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葉采軒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評論人
林浩立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當面臨地方上基於不同的意見、詮釋觀點、倫理關切,乃至世界觀,彼此相互對張、制衡所形構的理論上和行動上的「僵局」狀態時,除了以競爭、衝突或多元主義予以化約之外,人類學還可以如何從中獲得對地方生活更深入的洞見?處在僵局狀態中的人們經驗到的張力和困惑、運作的考量與採取的應對手段,有沒有可能成為另一個理解的途徑?另外,若從參與式人類學(engaged anthropology)的角度來看,民族誌書寫乃作為一種參與和介入;那麼,我們在在地僵局面前,應該如何作出負責任的民族誌敘事?亦即承認在地僵局對民族誌書寫帶來的挑戰:過於平順及統一的敘事所蘊含的倫理問題。
本場次參考澳洲人類學家Sophie Chao提出的「猶豫人類學」方案,一來以anthropology of hesitation的面向,嘗試正視和探索在地行動者在地方生活中面臨的猶豫所具備的產出潛力,二來則以hesitant anthropology的面向,跟隨在地行動者一起在僵局的張力當中慢下來,嘗試尋找一種猶豫的、妥協的和等待彌補的書寫方式,一種蘊含「慢」的時間性的敘事,以回應田野現場的僵局狀態帶來的倫理挑戰。
關鍵字:僵局、倫理、地方、時間性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行走在餘裕間:一場跨越多重界線的尋路之旅
陳裕濠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2023-2024年間,南和村高見社區發展協會藉由如火如荼地開辦一系列山行活動,開始以山林知識、野地教育、地圖製作、考古學,以及古道探查等,試圖為南和村民帶來有別於日常狩獵、農忙的多重視野入山。年初(2024)高見社區發展協會更以「靠近山靠近家-南和部落資源盤點暨人才培育」計畫,帶著藉由認識山來認識自己的願景,以探勘崑崙坳古道舊白鷺—望嘉段,並作資源盤點為主,培訓古道調查員與解說員為輔,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申請社區林業計畫。
在兩次以高見獵人為主體的古道探勘後,一隊高見和白鷺社區成員參半的隊伍亦走完這條古道。這趟山行除了讓成員經歷滿滿自我挑戰,更讓隊員們齊心望向返回舊古樓的路程,無限喚起回舊古樓拜訪故處的盼望。然而湧動在這份積極歡愉情緒下的,還有因山行而被擾動的白鷺、高見以及望嘉部落之間的張力。
遭遇到因行走舊道而重新開始注意彼此的三群人,以及因領域跨越而產生的張力,高見社區發展協會「不得不慢下來」,重新思考三方人員該如何協商。尤其是如何藉由現存家族跨部落的勢力,以及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製作斡旋的餘裕,進而使路得以被繼續行走。
關鍵字:古道、領域(adjunangan)、餘裕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團結: Cinsbu(鎮西堡)與Smangus(新光)的當代政治參與
羅小雯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部落普遍被認為相當的「團結」。「我們部落很團結」是Cinsbu(鎮西堡)和Smangus(新光)常見的自我評價,但與此同時「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團結」的感慨也同樣頻繁地出現。「團結」與「不團結」之間的拉扯,形成當代族人對於部落政治的議論主軸,而這更牽涉到部落過往面對災害的記憶、抵抗的記憶、以及社會經濟型態巨變的記憶。 過去成為泰雅部落mrhuw(被認可的領袖人物),依靠的是個人領袖魅力、服眾能力、為部落的貢獻程度以及具備足夠的智慧與知識等條件。當代Cinsbu和Smangus部落對過去時代「團結」的認識,與mrhuw作為傳統部落政治的核心,負有凝聚部落共識責任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日本時代部落共同認可的mrhuw,民國以後至1980年代家族個別認可的mrhuw,以及當代將mrhuw特質作為評判個人的倫理標準,不同時期對mrhuw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應出該時代部落對「團結」意義的回應。探究部落對「團結」的集體記憶,除了可以追溯不同時代下「團結」的意義,更可以進一步連結當時部落面臨的社會經濟處境。對過往「團結」的集體記憶,不僅形塑了當代部落認知的「團結」樣貌,更懸宕在當代「團結」與「不團結」的評價之間,形成與現實處境來回拉扯的張力。 本文首先以「團結」為在地關鍵詞,藉由部落對「團結」的認識,梳理不同時期的團結形式,並從部落近代政治經濟上的變遷,嘗試提供mrhuw意義轉變的時代理解。第二,本文試圖理解當代部落在理想與現實狀態之間的「團結」,如何作為部落族人的自我倫理認知,並反應在對內與對外的政治行動上。
關鍵字:團結、mrhaw、部落政治、倫理、彈性
在分裂的時間裡緩步前行:嘉蘭村Maljivel(馬里弗勒)部落的家譜建構與倫理
葉采軒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在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裡,同時並置著七個排灣部落與一個魯凱聚落。在歷經天然災害的土地裂解、及排灣族群與部落範疇的衝突與矛盾性的處境,村莊內各部落坦然面對物質與非物質面的破碎處境,積極以各自熟悉的方式理解自身認同。在縫補破碎的同時,各部落不可避免地直面當代原住民處境裡分裂卻必然相互影響的兩種時間性(temporality):投射向過去、並由過去復返至當下(present)的記憶;當下在面對過去記憶的殘餘時不斷建構的當代部落認同、甚或大至族群與原住民認同時,所擘劃的當下朝向未來的時間性。本文首先著重於嘉蘭村內Maljivel部落自2023年開始的家譜製作,延續追憶(kipaenetj)的往返時間性研究,進一步從部落內不同家族的訪談裡,看到不同的追憶模式。再者,理解Maljivel部落對「部落」意義的探索,無論是區別部落議會(maljavaljava)/部落會議,亦或是將部落設立為協會,皆是面對與處理部落/村莊(鄉)的對立性與調和的問題,試圖在「過去」與「現在」的矛盾與協調中突破僵局,尋得能夠從當下朝向未來的方式。 綜上,本文將藉以上二種時間性,初步探索所謂「東排灣族」、及嘉蘭村的特殊性,理解部落/村莊的歧異性,及部落本身的倫理與多義性。最終目的,在於反思部落在追憶與擘畫未來時被迫陷入僵局,又因面對多種歧異性而須猶豫、並緩步前行;同時,筆者也欲反思人類學者如何參與在猶豫之中,並思考如何書寫具張力、符合多方倫理的敘事。
關鍵字:部落、追憶、時間性、多義性、猶豫
地方的願景、想像與僵局:當我們談論美濃國家自然公園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林智傑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時至2010年代,美濃地方上出現倡議劃設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聲音,嘗試將反水庫運動的能量進一步轉向地方的生態保育議題,同時也希望徹底終結水庫興建的可能性。不過,這樣的願景在地方上引發激烈的爭執與討論而最終不了了之,造就了目前美濃的社區與地方營造呈現出「各自為政」的僵局與張力。那麼,當今美濃「從社運到社造」的現況如何產生?應當如何看待與書寫這樣的地方現況,而非僅僅將其化約為「山頭很多」的派系利益紛爭或是只採用其中單一或部分群體的觀點?
本文採取「猶豫人類學」(hesitant anthropology)的取徑,嘗試從兩個面向來討論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僵局(impasse):其一,猶豫作為人類學的對象,我嘗試聚焦地方關係當中情感(affect)的動態傾向,描繪地方上非政府組織成員與居民如何運用倫理想像(ethical imagination)發想各種關係(relation)的可能性,以及由此蘊生對於美濃未來發展目標的不同取向(orientation),藉此闡述地方的願景如何牽引出議題參與者當下複數的行動、造就各自相異且糾纏的時間性(temporality)進而形成懸置的僵局。其二,猶豫作為人類學家與對話者(interlocutor)互為主體的方法,需要討論的是美濃國家自然公園議題寫/不寫的抉擇以及如何書寫的問題──透過前一部份的討論,可以發現在美濃的社區與地方營造議題上已經難以形塑出整合統一的民族誌敘事,而藉由聚焦關係性的情感,本文嘗試「慢」下來面對、接受在地的僵局,並且希望在書寫中呈現出國家自然公園議題裡不同觀點之間的矛盾、拉扯與協商。
關鍵字: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僵局、情感、取向、倫理想像
系性之間:排灣歷史書寫的困局與可能
虞開元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如同蔣斌(1999)所探討,排灣長嗣承家與同胞襲名兩套記憶機制分別具有系性(lineality)和方性(laterality)兩項性質,且兩者相互構成排灣人以「家屋」為核心的社會性質。在來義鄉一帶的中部排灣人至今保有的祖靈屋傳統上,亦具有傳統上不可抹滅的系性性質,即便經聯姻後仍個別獨立;然而另方面,聯姻後的新頭目家屋之同胞,則可以遊移在不同祖靈屋和領域的系性之間,掌握方性的協調空間。不過,在書寫作為主流記憶機制的新時代下,本文主張,目前既有的排灣歷史書寫基本上僅著重於系統觀點,從而引發眾多系統之間對各自歷史的爭論,歷史存有遭抹滅的情感傷害,以及後續書寫過程的僵局。本文並且指出,形成僵局的關鍵在於目前歷史書寫的納入/排除之主權邏輯:寫或不寫(to write or not to write)。本文參考Andrew Beatty的情感書寫、Audra Simpson的抵抗書寫和Sophie Chao的猶豫書寫,嘗試在寫與不寫之間/之外探尋一種更包容不同系性觀點的書寫形式——「沒有不寫」。不以「論戰」設定文章之間的關係,而是以「排灣聯姻」為隱喻執行民族誌書寫:刻意經營特定段落的模糊混沌和待補充性質,讓他系觀點的歷史敘事得以據此和平地銜接並且成立,一方面避免前述的情感傷害,另方面讓不同系統觀點的人們得藉情感共鳴達成某種程度的相互理解。
關鍵字:排灣歷史書寫、主權、情感、存有、社會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