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戲種子計畫
偶戲種子計畫
無獨有偶劇團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攜手推動夢想家圓夢工程,於2023年展開「偶戲種子計畫」,旨在培育偶戲教師,讓偶戲教育能夠在臺灣各校扎根。
第一階段在暑假期間舉行的「創意偶戲種子教師工作坊」中,來自全臺的20位教師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接受培訓,學習偶戲創作技巧。第二階段是112學年度的「陪伴創藝偶戲創作」,劇團聘請藝術教育顧問群,針對教師們提出的偶戲創作教案,選出六位對偶戲教育積極有熱忱的種子教師,同時無獨有偶也伴隨六所學校,進行深度的偶戲教育協作。每校配有2-3位伴陪導師,通過多次入校指導,協助種子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搜集家鄉的文化與故事,用以創作不同形式偶戲作品,一路伴隨製偶、排練、佈景道具製作等階段,完成六個精彩的偶戲創作。
這六位充滿熱忱的種子教師,是計畫能夠圓滿達成的關鍵角色。他們不僅積極將所學應用於教學中,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意和熱情,讓孩子們在偶戲創作中找到自信和表達自我的方式。
偶戲種子教師
貢寮實中位處偏鄉地區,學生普遍來自弱勢家庭,學校長期缺少才藝和課輔資源。此次演出將藝術結合長期發展的生態課程,從社區田野生態調查出發,將國文課內容融入共創劇本,設計戲偶及主題曲,提升同學聲音表達、肢體協調能力。
洪甄妤老師,2024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林筱倩
萬富國小位於三星鄉偏遠地區,藝術教育資源匱乏,偶戲課程取材三星鄉人文與自然特色,將地方特產結合年獸傳說,融合藝術、語文與綜合課程,加深學生在地認同並激發藝術創意。
陳佩湘老師,2024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林筱倩
偶戲種子劉持均老師帶領特教職能班學生,以偶戲為媒材介紹海中生物,結合藝術、生活管理等課程,培養學生肢體與語言表達能力,並透過偶戲演出分組協作,引導學生認識自我,進而增進人際互動。
劉持均老師,2024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林筱倩
花蓮水璉國小為全校僅25人的偏鄉小學,九成以上學生皆為原住民(含阿美族、薩奇萊雅族),偶戲種子高韻軒老師帶領水璉國小Padawdaway光影劇團,團名意為「舉著火把的人」,透過景片、紙偶與真人演員的交互演出,化身歷史文化領路人,帶著部落故事走出家鄉。
高韻軒老師,2024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林筱倩
教育部定義非山非市的鹽埔國中,由偶戲種子林素梅老師帶領學校七、八年級學生,以「社區就是學校」為核心,將鹽埔鄉傳奇及在地企業家生平事蹟改編地方文史故事,融合人文歷史、美術、表演、語文,以偶戲引導學生講述家鄉故事,提升在地文化認同。
林素梅老師,2024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林筱倩
東興國小位處客家聚落,偶戲種子老師葉靜君與同學們共創劇本、製作大型戲偶。故事講述客家傳統信仰及在地文史,結合美勞、閱讀、英語及綜合課,並加入學校獅鼓和音樂社團,促進學生團隊合作,增進表演經驗值。
葉靜君老師,2024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林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