溪流域聚落
張聖琳|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鄭如茵|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碩士生
賴心儒|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大學生
傅心姵|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博士生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探討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如何影響區內居民之個人成長與發展?研究團隊結合質性研究方法之深度訪談與生命歷程分析,針對台北都會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之金瓜寮溪聚落茶鄉居民,進行個案調查分析。研究架構整合茶鄉居民個人生命歷程與時代更迭之社會與經濟關鍵歷程,包括:金瓜寮溪大事記、坪林大事記、台灣茶產業大事記、台灣農業大事記,以及台灣環境保育發展大事記。
全區位於翡翠水庫飲用水保護區的新北市坪林區,為了保持大台北居民飲用水安全,全區開發受限,主要的經濟發展為茶產業。由於生態保育凌駕於地方居民期待的產業發展之上,過去三十年青年外流嚴重。茶產業也因勞動力流失而面臨嚴重減產。然而,每天喝著來自翡翠水庫的自來水的台北市民們,並不了解這些為了乾淨安全的自來水而發展受限的茶鄉居民們。本研究透過訪談與生命歷程分析,逐步解析跨世代茶鄉居民在重重限制下,如何成長、如何發展、如何經營自己與家族的生計。深度了解坪林茶民們的經歷,有助於集水區水治理過程中治理者與居民、茶農、地主之間的平等溝通;更能夠讓飲用水的都會市民們了解關懷水源區上游的居民們對於生態永續的犧牲與貢獻。
關鍵字 Keywords:生命歷程、茶產業、茶農、社會生態系統、水治理、集水區
摘要 Abstract:
高山協作是原鄉少有的自主發展機會,唯尚少人探討。本文透過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等,以南投縣信義鄉、花蓮縣卓溪鄉及臺東縣海端鄉為材料,理解與描繪布農族的高山協作。
臺灣的原住民,尤其是居住在中央山脈的布農族,傳統生活與山林活動密不可分,也經常在登山活動中扮演包括帶路、背負重物、烹煮食物及確保安全等角色。最早在清領與日治時期,族人即為外人擔任山區調查與建設需求的嚮導與挑夫。光復後,百岳運動帶動了登山風潮,族人的背負能力獲得許多揹工的工作機會,卻多為商業團隊壓榨。
隨著登山活動成為熱門的戶外活動之一,布農族人也逐步跨域合作與專業分工,將其產業化:有協助縱走的高山協作、專門背負物資的揹工、及駐點提供伙食的廚師;既可透過人力派遣與商業團隊的嚮導及領隊配合,也可採取一條龍方式自行攬客。
山林開放後,人潮湧入山林,帶來更多工作機會,協作團體與主管機關的合作擴增,包括:路線勘定、接送嚮導、帶團解說、山屋經營、監測、防災救難等。高山協作儼然成為山林私產業的代表。值政府益見重視山村發展與夥伴關係,高山協作不僅是政府培力部落的重要管道,也是部落參與山林治理的路徑之一,勢必在部落永續發展論述上佔有關鍵的位置。
關鍵字 Keywords:山岳旅遊、登山產業、山林治理、後殖民主義、產業鏈、社會網絡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