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蕭鄉唯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林浩立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在斯瓦希里海岸繪製武術系譜:「Karate Combat」及其起源的爭議
謝力登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雖然近年流行於非洲的東亞武術因中國推動武術作為文化外交手段而備受關注,坦桑尼亞的東亞武術鍛鍊源自多種來源,表現非洲和亞洲之間長期存在的聯繫,以及非洲武術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基於與坦桑尼亞空手道道場巴加莫約電影與武術學院(BAFIMA)及其創始人阿里前輩合作的田野調查,描述了兩個旨在追溯坦桑尼亞武術家稱之為「Karate Combat」流派起源的系譜計畫。第一個基於我的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將這種流派追溯到坦桑尼亞軍方及其在冷戰期間的國際合作。第二個基於阿里前輩製作一本傳授自他的精靈老師那裡獲得的知識的書籍計畫,將武術的最早起源定位於非洲伊斯蘭世界和宇宙觀。我將討論這兩個計畫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對在起源和傳播路線都存在爭議的情況下發展武術史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北韓突擊隊、海外華人、和桑給巴爾師傅被交替認爲是這種以非制度化、江湖類,甚至次法律特徵的「Combat」流派中的關鍵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坦桑尼亞武術家將他們的鍛鍊與社會道德問題相連起來。這種混淆和爭論使得關於非洲和亞洲文化交流的宏大敘事變得複雜化,但是反映了武術和斯瓦希里文化歷史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我考慮了關於非洲和亞洲文化遺產的作者身份主張的政治影響。
關鍵字:武術,非亞文化關係,敘述形成
自我的生成與形構:由當代峇里島藝術家的創作實踐談起
戴蕾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人類學對東南亞國家的討論,預設「中心」與「邊緣」的階序,展現在「中心」對「邊緣」的吸納、調度,和邊緣對中心的模仿上(Anderson[1972 ]1990;Geertz 1980;Tiambia [1977]2013)。Errington(2012)則指出,在知識、權力和政治不斷生成的當代世界中,人類學對東南亞的研究,應由過去對中心(包括歐洲、爪哇中心、曼谷或河內,甚或峇里島的Negara)的研究,移向研究身處邊陲和隙縫中的「人」(people)( Errington 2012:33;王梅霞2023:5)—亦即在當代東南亞動態網絡世界中,不斷生成、形構並授權新的知識的「主體」(subjects),她稱之為「新興世界中的新興主體」(emerging subject in emerging world)。
本研究則將當代峇里島藝術家的作品當作「自傳民族誌」,描述並書寫當代峇里島各別的「人」,如何透過創作實踐,成為一再生成並的「小宇宙」。研究中我將探討峇里島當代藝術家如何在當代反身性技術的關照下,通過漫長並歷時地創作系列性作品,藉著對圖案、典籍、文字、聲音的拼貼、排列、編輯與重組,慢慢地得以在以自我為參照的生命察覺與訴說下,將自我重構並整全成Errington所言,一再生成並能與中心Negara(峇里島國家)對話的主體。
關鍵字:新興世界的新興主體(emerging subject in emeging world)、Negara(峇里島國家)、自傳民族誌、自我反身性
凝視時光:透過油畫寫生與攝影比較田野研究中的民族學深度
張韵苧 / 獨立研究者
本研究旨在以海德格的現象學概念為分析方法,探討了相對緩慢的快速油畫寫生與相對快速的紀實攝影這兩種不同的藝術技術,如何在田野調查中影響民族學研究深度。通過比較這兩種方法在捕捉時間、空間和文化情境方面的能力,旨在探討它們對研究者理解和記錄文化現象的影響。
本文討論了油畫寫生的特點,包括其強調實境觀察、快速記錄和加強與對象情感連結的優勢。相對地,攝影則注重於時間的凝固和影像構圖的敘事能力。以《一百個房間》、《沒有房間》、《有些人睡在這裡》這幾個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寫生作為藝術民族誌系列作品為參考範例,分析以不同的視角和方法來捕捉和理解對象對民族誌研究成果的影響。
海德格的現象學強調“此在”(Dasein)或人類的存在方式,並提出人類的存在總是嵌入在其所處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即「世界-內-存在」(Being-in-the-world)。在此基礎上,油畫寫生能夠通過直接的、情感性的觀察方式,反映出藝術家作為「此在」與對象間的即時互動與情感連結,這有助於研究者捕捉文化現象中的主觀經驗和情感脈絡與長遠關係的建立。同時,海德格區分了「工具存在」(Ready-to-hand)和「對象存在」(Present-at-hand)。寫生可以看作是一種「工具存在」的方式,通過實用且直接的創作過程與研究對象建立緊密的互動。然而,這種方法可能會忽略一些細節和精確性。相比之下,攝影更多地反映了“對象存在”,它能夠詳細地捕捉文化現象的具體細節,但可能缺乏情感上的即時性和連結。
本研究分析這兩種技術在田野中的應用,並探討了這兩種技術在田野研究中如何促進對研究對象的生命經驗、文化背景、價值觀和日常生活的深入理解。這兩種技術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在田野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需要根據研究目的和需求來選擇和運用。旨在通過比較這兩種使用藝術製作民族誌的方法,提供選擇和應用不同藝術技術的思路和方法,,並以實際案例在海德格現象學的框架下解析對民族誌參與對象的理解。
關鍵字:藝術民族誌、現象學、油畫寫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