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邱韻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從山林到海洋:東岳泰雅人的飛魚文化
呂惠嵐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宜蘭縣東岳村為泰雅族部落,一出車站即可看到「杵臼與飛魚」雕像豎立在廣場,部落中也不難發現飛魚的符號;東澳國小校徽設計甚至了融合了「祖靈之眼」和「飛魚」的意象,彷彿飛魚早已成為東岳泰雅人的核心。但若究其歷史,可知過去泰雅人主要居住在高山,並以山林文化為主體,不過因著殖民政策,部分族人遷徙至鄰近東澳灣區域而逐漸與海洋產生連結,飛魚在此契機下進入到東岳人的生活當中。然而,飛魚作為東岳泰雅人的物質文化可以從歷史脈絡推敲,但要將外來物轉化成具有文化象徵意涵,成為文化認同的物件則需要從族人的實踐中理解。過去有研究指出泰雅社會中有許多將外來物整合到社會脈絡中,轉化其意涵甚至成為重要的象徵的例子,並透過分析gaga在其中的能動性,認為是泰雅社會具有可塑性、適應力的要素。本研究將探討東岳泰雅族人如何以飛魚作為載體,使得部落內生產模式以及文化知識內涵重新脈絡化(recontextualisation),大幅改變當地的文化景觀以及實踐,為泰雅文化既有的印象框架,增添新的面貌。
關鍵字:飛魚、東岳部落、文化創造
當代台灣原住民系統所屬的初探研究
林季平 / 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本研究主題是從原住民系統所屬之脈絡,研究當代原住民的都市聚居地及傳統部落的型態及特徵,重點擺在都市聚居地及傳統部落的人口分布及遷徙的系統所屬之來源,和原住民部落對應的所屬系統如何影響及塑造當代原住民族的傳統部落人口分布和部落以外聚居地的形成,並進行初步嚐試與過去之經典系統所屬相關研究進行連結及比較,期使在系統所屬的社會文化架構下,使我們對當代原住民發展及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的脈絡更加清楚。本硏究目的如下:第一、連結目前部落系統所屬及過去系統所屬;第二、建立當代原住民聚居地和都市化地區之系統所屬;第三、整合前述二項研究,研究當代原住民傳統部落及聚居地的人口分布及遷徙系統所屬體系,及當代原住民發展及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關鍵字:系統所屬、傳統部落、都市聚居地、人口分布、遷徙
「慢政治」:蘭嶼的選舉文化與日常倫理
謝佩瑤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本論文是要探究在當代蘭嶼社會,垃圾作為一個危害島嶼發展的環境議題,如何與日常倫理有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美好行動為何會產生倫理上兩難。筆者首先透過報章雜誌來梳理蘭嶼晚於台灣其它鄉鎮二十年在2019年才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歷史脈絡。次之,說明不同利害關係人(在地居民、營業單位、政府部門、民間組織),在近年為何因蘭嶼垃圾掩埋場飽和,而引發環境維護、觀光人潮、生活品質之間的協商過程。最後,則透過本研究的行動者投入2022年蘭嶼鄉民代表選舉,來探究左右選民投票傾向的可能因素。
政治學認為狹義的政治是指政府決策過程;廣義的政治是指把用以解決利益衝突的任何方式都視為政治性。另外,我以「慢政治」為標題是要凸顯行動者在公開鼓吹環保理念時,又須顧及達悟族文化認為做人做事皆要低調謙遜的在地倫理。本論文的研究者透過在倡議環保行動的蘭嶼在地組織進行田野工作,以「垃圾」作為框架來分析當代蘭嶼社會是如何在觀光發展和環境永續之間折衝。而田野材料是來自筆者在環保團體擔任志工和在店家擔任小幫手的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8位觀光業者、3位公家機關相關人員、4位非政府組織成員。本研究認為蘭嶼垃圾問題的結構因素是因為基礎設施相對台灣本島匱乏;再加上淡旺季遊客產生觀光垃圾和清潔隊人力失衡;還有受氣候條件和交通成本等原因所影響。
然而,社會結構和個體能動性到底是對立還是互補始終是學術焦點。本論文經由分析行動者是如何從個人行為的改變(回收寶特瓶)擴散到志同道合者一起行動;並進一步深究在地團體的環保實踐(清理海洋垃圾、提倡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舉行環境教育活動、投身代議士競選)為何會引來部分島民的耳語來說明蘭嶼垃圾困境不能只是經由永續發展的論述和環境治理的手段,其解決之道仍要考量在地倫理、文化慣習、家族政治等面向。
關鍵字:政治人類學、族群政治、政治性、基礎設施、垃圾
一個台東魯凱族部落的社會生態系統韌性
李沛英 /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博士生
2017年7月,懸宕多時的《原住民族依生活慣俗採取森林產物規則》(簡稱《採取規則》) 公布,恢復了部分1945年《森林法》所禁止的,原住民在居住地周邊森林的自然採取權。事實上,《採取規則》的擬定,始於2000年陳總統以新夥伴關係推行原住民政策,並於2004年增訂《森林法》第15條第4項,即採取規則》的法源依據。《採取規則》的內容,扭轉了原住民在資源使用上長期遭受的壓抑與不正義對待,也促使主管機關與原住民部落建立更加平等的合作。自此,作為主管機關的林務機構,選定數個原住民部落展開先驅型的合作計畫,位於台東的魯凱族部落即為一例。
在這些由國家所策動,意圖「恢復」原住民與自然資源連結的計畫中,筆者關心的是,當代的原住民部落,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法規的改變與林務機構投入部落的計畫,對原住民部落內的社會系統,產生了哪些擾動與影響?為了回答上述的提問,本文以社會—生態系統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與韌性 (resilience) 的概念切入,探討該魯凱族部落個案自殖民前期至今的變化。首先,以文獻回顧探討該部落在社會—生態系統穩定期 (前現代時期) 的系統情況,以及社會—生態系統調適期 (日治時期) 遭逢的挑戰。其次,繼續以文獻資料爬梳殖民時期發稱的系統外變化—森林的國家化。最後以林務機構在2017-2021年委託輔導團體於該部落執行的民族植物計畫為素材,於計畫執行的最後一年與計畫結束後的兩年,以田野調查、訪談等方式,觀察個案部落的領導核心組成、集體決策方式與資源分配機制。
結果顯示,個案部落的領導核心組成部分改變,但集體決策方式並沒有顯著變化,而資源分配的標的,從自然資源轉為貨幣後,原本精巧且具有道德經濟內涵的分配機制弱化。另一方面,政府將資源投注於部落,強化了部落內領導核心的競爭,在意圖之外造成對於社會系統的影響。最後,本文認為,從殖民前期至今,社會系統歷經挑戰,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調整、學習,仍保有運作機能,具有韌性。而個案部落在民族植物計畫中,因政府機構介入系統而產生的種種摩擦與混亂,為系統面臨轉化時必經的不穩定階段,值得肯定,並且以正向開放的態度持續觀察與紀錄。
關鍵字:社會生態系統、韌性、原住民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