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劉麗娟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慢不下來:晶片戰爭下醫病共構的焦慮體制
吳易澄 /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馬偕醫學院醫學系主治醫師/助理教授
時間觀念的演變,持續影響人們的工作紀律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且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結構。而全球化的社會與新自由主義經濟更加劇了勞動者異化的處境。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當今全球政治經濟的重新布局下,超越了自由化的市場,扮演了捍衛民主自由的「矽盾」網絡的重要角色。但科技公司的員工,從無塵室產線的技術員,製程與設計工程師,到中高階主管,皆在此神聖化的產業中承受剝奪身體與時間自由的勞動條件。為了應付高速的生產運作,部分科技公司的員工不得不高度仰賴醫療資源以維持其動能。本研究描述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內的企業文化與勞動體制下,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工作,具有身心困擾並尋求醫療協助的員工的精神健康狀態;探討其身體、時間感、身心症狀與認同。透過於精神科門診的觀察,並同時訪談竹科病患及新竹地區精神科醫師,進一步探討竹科的勞動者參與在晶片供應產業上的處境,分析其一面仰賴精神醫療資源,並同時主動與被動投入高體高度異化之工作的理由,進而闡述在當今全球晶片戰爭的地緣政治下,台灣科技產業、醫療資源與政策所共構出的「焦慮體制」。
關鍵字:晶片戰爭、科學園區、勞動異化、精神健康、焦慮體制
酒鬼孩子的主體經驗研究:民族誌之可能,人類學取徑的發展嘗試
楊仁敘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在歐美地區以特殊經驗群體「ACOA」(Adult Child Of Alcoholic)為名的研究和社群組織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在臺灣,20222年酒精成癮盛行率達5.79%,卻尚未有足夠研究聚焦討論成長期間與酒精濫用者的失序一同發展,故擁有特殊生存經驗的同住子女,甚至連他們算不算一個族群?如何為他們命名都有各種超乎想像的困難。筆者不甘心將此族群討論聚焦於西方發展多年的病理觀或病源學視角,服膺「酗酒家庭子女創傷症候群」的狹隘討論,嘗試跨越學科分際尋求更寬廣的鏡頭,尋找專注於概念應用與政策規劃的社會工作領域可以嘗試的另一「認識途徑」,或可在干預方案設計之先,聚焦於不同視野及思路的踏查可能,以慢速、交纏、歧路共探的姿態,對特定經驗主體生成之路做出更立體的描繪。
關鍵字:主體經驗、內在流亡、酗酒家庭
「慢慢來,比較快」:邁向大安溪流域共同照顧之路
黃盈豪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德瑪汶協會於九二一地震後由部落居民和社區重建工作者共同成立,後來轉型成為推動原鄉產業和社區福利發展的全國性團體,以推動互助分享的共同照顧及團結經濟機制為協會永續發展的努力方向。德瑪汶協會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達觀部落,服務範圍大安溪流域13個泰雅部落(擴及台中和平區自達線及苗栗泰安鄉南山村),包含約5000位居民,服務對象以部落長輩、兒少與婦女為主。
在地深耕20多年以來,在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多年的實踐經驗中,可以整理出幾個階段:(一)從依賴政府資源覺醒朝部落自主自力照顧的努力:我們在達觀成立了『部落廚房』,開始了部落的自力照顧工作。(二)部落產業朝向社會企業的嘗試:在深化部落照顧之餘,也開始著手發展相關產業,並將產業盈餘回饋部落,期待建構自立的照顧體系;(三)對社會企業的反思開始扎根社群經濟並朝團結經濟自許與努力。
本文將透過經驗整理和檔案資料收集,嘗試從部落共同照顧的實踐經驗探討「慢慢來,比較快」這個大安溪德瑪汶多年以來發展出來的工作核心價值。並進一步介紹「文化實踐照顧」方法,主要是回到文化脈絡和土地上思考原鄉照顧和社會工作。對照顧的重新框架:大安溪工作者推動共同照顧或社區照顧,是要催化和激發一個人人都可以找到位置的方法和機制,需要深入在地脈絡和人情義理,結合在地系統和文化,透過倡議、對話、凝聚共識、實作反思等工作方法,發展出一個鑲嵌在地的共同照顧機制。絕不是透過專業化或證照化,將照顧變成少數人的就業機會或生財之道。
關鍵字:社區營造、文化照顧、公共性、災後重建、社會工作
經濟動物? 外來種? 新竹關西與台東長濱如何發展草根的仁慈保育主義
胡正恆 / 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理事
台灣近十年來興盛的生態治理論述描述飽含原生種的荒野大自然,是完美的超穩定結構;強調本土的保護主義者必須築起壁壘,阻擋入侵者,甚至積極地移除外來種輔以各種快速打擊的國家計劃,以恢復大自然的平衡。相反地,許多民間動保組織倡議的仁慈保育主義,則看重島嶼社會拓墾中,許多自然機制往往是隨機而暫時的,並不斷被火災、洪水和疾病所改造。外來物種多有案例融入、適應或被淘汰,可望讓生態系比以前更加繁榮。仁慈的保育主張選擇性地包容外來物種的緩慢調適,摸索大自然的新演替狀態。
台灣鄉土社會傳統上使用牛科動物來經營農莊,例如荷蘭人引入水牛提供給平埔與漢族墾戶,可謂拓墾至少四百年的外來種經濟動物。由水牛這等大體型、慢反芻、粗飽食動物,足以反思台灣未來的AI快速運算社會,猶需過往「動物慢活文明」做為參照體系,建構本土林草地經營來提升仁慈保育的經濟學。
容忍水牛這般的生態資產遺留迄今,在新竹關西與台東長濱的牛友整理荒廢農地,可重現四百年前(1624)的生態社會場景與多物種間的親密關係。由其實去工業化的水牛整理濕地技術,在春耕時可以不依賴犁或鍬等耕具:先用大型柴刀砍倒水生雜草,再將水牛小群趕入水田,部落耕者在列隊的水牛後方指揮,透過牛的體重與牛蹄將田土踩軟,再攪拌田菁入土一起肥育土地。仁慈保育用共生的動物力量來務農,可說是東南亞島嶼地區長期流傳的生態調適技術。
接納水牛融入半自然牧草地的生物多樣性體系,由於不過度挑剔外來種,可望重新引領人類農莊成為萬物政治的複合體:它的輪替牧草地乃由哺乳獸、水鳥、昆蟲、寄生蟲和細菌等生物大軍加盟,這些新而又新的外來複合體,不僅不是大自然的入侵破壞者,反而可能是大自然的重振者和修補工程師,更標誌著大自然尚未終結的未來演化倫理。
關鍵字:經濟動物、外來種、新竹關西、台東長濱、仁慈保育
媒介減速:大熊貓慢直播的時間性體驗
張磊 /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教授
紀君奕 /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碩士生
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時間乃至生命?社會在加速(Rosa,2013),互聯網基礎設施加劇了這種加速,現代人的時間焦慮既催生精細化時間管理等社會技術,也反向引發了慢生活、數字斷聯等一系列社會實踐。媒介成為時間的中介工具,影響了當代人生存的時間性(temporality),也帶來社會減速的可能(張磊,2020),慢直播在某種程度上就體現了「以媒介促減速」的訴求。
自2013年iPanda頻道開播以來,大熊貓的慢直播吸引了眾多觀看者。兩個主要的大熊貓人工飼養機構,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利用遍布於圈養基地的攝像頭進行直播,使得一批大熊貓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量明星。熊貓粉絲們通過觀看大熊貓直播,不僅獲得「陪伴感」和「共在」(co-presence)的幻覺,而且發展出頗具趣味的小眾文化。監控攝像頭在這裏並不意味著全景敞視,或者人類中心主義的凝視,反而呈現為「媒介照護」(media care)。尤其值得註意的是,iPanda形塑了觀看者的時間性體驗。我們對部分熊貓粉絲進行了觀察與訪談,也對慢直播進行了參與式觀察。iPanda在成都基地24小時直播的時間軸以10分鐘為一個單位,按熊貓的日常作息劃分出不同的時間版塊,如7:30-12:00是「熊貓進食,玩耍嬉戲」,之後是「投餵餐點,熊貓搶食」等。粉絲們並不一定接受這種時間規訓。他們常常有三種典型操作。一是打開慢直播,在各個頻道之間反復切換,耗時甚長,卻最終沒有形成固定觀看。二是隨機選定一個有熊貓活動的頻道,置之一旁,使之成為自己從事其他活動的背景。三是選擇一個固定機位,觀看自己喜愛的熊貓,且通過彈幕、評論、點贊等方式參與互動。因為熊貓的行動無法完全預測,很多熊貓粉絲不追求真正的「即時」直播,而是觀看「回放」。這種時間軸操控(Kittler,2017),體現了社會減速的可能性。這並不意味著時間真正變慢,或者用戶們使用互聯網直播來「慢速播放」,而是指用戶得以重新操控內容,與自身日常生活的節律形成新的匹配,從而重新建立起時間參照體系,調整著自身在時間中的生存。
關鍵字:慢直播、時間性、社會加速、時間軸操控、大熊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