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葉淑綾 /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評論人
陳文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本場次包括四篇論文,包括〈包萬才神父日記對地方史研究的意義〉,〈玉山下的法國牧者:賈士林神父〉,〈天主教於阿美族福傳之本地化進路〉,以及〈白冷外方傳教會在臺東開教的歷程與作為〉。本論壇將討論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和白冷外方傳教會在花東地區的傳教歷程、福傳的任務、行動的原則、和從事的事工,也將從個別神職人員的事蹟來了解天主教在花東地區傳教、開拓與奉獻的歷史,探討的面向包括傳教士撰寫的傳教報告和留存的文獻紀錄,以及教友對神職人員的認識與互動經驗等,其中,福音與文化之間的對話與轉譯,以及教會如何進行本地化的推動是本論壇關注的重點議題。
關鍵字: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白冷外方傳教會、教會本地化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廖紫均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兼蒐藏經理
包萬才神父(François Boschet)神父(1899-1975)為二戰之後第一位抵達臺灣的巴黎外方(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傳教會士,他抵達臺灣後除了短暫在臺中停留,多數時間是在花東渡過。包神父所屬的教會,自十七世紀起已在中國傳教,1949年後因中國政局的轉變,其傳教志業被迫中斷,但來臺之前已累積相當豐富與異文化相處經驗,因此初期在臺的耕耘,多延續先前在中國的傳教策略。從包神父的日記,可見到光復初期傳教士與花東地區相遇的方式,以及巴黎外方會的下層策略,讓地方的感動。神父的日記如人類學式的田野記載,地點橫跨臺灣與中國,偶有擴及亞洲其他傳教區;時間軸可追溯臺灣早期道明會來臺時的歷史、以及早期包神父在中國東北撤退前的情景,神父透過回憶來對比爾後在臺灣面臨的難題與解決。由於巴黎外方會在臺的耕耘,不斷地隨臺灣局勢進行調整,透過梳理當中的脈絡,可觀察到當中的行動者,如何在特定的時空移動,組構出行動的意義。由於花東地區對天主教是陌生的,如何進行文化的轉譯、意義的解碼等,成就東海岸曾經輝煌的傳教佳績,都可在日記中看到蛛絲馬跡。本日記做為早期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軌跡,展現花東地區跨文化接觸的歷史再現,具有某種研究價值。
關鍵字:包萬才神父、巴黎外方傳教會、花蓮、日記、跨文化相遇
林貴明 / 天主教花蓮教區卓溪堂區神父
賈士林神父(Rev. Claude Gagelin, MEP)於 1927年7 月 14 日生於法國的克勞德市,13 歲那年即許下進修道院成為外國宣教師的願望,1952 年晉鐸為神父,1953 年至 1966 年於緬甸傳福音長達 13 年,和裴德神父一樣因為遭到軍政府驅逐外國人而離開緬甸返回法國,1969 年來到臺灣時先到新竹華語學院學習國語,1970 年調任為卓溪鄉卓樂天主堂副本堂職務,監管卓溪以南的聖堂教務,包括石平、崙天、古風及卓樂部落,1973 年成為整個卓溪鄉卓溪堂區第一任本堂神父,管轄八個部落的教堂。長老會盧俊義牧師整理許多外籍宣教師在臺灣奉獻他們生命之愛的故事,其中一則故事為「被布農族人看為是親人的賈士林神父」,無論是蓋建聖堂進行福傳,推動儲蓄互助社以改善原鄉族人的經濟生活,或是編寫字典或手冊,並將彌撒經文翻譯成母語,為原住民族語言的保存奉獻心力等,賈神父40多年在卓溪的傳教生活為地方也為布農族帶來許多影響,回顧賈神父的個性作為及其在卓溪生活的點滴,有助於我們探索巴黎外方傳教會與臺灣原住民族遇合的獨特歷史過程。
關鍵字:賈士林神父、巴黎外方傳教會、花蓮、布農族
戴文嫺 /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本論文探討巴黎外方傳教會(Societas Parisiensis missionum ad exteras gentes)和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um Exterarum de Bethlehem in Helvetia)在台灣花東地區,特別是對阿美族群的傳教過程和影響。天主教在花東原住民族群中的傳教策略,強調尊重當地文化和語言,並將宗教內容與儀式本土化,逐漸吸引大量原住民皈依。在阿美族的福傳進路,是由巴黎和白冷外方傳教會共同合作努力,成功地促成阿美族對天主信仰的接受和轉變。 政權變動與文化變遷造成原住民社會結構改變,原住民族在面對身份認同危機時,基督宗教成為他們的力量之一。透過基督宗教的傳播,部落社會的組織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部分傳統文化被改變或取代,但也有部分傳統價值得以保存和發展。而在巴黎與外方傳教會的本地化策略下,基督宗教的信仰和禮儀與當地的傳統節慶、祭儀、神話與音樂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此外,巴黎與白冷傳教會培育和任用本地傳教員與本地神父,使他們在教堂事務和社區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使得阿美族教友能夠更好地參與教會事務,更延續了傳統部落領袖作為祭儀主領的文化。這些努力促進了原住民族對基督宗教的接受和信仰,並為當地社區的發展和文化保留作出了貢獻。
關鍵字: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傳教會、教會本地化、阿美族
白冷外方傳教會在臺東開教的歷程與作為
葉淑綾 /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是1921年成立於瑞士的天主教修會,福傳的對象特別關心那些處境艱困及遭受迫害的人,向貧窮、受輕視剝削和喪失人權的人群傳福音。1925年白冷會神父們前往中國東北的齊齊哈爾開教,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國民政府遷台後,在中國遭到共產黨驅逐的外籍神職人員也陸續來臺,1953年白冷會的神父錫質平和司路加受到花蓮教區費聲遠主教的邀請來臺東開教,由錫質平擔任白冷會台灣區首任區會長與台東縣總鐸區總鐸,開展在臺東地區的傳教工作。白冷會在60年代初期達到極盛,共有2萬多名教友且興建100餘座教堂,本文試圖透過爬梳文獻史料和田野調查資料,來掌握白冷會在台東傳教的歷程、福傳的任務、行動的原則、和從事的事工等。除了傳教、扶植地方教會之外,白冷會還進行了許多社會服務工作,包括創辦職業教育、建立醫療體系、推行互助社和興建水利設施等經濟扶助措施、進行家庭教育工作等面向。再者,本文也將置焦於白冷會神職人員在台東傳教過程中面對不同族群信仰文化時的觀察與態度,為1962年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推動的地方教會本地化,以及基督福音與地方文化的對話提供具體的例證與過程中的衡量與反思。
關鍵字: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臺東、原住民、教會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