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陳韋辰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
發表人互評
儘管「泰國」時常被想像為單一、同質的文化或國家,但實際上,在形塑現代現代泰國的時間長河中,來自不同族群文化的要素在暹羅土地上交流匯合,他們或同化消失、融合創新、或共生並存,舊的與新的、慢的與快的元素之間時常衝突碰撞。如同Homi Bhabha對文化的主體與客體區別之挑戰,本場次之文章都涉及文化混雜性(hybridity)與跨界折衝的議題,所謂的「泰文化」其實很難排除「其他文化」而單獨存在(或者可以反問「泰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分野是否存在),其混雜的現狀與政治-經濟力量及國家治理的歷史緊密糾纏,也必須將混雜放回時間脈絡來討論才能使其意義浮現。唐千雅文章探討曼谷華人移民信仰遭遇社會變遷,廟宇的舊社區面臨資本力量產生迫遷危機,但新的信仰社群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呈現信仰社群的流動性與混雜的可能性如何滋長;陳韋辰文章藉由運河與道路,來理解運輸基礎設施對曼谷廊祝區居民社會生活的意義,並看到基礎設施連結、整合、轉變不同族群/宗教要素的力量;林育生文章藉由普吉島不同族群信仰者的To儀式之實踐,呈現To的多元脈絡,看似相似的To信仰其實擁有不同的內涵,凸顯儀式實踐與族群身分之間的複雜關係;王彥蘋文章則透過跨在「泰菜」與「華菜」身分之間的粿條與蝦餅,從飲食的混雜性角度挑戰對於「泰式料理」的單一想像,也挑戰了文化本真性之論述。本場次彙整從不同視角研究泰國的文章,期盼藉由研究者透過田野發現的多元面貌,突破「泰國」的單一敘事,呈現其多元混雜性,深化對泰國社會文化的理解。
關鍵字:泰國、啅To、穆斯林、菜系、文化混雜性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舊社區與新信徒交識:面臨迫遷的曼谷黃橋天后宮研究
唐千雅 /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本文研究對象為曼谷黃橋地區一座面臨被迫搬遷的天后宮,以之來探索昔日華人移民的信仰如何延續轉變。本研究討論,對於黃橋天后宮的信仰,如何在社區流失後仍持續存在,危機如何成為轉機,當中信仰社群產生變遷。地主朱拉隆功大學校方對黃橋天后宮興訟索賠,資本經濟與現代性的力量如何影響舊日信仰,而雙方的對抗過程,讓一群朱拉隆功大學的年輕學生與關心廟宇的人互相串連,投入拯救黃橋天后宮的運動。此一過程,也貼合泰國學生運動的時間軸。某一方面來說,黃橋天后宮成為年輕學生爭取民主的另一個場域實踐,讓華人信仰有了更多元的面向,在這個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甚至成為了華人廟宇的新信徒。黃橋天后宮案例之中,舊日神祇與當代社群如何找到可能性,當中可見舊日的華人廟宇於 21世紀的信仰功能與意義如何轉變。
關鍵字:媽祖信仰、天后、華人、學生運動、迫遷
泰國南部「拿督公」To信仰的多元實踐:以三個普吉的To儀式為例
林育生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今日自泰國南部以降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區的民間宗教,皆可見對穆斯林神像的崇拜。早期此類研究集中在西馬「拿督公」的探討,指出其從早期馬來人前穆斯林社會的拿督信仰,在伊斯蘭教逐漸嚴格及族群的緊張關係下,轉變為以華人信者為主的「拿督公」信仰。然而在東馬、印尼、泰國等地,仍存在不同族群,對於此類信仰實踐的多元性。過去我在泰國南部普吉的初步研究,以To神廟建立的緣由出發,發現其與土地守護靈、還願、乩身宗教服務相關的不同類型;此和西馬族群關係的發展脈絡不同,而與當地不同時期的開發與經濟發展更為相關。本研究則進一步以普吉To相關的儀式為例,探討普吉華人社群、泰人地方政府、南島語族海民Urak Lawoi的儀式中,To所呈現的不同實踐與意義。
關鍵字:泰國南部普吉、拿督公、啅To、儀式、族群
運河與道路的交織:曼谷廊祝的身分與多元宗教
陳韋辰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曼谷著名的盛桑運河(Khlong Saen Saep)貫穿廊祝區的中心地帶,運河約在拉瑪三世時期起建(1830年代),其建設不僅將原居於北大年區域的馬來穆斯林人口帶到曼谷,也帶來其他族裔與信仰者,當地除了上座部佛教、伊斯蘭教之外,也有本頭公、天主教、以及印度教等不同的宗教體系。運河形塑了當地日常生活,並進一步形塑多族群/宗教互動的場域,此外在泰國泰化政策影響下,這些馬來後裔至今不再認為自己是馬來穆斯林而是「泰穆斯林」。然而,隨著廊祝的變遷,沿著運河的近代柏油馬路也在約40年前完成建設,道路建設不僅加速當地生活的重構,道路也成為當地人理解變遷的對照物,例如當地穆斯林會說,隨著新道路的建成,廊祝區受瓦哈比主義影響的「新教」也越來越多。筆者嘗試透過基礎設施如何結構當地的生活、形成多元宗教的視角,理解當地身分塑造與多元宗教的文化地景,以及運輸基礎設施在當地生活中扮演之角色。
關鍵字:盛桑運河、運輸基礎設施、馬來穆斯林、多元宗教
粿條與蝦餅──泰華飲食的國際移動
王彥蘋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在台灣的泰菜餐廳中,「月亮蝦餅」被論述為「台灣發明的泰國菜」,而粿條則是再現為「泰式炒粿條」與「泰式船麵」的樣貌,然而蝦餅與粿條在泰國當地卻被當成華人文化影響下的食物。食物的源頭已難以追溯,然而若將飲食系統視為某個實踐群體的世界觀,關乎著如何分類,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在台灣與泰國都被視為他者、但又被含納進我群的粿條與蝦餅?筆者試圖透過台灣與泰國的實地調查,從國際遷移與文化混雜性的視角,探討這兩種食物在全球化與在地社會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如何被改編與創新,在強調本真性的國族飲食中又具有什麼樣的位置與意義。
關鍵字:泰國菜、國際遷移、文化混雜性、全球化、本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