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7 | 時間 Time:12:30-14:0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03
此場次為單篇論文發表,無設置主持人及講評人。
This section is for individual presenters. There are no hosts and discussants.
楊岑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城鄉發展與環境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Abstract:
當今社會及產業結構變化下,政府為減緩農村高齡化推出各式補助政策。青農返鄉與老農留鄉的歷程中,不同年齡層的農民面臨的處境為何?希望透過調查美濃地區農村現狀,發掘農民生活輪廓與現況、梳理臺灣當代農業發展脈絡,進而找到青農、壯農及老農皆能在農業舞臺擁有一席之地的解方。
本研究試圖探究:65 歲以上老農仍為農村主力,政策中設置年齡限制,是否反映出政府對農村的想像?農民如何看待自身處境?青農返鄉後面臨的困境與挑戰?青農與老農彼此是共存、共榮、共好關係,亦或產生抵銷效應或威脅?地方政府如何協調?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田野調查與訪談法進行:整理文獻資料以釐清臺灣整體農業發展歷程,由前人的研究聚焦至美濃農村現狀。接著問卷蒐集,並深度訪談當地老農、壯農及青農,使受訪者回顧自身生命歷程及從農經驗。另訪談美濃區公所農業課、農會等相關單位之主管與職員,剖析政策形成過程、與農民互動情形及推廣施行成效。
初步訪談發現,青農返鄉耕種首要面臨土地租賃及農耕經驗不足問題;若遇災損補助時,老農則相對不易接收相關資訊且難以主動向單位申請。各年齡層的農民遭遇之困難差異甚大,因此政策設置年齡限制,將「農民」這一群體切分, 以因應不同需求。
關鍵字 Keywords:農村發展、農業政策、美濃農業、青農、老農
摘要 Abstract:
With the ongoing global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society has placed greater demand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elderly individuals. In this context, creating an ideal place suitable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for the elderly becomes crucial.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limited research on the needs of elderly individuals and their expectations regarding an ideal center.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elderly individuals for an ideal center through imagining the 'Good Place for the Third Age'. Additionally, it seeks to investigate how to construct an ideal center that can facilitate lifelong learning, and determine the specific features and functionalities necessary to meet the needs of elderly individuals 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關鍵字 Keywords:Third place, Seniors, Diversity, Lifelong Learning
洪敬清|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Abstract:
“Informação da Aurea Quersoneso, ou Península, e das Ilhas Auríferas, Carbúnculas e Aromáticas” 為葡萄牙人古定訶提伊利地亞(Manoel Godinho de Eredia)呈進葡皇之題本,是歐洲人詳述東南亞風土的第一本專書。許雲樵於1961年將其譯為《黃金半島及金玉香藥群島題本》,簡稱《黃金半島題本》。全書共有17章,附有兩張東南亞地圖,約三分之一的內容為黃金半島(馬來亞),其餘篇幅則是東南亞周邊地區。《黃金半島題本》是古定訶提伊利地亞以探險者(descobridor)的姿態所完成的第一部著作,內容偶有誇大其詞,但作為其南進、探險南方大陸之存在,許雲樵認為「其用心亦良苦矣」。
本文以許雲樵譯《黃金半島題本》為討論對象,分別從作者、譯者兩個面向進行討論:首先,本文從作者的角度,聚焦《黃金半島題本》的內容與附錄地圖,討論古定訶提伊利地亞對「黃金半島」的描繪與建構。其次,從譯者的視角,透過《黃金半島題本》的註釋內容,討論許雲樵的翻譯策略。藉由上述提出的兩個面向,進一步掌握《黃金半島題本》對東南亞早期地理的研究價值,以及此書在翻譯史上的特殊地位。
關鍵字 Keywords:古定訶提伊利地亞(Manoel Godinho de Eredia)、許雲樵、《黃金半島題本》、東南亞/南洋、馬來(西)亞
潘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Abstract:
自2001年「新農業運動」起,台灣政府希望藉由科技與跨領域合作,協助農業轉型,使得農業不再是工業的絆腳石,而是與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綠色經濟,自由貿易等發展目標結合的國家戰略。2015年後,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論調也進入相關決策與施政之中。然而,這些來自「全球」的環境思潮或社會技術想像,要如何扎根在島內的地景上?面對土地破碎、所有權複雜的台灣鄉村區域,農業場域能否執行環境改善與經濟復振,對政府內外的專家學者或NGOs而言,都是仍在進行中的棘手問題。
本文以金山的彩田友善耕作公司為例,說明這個農業推廣與實踐團體如何作為邊界組織(boundary organization),調和農業轉型中多樣化的社會動員、異質行動者間的利益衝突,以及相互競爭的價值體系。執行長「白米炸彈客」將彩田定位為「社會企業」,策略性地操演「友善」的理念、品牌與實作。於此之中,環境生態的治理原則轉譯為地方傳統知識、鄉土人情,農村文化等價值,成功聯繫起來自政府、農友、通路、企業的不同興趣(interest)。對其組織文化以及其邊界工作的描述,包括關係經營、農糧產品輔導與稽查與運用新媒體的行銷企劃,有助於理解「友善」的內涵如何於具體、在地的脈絡之中,被彩田的日常活動充實與展現。
關鍵字 Keywords:生態友善、邊界組織、農業轉型、社會企業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