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鍾美雯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評論人
劉子愷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楊政賢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我們是剛入門人類學菜鳥仔研究生,從人之島雅美/達悟族、奇萊平原七腳川阿美族、台南安平區閩南人、新北鶯歌閩南人,四位第一次進入人類學浩瀚知識。透過方法論的訓練,我們開始發想研究計畫架構,過程雖緩慢而糾結,卻也因此萌生許多想法,對自身熟悉且長時間浸淫的領域提問。本自組場次仔細檢視受限制、忽視的日常,透過個人對於文化能動性的覺察,開展新的互動場域與論述可能。越橘葉蔓榕(vavaheng)存在於蘭嶼的日常景緻,它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有時會受到外來種的干擾,卻仍舊堅毅地穩固水芋田田埂與家屋石牆、抑制壞草生長。被視為好草的越橘葉蔓榕誠如本自組場次的核心,矮小而稀鬆平凡的常態,面對殖民壓迫與自我懷疑,依然包容傷痛與衝突觀點,交織成並行的當代樣貌。作為原生種的越橘葉蔓榕也承載文化中的情感,正視隱而不顯卻時刻並存的忽視,進而描繪出在地族群更為全面的集體意識。於此基礎,我們呈現四個發想過程,包含蘭嶼達悟音樂婦女創作、東埔耆老與原鄉漢師的協同教學、《循跡七腳川》的文化實踐行動、帛琉國家博物館物質文化討論,探討跨越原漢、性別、殖民創傷、人/物對立的衝突,探究族群、社群與國族之間糾纏的複雜性與互動關係。透過自身實際的互動經驗,體認到緩慢是必要,而糾纏是不斷鍛鍊與自我懷疑的過程,經得錘鍊,方能期盼如越橘葉蔓榕萌芽花果。
關鍵字:能動性、集體記憶、群體實踐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唱出女性的情感:以蘭嶼達悟婦女創作makaniaw與hiani儀式歌謠為例
鍾美雯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既有研究臺灣蘭嶼的達悟歌謠的文獻著重於儀式歌謠,歌謠的體現皆是以男性為主,達悟女性的歌謠很少被當作研究的主題,本文由兩位達悟女性(六十歲至七十歲已婚婦女)的視角勾勒她們參與創作makaniaw與hiani儀式歌謠的個人生命史,並探討這些女性生活在父權為主的makaniaw(生活規訓)的家庭生活和部落生活中,她們如何透過歌謠的傳唱和創作的行動,看待和詮釋生活規訓對於她們身為達悟女性的社會文化意義。達悟婦女的歌謠創作與她們日常的農作息息相關,農事的過程也成為她們唱出女性情感的重要場域。達悟婦女參與日復一日的農作,每天從早到水芋田除草、移除依附在芋頭莖上的福壽螺卵、巡察水芋田的水源路徑檢查是否被落葉塞住的動作,回到家照顧子女和照料家庭,忙完後,會在家屋前的前廊或者水芋田旁的工寮哼著旋律創作歌謠,緩解一天的疲憊,也是在這樣的場合中,婦女創作歌謠的歌詞流露出她們對勞動的情感,更以創作歌謠方式傳達她們在家庭、部落中受makaniaw規範的女性角色和社會期待,也傳達她們對水芋農事的傳統生態環境的知識。透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方法,本文認為達悟婦女的農事勞動過程成為她們傳唱和創作傳統歌謠的重要資源,也展現她們如何生活在makaniaw規範下,以音樂創作方式體現當代達悟婦女的勞動情感和個人情感。
關鍵字:歌謠創作、情感、農事勞動、生活規訓(makaniaw)、達悟女性
以耆老為師之新型態教學場域建構—以東埔文健站為例
蘇儀庭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本文聚焦於臺灣原住民族教育法的政策脈絡下,探討臺灣南投東埔小學與部落文健站共創新型態教育實踐場域,由學校的非原住民籍教師(原鄉漢師)邀請東埔部落內的布農耆老參與進行協同教學,推廣布農族傳統知識和族語的教學實踐過程,探討協同教學如何融入傳統布農文化、傳統知識和族語知識的教育內容,說明此過程與其他在地文化復振的異同之處,也進一步分析因文化和族群背景的差異所引起的協同教學的挑戰和困境,以及部落耆老和原鄉漢師在教學方式和理念上的溝通互動過程。本文運用後殖民主義學者Bhabha(1994)提出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概念,試圖打破學校與在地部落間的二元關係,強調部落耆老和原鄉漢師的協同教學實踐,通過不斷交涉、互相作用與衝突,呈現混雜形式,並創造出新型態的教學場域,超越既有、再現、符合的統一形式。什麼樣的傳統文化、傳統知識和族語知識可以或需要在部落小學教育中被復振?又是透過何種協同方式來復振?又因部落耆老和原鄉漢師在文化和族群背景的差異,以及對在地文化和語言認識程度的明顯落差,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欲說明新興的協同教學場域是如何教、如何學、為何教、為何學,進而能更全面地檢視當前在部落小學實行協同教學的語言文化復振方案的核心問題,並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字:文化復振、原鄉漢師、第三空間、文化健康站、東埔部落
找回當代阿美族青年的族群認同:《循跡七腳川》的歷史創傷和文化實踐
謝浩偉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我身為花蓮Cikasoan族人的一員,本文欲探討族人參與《循跡七腳川》(2011-2024)的文化實踐行動,從參與動機的脈絡與行動運作的歷程,說明阿美族青年如何透過循跡歷史創傷的路徑和空間記憶,形塑他們身為當代阿美族人的集體族群意識和文化實踐的新興方式。歷史創傷與戰爭空間承載著被迫害的創傷和集體記憶,歷史創傷成為人們在戰後以口傳、共享及延續方式,將歷史創傷在《循跡七腳川》中付諸行動(acting-out)之實質意義,我透過參與觀察《循跡七腳川》的方法,認識到族人將歷史創傷轉化為新的阿美文化的實踐方式,將七腳川戰役戰爭逃難的軌跡和空間地景,透過與戰役有關的口述歷史、儀式活動,結合空間和時間的文化實踐,凝聚Cikasoan族人集體族群意識,也成為形塑阿美青年自我認同的新場域。本文認為透過留存的七腳川戰役的歷史照片,找出戰役的軌跡和空間地景,透過這樣的過程,讓歷史創傷經由找回集體記憶與戰爭空間而浮現,也讓當代族人重新認識被殖民的歷史脈絡和被壓迫的原民性,《循跡七腳川》行動揭露了歷史創傷,展現Cikasoan族人自我解殖的當代行動意義。
關鍵字:歷史創傷、文化實踐、記憶政治、循跡七腳川
帛琉國家博物館推動殖民時期藏品的另類解殖論述
潘思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當代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保存機構,以物件展示為主軸,蒐藏各時代藏品並闡述其歷史,然而藏品與博物館的關係常因機構的成立旨趣和意識形態,被扁平化為特定或單向的詮釋取向,形成人與物二元對立。在大洋洲地區的後殖民論述和解殖行動中,博物館扮演重要一環。本文欲將帛琉國家博物館(Belau National Museum)視為交會場域,從承載歷史和文化意涵的藏品切入,探討帛琉的殖民歷史論述如何在藏品(以殖民時期的照片和物件為主)與博物館的關係開展。我認為藏品不僅傳達過往,更引發帛琉在地居民進行歷史重述或知識建構的當代行動,展開物與人的對話和互動關係。
本文承襲Appadurai(1986)對物的社會史的討論,藉由田野訪談和歷史文獻收集,以論述分析的方式,探討在帛琉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如何展現其蘊含的殖民歷史,從藏品蒐集、典藏、展覽過程,關注殖民時期的「物」本身如何被生產、流傳、展覽、觀看的生命史取向。帛琉獨立後,帛琉國家博物館的機構角色在不同政局變化中是否有所差異。博物館在何種脈絡中轉變為解殖論述的重要場域之一,又如何透過殖民物件的展覽行動,從中看見藏品作為殖民物,跨越人/物二元而建立的互動脈絡和社會網絡。由物的社會生命史提出不同於既有的殖民/被殖民歷史的另類解殖論述,並與當代帛琉和大洋洲其他地區的解殖行動有所呼應。
關鍵字:物質文化、解殖論述、後殖民、大洋洲、帛琉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