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施永德 /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變」出臺灣味:在地風格的變裝皇后家族表演
汪詩豪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變裝皇后」(Drag Queen)源自於歐美大城市的夜生活表演,男性表演者穿著極致浮誇、引人注目的服裝及妝髮,以帶有戲謔、幽默的方式諧仿女性的陰柔,體現「敢瀑」(Camp)的幽默與風采。變裝表演近幾年在臺灣蓬勃發展,愈來愈多的表演者投身其中,也逐漸組構「家族」,形塑個人表演特色之外的集體風格,也在表演及日常生活中相互支持陪伴、共享技藝與資源。
本文透過訪談與多年的參與觀察,嘗試書寫關於冰家、辣氏家族,這兩個變裝皇后家族的民族誌觀察剖析源自於他們文化身份與生命經驗的的多樣表演元素,如何透過他們的意義賦予,形構出具有在地族群文化特色的變裝皇后表演,呈現出「文化認同」與「當代創新」之間的銜接,同時也促使酷兒觀眾感到親切、熟悉,使得以族群文化為主題的展演實作,能夠深刻地與酷兒群體發生相互作用,表現「族群文化–酷兒文化」的兼具融合。
冰家家族的「原住民皇后」表演採用「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既體現自身的原住民酷兒身份,也讓觀眾在氛圍中親近、共鳴當代的原住民創作,從而學著理解、尊重他們「真實」的當代文化身份及生命經驗;辣氏家族致力於在變裝表演中推廣漢人民俗表演,適時融入當代流行文化元素及酷兒脈絡,展現民俗文化的創新可能,甚至營造民間信仰的「酷兒親密感」。
「族群文化」經常強調「差異」,但這兩個家族的皇后表演反而強調「共性」,意即經由組構著商業化、主流的符號元素,試著召喚台上台下、不同人群間的共有集體經驗,超越固著的文化身份範疇,經由他們族群與酷兒交互作用下的表演構思,在歡笑喧鬧中帶出新的文化生產與凝聚連結,展現富有混雜意味的在地主體性。
關鍵字:變裝皇后、原住民、漢人民俗文化、酷兒研究
娜荳蘭阿美族Malikuda祭儀歌謠的變遷、實踐與再創造
陳曦 Taruh Payu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林智文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生
在每年八月中下旬,娜荳蘭部落固定舉辦malalikid(豐年祭)祭儀,malikuda是阿美族豐年祭最核心的祭儀樂舞之一,也可稱作男子集體祭舞。娜荳蘭部落鄰近花蓮市區,自日治時期開始便是民族音樂的採集熱點,無論黑澤隆朝、呂炳川、明立國等學者都留下豐富的民族音樂採集紀錄。可以發現當今malikuda實踐已經與過去記錄的旋律有所差異,本研究將把上述聲音資料進行重新的採譜工作,進行音樂現象上的比較,特別關注在其旋律、節奏與演唱形式的不同。同時本研究將malikuda的實踐進行比較分析,透過音樂的變化和當時的歷史情境對比,以看見當中的社會變遷脈絡。
本文將探討malikuda祭儀歌謠在娜荳蘭部落的變遷與實踐,malikuda樂舞的變遷中可見不一樣的文化典範的形成,部落內部也不斷思辯,究竟malikuda是否可以作為觀光表演的內容?女性是否可以擔任領唱?Malikuda展演的對象究竟是誰?上述部落內部不同的主張都反映了祭儀與樂舞意義的變化,也反映部落與外來者的關係。此外,近年也可以看見有些部落族人試著創作新的malikuda歌謠,也有了不一樣的樂舞安排,再次探索文化的可能性。
關鍵字:時間政治、居住文化、生活領域、時間地理學
緩慢音樂學—以古琴音樂為例
西方以速度術語標示樂曲的演奏方式已久,雖個別術語在每個時期音樂家實際演奏快慢不一,但大多奠基於人們步行速度—Andante身體感的標準,且同時伴隨特定輕快、莊嚴、沉重等情感特色,在巴洛克時期,甚至用來指涉特定的舞曲特色。漢民族的音樂,無論是南管、北管、古琴、崑曲演奏/唱的實踐上,則普遍與「呼吸吐納」及「練氣功」的養生方法息息相關, 尤其是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古琴,運用沈穩緩慢的呼吸作為樂曲律動指標,借以調息休養,是正人心的重要媒介。本文著重於分析琴人如何藉由彈奏古琴,達到琴人合一,與天地脈動和諧的境界,釐清東西文化在速度節奏表達與功能上的異同。
關鍵字:速度、古琴、情感表達、身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