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宋世祥 /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創客教育能帶動創客運動發展嗎?創客教育在高雄高中現狀初探
宋世祥 /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伴隨著創客運動及相關文化逐漸於台灣普及,創客教育也開始深入於台灣的中小學教學體制內,期待能培養同學們擁樂於DIY、跨界創新的「創客精神」。而在108課綱實施之後,台灣高中各校除了執行「生活科技」的部定必修課程,負責相關課程的老師,也會開設選修課程進行整體的加深加廣,或是也在校內擔任相關社團老師,負責帶領學生進行相關創作。生活科技與相關課程、社團理應成為推動高中同學們成為創客,或是學習創客精神的重要歷程。然而,這樣的教育制度真的能推動高中同學們成為創客?同學們真的能習得創客精神嗎?這些同學們未來能成為創客運動的參與者嗎?高雄台灣創客運動又會受到高中創客教育什麼樣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高雄五所高中的「生活科技」課程以及訪談執教老師,並且觀察同學們的課堂表現。初步得到以下結論,創客運動需要有「興趣」與「能力」作為之處,但當高中同學們僅能夠過僅有一個學期兩小時必修課來學習,並且需要完成一定的能力考核時,需要面對全年期的執教老師所能規劃的課程內容非常有限,也影響到了同學們的學習動力。在面對升學的影響下,同學們一個學期內僅能大略獲得一些認知與能力,但對於激發成為創客並沒有幫助。透過訪談得知,高雄的高中生同時也面臨缺少外界交流的困空,在曾經是南台灣最大創客空間大港自造特區MZone結束營運後,高雄目前沒有自己的創客嘉年華(maker faire),這讓同學們失去了展現能力的舞台,間接地也讓同學們失去了成為創客所需要的動機。結論來說,高中教育雖然普及了創客相關資訊與能力,但對於培育高雄創客以及高雄創客運動的正向發展均有限。
關鍵字:創客教育,創客運動,生活科技,創客文化
都市變遷下的教育場所精神營造:大阪市立愛珠幼稚園案例分析
黃于玲 /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
場所精神是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於1979年所提出來的概念,他認為這種源自古羅馬,認為「每一個獨特的本體都有著自己的靈魂(genius),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並且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與其同在,同時也塑造了它們的特性和本質。」諾伯-舒茲也提醒場所(地點,place),不是物理學向度的空間(space),而是與社會文化連結,進而產生意義與認同的地方。場所精神作為當前都市快速變遷所造成的空間單一化、社會關係的疏離、以及記憶的流失,可以是一種解方。
本文以大阪市中心一所百餘年歷史的幼兒園,探討了其作為一個具有「場所精神」的文化瑰寶的價值和意義。大阪市立愛珠幼稚園保存了歷史建築物,且周圍是20世紀後半及21世紀建造的高樓大廈,凸顯了幼兒園作為歷史見證者的角色,象徵著過去與現在的融合和對話。在這幢建築裡,古老的鋼琴靜靜地述說著故事,見證了無數孩子的成長和變遷。通過園所活動的安排,多年前已經畢業的鋼琴家回到幼兒園為孩子們演奏,這是對自己童年的回憶,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本文以教育「場所精神」的理論概念,討論該園如何保存過去的記憶和傳統,使其在現代都市的快速節奏中保持其獨特性,並對社區居民和幼兒產生影響的文化過程。
關鍵字:場所精神、教育空間、幼兒教育、歷史保存、都市化、日本
審美散步:酒神精神與詩性智慧之林中路—幼兒園教師人類圖像的轉化、升騰與反射
林美玲 / 曠野藝類大學創辦人
人類命運的皺褶型態與面目,既誕生在這個世界又圍觀著這個世界,既想出離(detachment)這個世界又執著在這個世界之內。當代的教育世界,充滿了各種鷹架、精熟、快慢、較量、悲喜與奧義的複雜現象,尤其當教師的人類圖像需藉由社會面具成為自身,需依賴物質面目與工具理性做為存有的力量靠山,人們似乎就更沒辦法打開真理的世界,教育工作幾乎要成為一種惑業,而教育中的所有關係人是否將甘於相信生活世界毫無意義與價值可言?後現代教師的人類圖像應該如何重新獲取審美的價值、可持續性的生命力?
當吾輩認知到眼前的世界無法具象化打量,從現存慣常的事物中也始終難以看到真理,以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詩性語言述之「藝術讓真理脫穎而出」,藝術可做為真理的生成與發生,將可能如他所描述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歸。此外,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所提倡的酒神精神,鼓舞人們勇於跨越邊界,敢於對認知鷹架、行為框架等心靈困境進行破風與顛覆。若果教育世界中的惑業,能從藝術創化中取回真理、從酒神精神獲得自由的力量,那麼義大利哲學家Vico所指出的「詩性智慧」,應能做為上述酒神精神的藝術化實踐。
研究者基於教師人類圖像的終極關懷以及全人教育美學師資培育的迫切與重要性,多年來通過曠野藝類大學開辦實驗性的藝術、哲學、文學與詩學的免費課程,提取酒神精神與詩性智慧,持續在教育現象世界戮力倡議審美教育學,期許通過「審美散步」的姿態緩慢且深刻地協助教育工作者重返自然本性、獲致與孩子共同創建新世界以及喚醒人類靈性的金花。
本研究為一段長達兩年有餘的幼兒園教師賦權陪伴旅程,曠野藝類大學師生目前皆為教育工作者(從高等教育到幼兒教育),我們以「審美散步」絕處逢生的精神狀態,懷抱尼采「酒神精神」所強調的生命力之美,跳脫既定教育誰為主體性的設定,以「師性即詩性」的智慧共同邁向全人教育美學的生活實踐。在此漫長的詩師共伴的旅程中,本研究將提取五位幼兒園教師人類圖像的轉化、升騰與反射的精神靈性,通過榮格彩繪曼陀羅與詩性自由書寫等表達性藝術,向教育醉境中的酒神舉杯,(當然也對夢境中的燦爛之神太陽神致謝),我們想要歷練人生,追尋多元真理,也不放棄拉上整個世界的孩子跳舞唱歌。
關鍵字:審美教育學、教育美學、酒神精神、詩性智慧、人類圖像
好好吃飯,慢慢長大—一位非營利幼兒園廚師的備餐信念與日常
范睿慈 /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碩士/曠野藝類大學京都學年學生
飲食,可以說是維繫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日,飲食不再單純只是為了維生,更是影響個人身心靈健康的重要關鍵之一。由於全球化與快餐文化的發展對地方傳統飲食文化的侵蝕,1986年在義大利催生出了慢食運動。所謂「慢食」(Slow Food),旨在強調食物的質量、對當地文化與環境的尊重,以及製造者和消費者在過程中的公平性。慢食運動的三大訴求為吃得好(Good)、吃得永續(Clean)、吃得公平(Fair)。該運動從義大利開展,傳播至各地區,並影響了農業、旅遊業及飲食教育等不同領域。
本研究關注飲食教育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的體現。在多數學校裡,「用餐」僅是學習當中的一段休憩時間。然而更深入思考其意義可發現,用餐時光也是校園中的隱性課程之一,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子的感官發展與行為習慣。其中,幼兒階段是感官發展的最重要時期,過去研究多著墨於幼兒對於飲食行為、飲食態度與習慣,但卻鮮少聚焦於幼兒園提供什麼樣的餐點、以及餐點對於幼兒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方法,聚焦一名非營利幼兒園的備餐廚師。這位廚師並非刻意實踐慢食理念,但其選擇食材和烹飪方法與慢食運動卻有著高度的共時性。研究者將通過參與觀察與半結構式訪談,研究這樣帶有慢食色彩的餐點能夠如何實踐飲食教育、對於幼兒發展與日常學習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本研究旨在關注飲食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性,並探討慢食運動的理念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具體實現。研究結果希望為教育工作者帶來更多想像,促進校園重視飲食教育,將健康、永續、公平的慢食理念融入在學習的日常中,讓「吃」不單只是飢餓的維生,更是漫漫成長之路的幸福感泉源。
關鍵字:慢食、幼兒教育、隱性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