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April 27 | 時間 Time:14:00-15:30 | 地點 Venue:博雅 Boya 202
主講人
Speakers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書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副教授、
臺灣林業史與科學史專家
南天書局編輯
書籍介紹
Book Introduction
這本書除了地圖很多,還有什麼特色呢?
關於強制移住,有一種視角是關注國家如何統治原住民,有如勾勒整片森林的輪廓;但是通常不交代各社發生的事情。另一種文獻則詳細描述某社或某群人的故事,彷彿描繪個別樹木的樣貌;但是看不出這個社的遭遇與整體政策、與其他社的遭遇有何關聯。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把政策規劃與各社遭遇連起來,以及把這個社的遭遇與那個社的遭遇連起來;這好比是定位樹與林之間、樹與樹之間的相對關係。你無法在本書看到特定部落的詳盡故事,因為本書要交代的社有五百多個。各部落的詳盡故事仍應由自己去述說,然後透過本書將他們的遭遇與其他部落的遭遇串連起來,威力就會很大。
另一方面,本書警告了兩種有問題的時間推理。一種是從結果逆推動機:看到發生什麼後果,就推論事情是為了那種後果而做。另一種是由動機或構想推定結果:看到政策研擬過程的檔案就以為掌握了歷史,結果寫出未實現的平行時空。
事實上,動機雖可推動事情發生,但後果通常是由事情的做法、某些外在條件,於特定的時機匯聚而成。理清這些環節,可以做出更好的因果說明。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考察歷史為何會在某個瞬間,走向始料未及的這一條路徑,而非另一條路徑。
為何書名是「高山原住民」,而不稱「山地原住民」?
理由是,兩者範圍並不相等。本書主角是「原居於」山岳地帶的原住民,過去稱為「高山蕃」,但現在不該繼續使用這種稱呼吧。我也討厭「高山族」這種代換,因為他們不是一個族。想來想去,還是以原住民代換蕃比較恰當。
山地原住民的定義不是「原居於」山岳地帶的原住民,而是1946年「設籍於」山地鄉的原住民(即使後來搬去平地鄉也不改變)。原先的高山原住民,有些因為被強制移至平地,有些因為1946年被劃入平地鄉,後來成為平地原住民。另一方面,有些山地原住民根本不住在山岳地帶,例如蘭嶼原住民。
以當今人們熟悉的名詞去代換歷史名詞,往往不是增進理解,而是製造混淆。我來舉個真實案例。伊能嘉矩最早對臺灣原住民做出系統分類。不過,當今魯凱族與排灣族在他的分類中包括「澤利先族」與排灣族。傅琪貽翻譯他的《臺灣蕃人事情》,逕行以魯凱族代換「澤利先族」。這樣有比較容易理解嗎?沒有,反而亂套。因為伊能嘉矩的「澤利先族」不只包含當今魯凱族,還包含三地門、瑪家、泰武等鄉排灣族。傅琪貽這樣代換,把這些排灣族都變成魯凱族了。
同理,直接以當今「山地原住民」來對應歷史上的「高山蕃」,雖然大部分一致,但小部分會錯亂。
《強制移住》的題材非常冷僻,尤其數百個陌生社名,對多數讀者而言應該是這輩子第一次見到。令人意外的是,這種書居然持續半個月盤據在暢銷榜上。有些讀者表示,雖然題材冷僻,但讀起來像是在看故事。這裡就來分享一下,我在書寫上的一些構思。
我的考量是不要讓各主題斷成一塊一塊的,而是要行雲流水串起來。這要如何做到?我從音樂與劇本獲得許多啟發。
當音樂裡有兩個性格對比的主題時,如何連結才不會聽起來像是兩段音樂湊在一起呢?莫札特將「過門」技巧發展到爐火純青:從第一主題提煉出元素,銜接第二主題的元素,然後切入第二主題。這樣的音樂,聽起來就會很順,很流暢。同理,劇本中有許多不同的「幕」,如何讓幕與幕的轉換不要那麼突兀?設計一些小細節,與前後兩幕相關,然後透過這些小細節過場,就會顯得很有邏輯。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文本分析」一下《強制移住》,是不是所有小節之間都有過門?每個小節接近結尾時,已經開始提示下一小節的登場。而每個小節的開場,必定呼應前面的提示。你試試看,把所有小標拿掉,是不是仍然連貫?我在心裡做過無數次這種試驗。
另一方面,人類是喜歡聽故事的動物。因此我花心思將許多個案的故事編織到各個段落中。尤其是內容最硬的第四章至第七章,更是要靠這些故事讓讀者期待,繼續看下去還會有故事。像是講到南澳社的移住時,嵌入這段故事,就會有血有肉:
移住之前,Kʼbabaw社頭目Yawi Tolas曾當著日本警員大聲反對:「從祖先傳承下來的幾百年間,我們一直住在這個深山的Kʼbabaw社。我擔任全南澳蕃的總副頭目,今天若隨隨便便答應你,依照日本命令移居到平地,有何顏面回去見那三千名南澳族人?」但他終究敵不過日本人的軟硬兼施,於某日對著族人哭喊:「由於大人(警察)的誠意勸告,我在此承諾移居下山。祖先傳下幾百年歷史的家族榮耀,止於今夜。我真是對不起他們。」 不過,Yawi的弟弟Qawil堅決不肯下山,即使遭受處罰也不改其志。直到1962年,李亦園率隊調查南澳泰雅族時,Qawil Tolas仍然住在舊社。(頁121–122)
本書出版前經過學術審查,其中一條審查意見,警示本書的寫作過於文學。我明白這種憂慮,但我盡量求取平衡,讓學術書也能好看一點。
(本介紹取自作者葉高華教授部落格)
作者:葉高華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3/11/03
ISBN:9789863507727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Official Line ID: @493fw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