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8 | 時間 Time:16:00-17: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305
本場次為一組團體論文及一篇單篇論文。This section includes one panel and an individual paper.
團體論文簡介 Panel Introduction
國家對於空間的控制與掌握,始終是人文社會科學所關注的議題之一。當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觀點,也多強調國家對於「領有空間」的意願、能力與權力。 本團體論文聚焦在國家把空間「包起來的」過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科學、知識與 技術,以及身處其中的人(技術官僚、科學家、漁民等),合理且合法地把土地與海洋「圈起來」,涉入被劃界的領域中,並近一步建構由實體與想像交織而成的國 家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國家領土及經濟海域,還可延伸到各勢力競逐的公海。
本組以臺灣這座坐擁高山與豐富資源的海島為中心,從島上航向遠洋,追索島上的 山、周圍海域,以及遠方的大洋。首先,陳詩翰以玉山、陽明山及墾丁國家公園為 研究對象,探問這個由山巔一路延伸至沿海的廣袤空間,如何被建構成國家的一部 分;接下來,林于煖由1969年的龍宮貝事件,來說明由國家的漁業政策如何偶然卻又必然地促成貝類研究熱潮,最終令國家進入其中;最後,林育加從北太平洋秋 刀魚的資源分配與國家之間的漁業科學競逐,描述國家如何將遠洋空間納於其下。這些研究試圖呈現國家以「包山包海」的方法,形塑自身的過程。
發表人 Presenters
摘要 Abstract:
1972年臺灣通過了國家公園法,並在1980年代初期積極成立了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等國家公園。應昭舜、曾華璧等人將國家公園視為台灣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的重要里程碑。那麼國家何以選擇這些地點,將之視為足以代表中華民國的國家景觀,並以國家公園法及其施行細則將之劃定為國家公園?更進一步地說,政府在規劃這些國家公園時,是否有一個更為系統的選擇方式?本文透過官方檔案、國家公園委員會議資料與當時參與國家公園設置的相關官員訪談紀錄等,嘗試解構墾丁、玉山及陽明山被選擇為代表國家的景觀之理由,以及國家公園設置的目標。本文認為選擇這些地點作為國家公園,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選擇標準,而是受到政府主事者的喜好所影響。如墾丁受到蔣經國影響,而陽明山則受到何應欽影響。這些政府主事者,帶著不一樣的目的選擇不一樣的地點,皆顯示了臺灣國家公園設置初期並沒有有一個選擇的標準。同時在設置國家公園時,政府相關部門(如營建署)所重視的「景觀」並不包含人在內,而是以自然生態為主體的風景。這樣去除有人景觀的方式,相對造成後續管理上的困難。而政府各部門之間,對於國家公園也有不一樣的想像與利用方式,更遑論其他民間的聲音。這些複雜的背景——主事者、政府各部門、在地居民、環保人士——一同塑造臺灣國家公園與眾不同的足以代表國家的公園。
關鍵詞 Keywords:國家公園、營建署、景觀、自然保護
摘要 Abstract:
1960年末至70年代,臺灣掀起一股貝類研究熱潮。此一熱潮起自1969年俗稱龍宮貝的稀有貝類——龍宮翁戎螺——在當時被漁民從近海打撈起,引起貝類研究者的關注。龍宮翁戎螺是一種較恐龍還古老的生物,謂之活化石不為過。一時間,許多人開始宣稱撈到龍宮貝,或積極地找尋捕撈這個在收藏市場上價格斐然的生物。隨後貝類學會成立,貝殼展在臺灣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盛大開幕,社會大眾對貝類的興趣有增無減。當時的「龍宮貝大發現」是臺灣海洋生物科學史上重要的一頁。海洋知識的迅速推進何以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出現?「龍宮貝大發現」是偶然產生的,抑或有其獨特的必然性?透過檔案、報章雜誌與口述資料,本研究發現,國民黨政府在1950至60年代的漁業政策、逐漸完備的基礎設施,以及前二者所帶動的拖網漁業,是讓人們得以更輕易接觸深海生物的必然因素;另一方面,當時雖已有政府所主導的漁業及海洋研究,但這些研究不是多半關注具有經濟價值的「海產」,就是研究規模有限,研究人員高度仰賴於漁船而非試驗船,因此珍稀貝類的發現依舊可謂一種偶然。本研究企圖以此案例,先勾勒臺灣漁業發展及海洋生物研究進程之間由必然與偶然交織而成的關係,再說明不同的行動主體——國家、研究者、漁民/社會大眾——如何在追求自身目的時,意外抑或積極地「涉入」科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最後,探問這段知識的建構可能如何牽動國家空間的形塑。
關鍵詞 Keywords:龍宮貝、翁戎螺、漁業、拖網漁船、貝類
摘要 Abstract:
關於公海上的海洋空間與資源的治理一直是學界所關注的重要面向。本研究結合政治生態學、海洋物質性和科學研究的討論,提出科學化領域性(scientized territoriality)的概念,作為海洋治理的一環,並闡明漁業知識生產的政治和國家對公海的領域性。而我們透過在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中,臺灣、日本與中國有關秋刀魚(Pacific Saury)的資源評估、管制與協商為例。
本研究認為海洋的物質性彰顯在協商資源治理時的科學不確定性。在考慮非國家行動者與生態因素下,我們指出一種細緻的公海領土策略,強調科學知識對於合法化國家領土宣稱的合法性,尤是魚類洄游數量與路徑。研究結果指出,公海在海洋物質性與動態的漁業活動下,經常被描述為由各國追求海洋資源攫取所競爭的空間。同時,漁業科學家與科學數據看似中立,實則強化陸域國家對海洋資源的分配,塑造政治的立場,並使國家能夠在資源永續下,擴展其治理。
關鍵詞 Keywords:臺灣、漁業、物質性、領域性、科學
單篇論文 Individual Paper
摘要 Abstract:
臺灣《國土計畫法》已於104年12月1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依規定將於114年4月30日前公告實施,取代原有的《區域計畫法》。值此轉型過程,離島議題因其本身的邊陲與獨特性,在縣市國土計畫中很容易被輕忽。目前台灣離島面臨不同法規與管理權限重疊的狀況,離島產業與周邊海域扮演密不可分的關係,相關之空間利用也更為複雜。隨著疫情趨緩,大量觀光人潮湧進台灣周邊離島,相關海岸及海域衝突事件頻傳,因應觀光需求出現沿海岸地區帶狀開發的現象。此外,國土規劃對離島的國土功能分區及相關劃設建議較為分歧,且各離島管理單位不一,有些為縣級島嶼、有些為鄉級島嶼,使這些島嶼各自面臨不同的議題和挑戰。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質性訪談與現地調查等方式,重新檢視國土計畫在島嶼的規劃是否對應島嶼環境本身的特質,並從島嶼的本質出發,納入海洋空間規劃(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及整合性海岸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M)理念,研究初步(1)釐清國土計畫中,離島在陸域空間、潮間帶及近岸海域之特質,以及島嶼在國土計畫下的關聯與侷限性;(2)由離島權益關係人角度釐清離島國土空間發展之價值與原則;(3)引入MSP 概念之工作坊操作模式,建立離島在國土計畫的操作流程及策略;(4)進而提出國土計畫對於離島的規劃機制。
關鍵詞 Keywords:離島國土計畫、島嶼規劃、海洋空間規劃、權益關係人參與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