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李梅君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凝聚與韌性:護國神山下的客庄聚落─大崎社區
張家安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生
本論文旨在深入探討位於新竹縣寶山鄉的客家聚落:大崎村,這個在科學園區護國神山下的客家庄聚落,尤其聚焦於大崎村面臨科學園區擴建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其社會網絡的變遷。在過去長達四十三年的時間裡,大崎聚落社區面臨著極大的變革壓力,然而,其社會網絡卻展現出令人驚訝的韌性和持久力。通過對大崎社區的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儘管現代化的浪潮和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居民之間的鄰里關係依然保持著極為緊密的聯繫,維持著這種穩定且緩慢的生活速度,這種聯繫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和支持上,更表現在對信仰和傳統文化的共同堅守上。
在面對拆遷的情況下,雖然一部分居民不得不離開他們曾經生活了許多年的地方,但他們仍然努力保持著與社區的聯繫。特別是在固定的時間,許多村民會齊聚在大崎保生宮這個信仰中心,共同參加祭祀、祈求全村平安,也會在這裡交流彼此生活與歡唱客家山歌與品嚐現煮的客家美食,即使這裡整個區域幾乎都已經面目全非,成為半導體工廠的工地,但村民的信念,仍可在各個社群網絡內體現。這種集體的信仰和共同行動不僅加強了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也為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提供了相互支持和安慰。
透過本研究,我們對於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促進傳統價值和文化提出了更多的思考。我們認為,這種穩健且緩慢不急促的社會網絡關係是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保護和推動。因此,我們呼籲人們更加關注和尊重傳統社區價值,並通過創新的方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以促進社區的繁榮和發展。
關鍵字:新竹科學園區、拆遷、土地徵收、寶山鄉、社會網絡
在摩擦的時間與空間中生存:一個市地重劃中農業保留區的民族誌
沈立遠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班
自1980 年代新竹科學園區座落於新竹金山面一帶後,隨著國家、市場與在地市民/新移居者相互力量的作用,造成了1990年代開始一系列的空間重組;2010年代園區北方關埔重劃區的第二期重劃案也是在這個脈絡下,作為提供園區的居住與消費空間,如火如荼地展開。不過,在開發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完全與園區、都市格格不入的「農業保留區」,本文透過深入開發歷程與支持農業區一家於當時的反抗實作,認為必須對「時間性」(temporality)有所注意方能理解其出現。本文認為正是重劃中開發商急於套利的時間性讓農業區得以在摩擦(friction)之中被保留,同時促成了整體開發。接著,本文將視角轉換到農業區一家和其社會網絡在被保留後的實作。儘管在爭取保留中團結,對未來的願景卻開始產生差異,因而導出當下不同的實作。有人慢慢建立起有機無毒的草莓園,持續抱持一種「慢」與「慵懶」的實作感;有人積極地經營,打造積極朝向未來的時間,卻造成排除與紛爭;有人將農業懸置於過去,但開展另一種生活空間。透過描繪一個在國家市場力量下存活下來的農業空間,裡頭既衝突又融合、既快速又緩慢、既納入又排除,相互交疊的時間,來思考關係之間的可能性。
關鍵字:時間性、願景、摩擦、慢農
唧唧復唧唧:桃園航空城的機場工地詩學、焦土與抵抗
戴又銘 /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十年前,因服貿而生的桃園航空城計畫,遭遇了太陽花學運,而有了變數,即使中央、地方政黨輪替,桃機第三跑道上的居民、良田、埤塘仍然要在今年消失。在飛機起降噪音之下,我記錄了3段影像,企圖跳脫主流社會運動、人類學抵抗研究的觀點,借鑒黃應貴老師所注意的延平鄉布農族人自殺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起點,探討航空城(可能)微不足道的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過年期間,沙崙里傳來了消防車響,一片荒蕪的田地燒了無名火,近2小時,火苗才完全撲滅,未來,這片『焦土』就是第三跑道了!面對徵收,這把火,也許可以理解為無言的抗議。而在跑道的邊上,預計113學年廢校的圳頭國小家長(校友)發起了連署,由於學校並不在跑道預定地上,也在60分貝線之外,盼望可以保存校園,不要夷為平地。停招前的最後一學期開學日(113.2.16),圳頭國小的畢業生(6年甲班)繳交寒假作業後,捧著平板、琅琅吟誦: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作為畢業典禮的演練。也許我記錄的,仍難以勾勒Saskia Sassen(2011)The Global Street: Making the Political所謂complexity of powerlessness。如果,當年野草莓、太陽花的學運朋友還沒回來街頭的話,那我可以說,航空城仍然假「(服務)貿易」之名,行「發展」而迫遷(Development induced Displacement, DID)之實,那麼,我們有必要反省歷史上的口號: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
關鍵字: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Worlding city, Global Street, Development induced Displacement(DID),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回家。迴,家。
孫慶祖 / 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生
返鄉,一個被地方創生政策鼓吹實踐的理想狀態,一個地方青年需要再三評估、思忖、醞釀的人生目標。2019年是臺灣的地方創生元年,憑藉著農村再生及社區營造的經驗資本,許多地方再次利用各部會提供的創生計畫,發展出獨特的產業,成功締造了人口回流的多元情境。然而對於更多位處偏遠、交通不便、產業單一、人口外移情形嚴重的鄉村而言,與地方創生有關的各種資源,實際上是一塊看得到卻難以觸及的沃土。而其中備受政策提倡的青年返鄉本應是創生地方的產物,卻成為一個地方得以創生的必須要素;唯有青年返鄉,鄉村才有復甦的希望,這對於因家鄉不足以提供完整的求學及就業環境而長期旅外的青年,是多麽沈重的寄望。家鄉究竟是終點,抑或是人生的中繼站或轉捩點?本研究將以臺東縣成功鎮美山、小港地區為例,透過訪談深入了解青年們與家鄉之間的互動關係,試圖打破地方創生政策給予「青年返鄉」的既定框架,從人口流動的常態性探討地方創生的本質。
關鍵字:地方創生、青年返鄉、人口流動、美山、小港
實驗計劃是我的生活時空:員和社會住宅共居戶的時間協調
蘇伯昇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社會住宅的公共性承載了大量政府住宅政策的關注,近年住宅政策中實驗性質的青年創意戶、合作共居戶、青銀共居戶…等等實驗類型的居住型態更是作為住宅文化建構者而備受期待。以促進社區社群認同感、豐富日常生活為目標的計畫實驗戶們受到政策倡議與策略的未來性所召喚,企圖拓展不同的生活可能性。然而當回饋活動的籌備在概念上成為勞務時,時間資源成為了合作共居成員們稀缺的資源,強化了溝通成本中造成衝突的因子。因此,本研究嘗試以時間地理學的時空配置展示共居實驗戶的日常行動,並透過自我民族誌與訪談了解住戶們如何看待自身行動所顯現的生活領域。雖然行動週期所顯現的時空配置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卻能觀察實驗住民各自可識別的時空架構觀點。人作為複雜的時空政治體,居住政策實驗戶如何調適並配置回饋計畫與生存規劃的時空競逐本研究觀察的核心重點。個別計畫住戶對於履約計畫、日常生活、生涯規畫的相互影響。在安排自身時空間配置的情境下會如何領域化社會住宅的各個空間。
關鍵字:時間政治、居住文化、生活領域、時間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