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黃郁茜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超越勝負的感動:中華職棒應援文化的多模態分析—以新莊棒球場為例
張量雅/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
近十年來,中華職棒的應援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尤其應援曲目和舞蹈的設計方式以及啦啦隊的帶動,都大大地改變了球迷觀眾的看球方式。透過根據田野筆記寫成的「半小說化民族誌」(semifictionalized ethnography),筆者將帶領讀者體驗在新莊棒球場(富邦悍將主場)看球的感受,尤其著重主場音樂配合著球賽節奏帶來的「堆疊感」。此處的堆疊感是球場氛圍營造的關鍵。除此之外,別有用心的舞蹈動作編排、曲目速度、啦啦隊的站位乃至球迷主動或被迫地參與,都指出一系列多模態的應援行為。球迷正是在此中受氛圍之感染,將整個身體投入到比賽中,感受到由現場數千人連結成的更大的生命共鳴體。與此同時,啦啦隊、球員、球迷以不同的方式觀看與被觀看著,在同一個場域中編織了複雜的關係網絡。筆者認為,這幾種關係中的展演也是構成棒球賽場氛圍的一環,故在論文後半段加入性別研究的視角,探討台上、台下/場內、場外「分裂生成」(schismogenesis)的群體各自的性別展演。最後,本文以Taskscape的概念收攏應援行為與性別兩個子題,在場域的層次呈現新莊棒球場內目的多元、心態迥異,卻在同一氛圍下凝聚,為富邦悍將球員應援的球迷整體。
關鍵字:棒球、氛圍、多模態、性別展演、Taskscape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數字時代下懷舊情緒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實踐
袁天豪 /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
懷舊情緒最初的含義與“鄉愁”接近,其英文(Nostalgia)由古希臘文的“回家”與“痛苦”組成,字面意思是“思鄉之苦”。懷舊者通常會保留與過去相關的物品、參加懷舊活動,或者在生活裡追求復古風格。而隨著數位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空間已成為人們情感表達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也為其留下時間的注腳和痕跡。過去的研究認為,懷舊是個體情感與集體情緒的交織,逐漸成為社會化的文化景觀。本研究關注千禧年間中國互聯網發展初期的“瀛海威時空”網站和“雨後池塘”社交網站,前者作為互聯網遺址,公司雖已結束營業,其功能變數名稱仍然累積了2002年至今的留言;後者於2000年上線,依舊保持早期的版面風格,活躍至今。研究採取虛擬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與內容分析法,研究問題包括:(1)在互聯網平臺上,技術如何上傳對話與懷舊的結構和經驗?(2)在漫長的時間中,兩個線上社區分別展現了什麼樣的數位懷舊(digital nostalgia)和技術懷舊(technostalgia)形象?(3)數位懷舊反映了怎樣的情感結構和交往實踐?如何勾連過去、現在和未來?研究發現:技術的時間既是公眾的時間也是私密的時間,對過往的懷念與挽留保留了特定的社會經驗,同時生成了新的想像。
關鍵字:互聯網;技術;懷舊;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