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林靖修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Preserving or Worshipping? Nature in the Post-Soviet Altaian Identity Construction
雷峰 / 國立台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a) nature worship and b) nature preservation as a construction and reimagination of indigenous identity framework in the post-Soviet Altai Republic (Russian Federation). Nature worship,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local indigenous cosmology, has emerged prominently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USSR as a constituent of the post-Soviet cultural revivalism movement. Nature preservation is a complex, evolving phenomenon that combines old ideas rooted in the Soviet era and a modern ecologic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private worshipping of the sacred springs (Arzhan suu) and regular patrolling of the Ukok Peace Zone Natural Park in the remote steppes of the Sino-Russian-Kazakhstani-Mongolian border, this paper ethnographically examines how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ltai facilitated both by the state and non-governmental sector blends with sacraliz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s an ontologically crucial ele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post-Soviet Altaian indigenous identity.
關鍵字:Altai, nature worship, nature preservation, development, identity
從協商人生到「成為」移民——赴日中國移民的跨國主義實踐與個人生命史
葉祺誠 / 上海大學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碩士生
近年來,「有退路」、「穩定」、「上岸」等概念在中國大陸引發熱議。本文通過探討中國大陸赴日移民跨國實踐的原因、類型與目的,並對「成為」移民的過程進行民族志說明。與其他學者的假設不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並非完全基於經濟理性與追求靈活公民身份而進行跨國主義實踐。隨著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個人人生的「不安定感」凸顯,例如社交媒體上對「內卷」的焦慮與仇富心態等。本文認為,日本的低技能勞動崗位為移民提供了「穩定」的空間,而大陸發達地區的經濟、家庭關係與文化背景則為移民提供了「退路」。移民通過跨國主義實踐在「穩定」狀態和「有退路」之間轉換,並在此過程中協商何為「上岸」。移民借助「退路」、「穩定」和「上岸」來協商與錨定人生狀態,並在跨國主義實踐的過程中「成為」移民。文章引入布迪厄的生成性人類學方法(generative anthropology),討論移民在跨國主義實踐中的「生成」過程,通過三種人生狀態定位移民個人生命史中的重大轉折,試圖展現移民的主體性與反思性。
關鍵字:移民、日本、成為(becoming)、生成性人類學方法
不斷翻攪的記憶:馬祖母語的命名政治
黃開洋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生
2019年,隨著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正式納入馬祖閩東語為母語課程,一個原本被認為屬於地方性的語言,開始列入國家政策當中,如何命名這個語言成為一項政治問題。本文奠基於檔案研究及民族誌參與觀察,指出馬祖語作為一種雙層語言(diglossia)結構中的下屬語言,其相關語言政策與語言實踐中的定位與意涵,不僅顯示官方語言政策的改變,更反映在華語語系中的「方言」要成為一種語言時,其面對的命名與記憶政治,凸顯在中華國族與地方認同的背景下,漢語語言及其族群如何走出自我建構認同的矛盾過程。
關鍵字:馬祖話、福州話、馬祖、命名政治、雙層語言
鄉村共同體與族際互動:馬來西亞一個土生華人村莊族群關係的異質性
石宇韜 / 馬來亞大學東南亞研究系碩士生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的三大族群互動框架構成了國家的基本族群關係。20世紀70年代的新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政策以及80年代伊斯蘭宗教文化在馬來西亞的整體復興使馬來族與其他族群的關係僵化。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Peranakan Chinese)是指包括馬六甲、檳城的峇峇娘惹在內的、歷史上因通婚和密切接觸受到馬來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影響而形成新的族群或文化身份的群體。與峇峇娘惹作為英殖民時代的精英階層不同,馬來半島東海岸的登嘉樓州的土生華人過去集中在幾個鄉村,他們與馬來人至今保持相對良好互動,有別於西馬地區的整體族群關係。因此,本文聚焦於登嘉樓一個村落中土生華人與馬來人互動,將其視作一個有地理接近性(Geographical Proximity)的鄉村共同體(Community),考察場域與和諧的族群關係的有機聯繫。文章首先討論土生華人特質和文化過去如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村落中生成,分析土生華人與村落中馬來人接觸和互動的條件和方式,繼而探究土生華人如何在保持華人身份以及與馬來人和諧相處的平衡邏輯,最後文章展示了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交通便利,導致鄉村共同體的解體和衝擊了對鄉村族群關係,但相對良好的族群關係如何得以部分保留。本文認為,鄉村共同體的社會互補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族群分歧,使其“慢”於國家整體族群間的關係僵化。
關鍵字:馬來西亞、土生華人、族群關係、鄉村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