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等於細膩、耐心、沉靜、縝密及品質嗎?
「快」就等於隨便、粗心、躁動、空泛及膚淺嗎?
面對這個技術加速條件無所不在的動盪時代,人文領域的研究就只能夠反過來擁抱「緩慢」嗎?或許未必。因為過於天真地論述「緩慢」的價值和必要性,反而有可能將我們不小心鎖入一系列將「慢」與「快」對立起來的二元論架構,無助於分析當代生活情境的複雜性。
當我們刻意標舉「緩慢」,會不會反而把思考和行動框架在一個關於時間秩序的懷舊想像上?特別是在批判當代技術加速問題時,錯把技術介入力量當作可以排除的外在條件,以為只要將之徹底驅散,人的生命時間就可以返回某種「自然狀態」。
抑或,我們需要的其實不是關於「緩慢」的倫理學訴求,而是針對我們據以行動的時間、空間尺度,找出更為合宜的分析方式?換言之,我們真正該做的是將自己的文化實踐放入一系列足以取代簡單的「快vs.慢」、更為豐富多樣的概念叢集中理解。
據此,本場論壇「關於速度的諸種藝術深描方式」期望從臺灣當代藝術的視角出發,回應本次年會的主題。無論是展覽實作、身體行動、劇場表演、入山踏查,還是製圖學測繪,當代藝術的展演實踐已觸及許多攸關速度之潛勢,或者事物之運動態勢的字詞:諸如「斷裂∕綿延」、「收斂∕激發」、「靜定∕共振」、「摺曲∕擴延」…。
簡言之,或許我們應該暫時忘掉「緩慢」,並且開始嘗試挖掘嶄新的深描技術,藉此面對當代越來越多元的經驗與知識生產型態。
關鍵字:緩慢倫理學、技術加速、生命時間、深描技術
主持人
王聖閎 /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
呂佩怡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
梁廷毓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博士生
陳冠彰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龔卓軍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