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雅萍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兼USR中心主任
評論人
官大偉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吳明儒 /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黃約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團隊成員皆曾参與王雅萍主持教育部第三期USR計畫(112~113年),在執行有「雜貨店 2.0 老店新開:順路經濟與社會資源整合平台計畫」,主訴雜貨店2.0的打造,使其重新成為地區物資及資訊的集散點,並成為承接政大師生創意的風巢。(王雅萍,2023)。共同以慢經濟和慢教養的角度,重新省思原住民族雜貨店的順路經濟,以及從部落慢教養中反思特殊教育中的「障礙」意義。
關鍵字:部落經濟、順路經濟、雜貨店,烏來、特殊教育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慢經濟:烏來農產合作社的走讀與擺攤
張仰賢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葉張霈 /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生
在烏來的泰雅族很早期就因日本統治的原因,從原本的散居變成集團移住,日本人及觀光客的進入,原本在部落內以物以物的分享概念,快速轉變為資本為主體的社會網絡,開始大量的金錢交易,也開始了轉為觀光或市場導向的交易,就連原本的泰雅族人的姓名,也都因此加入了日本姓名。而受當時日本政府的治理因素,變成梯田的土地到了民國以後,因為稻米的產量過剩,加上資本化需要進入都市生活,原先種稻米的梯田也因此荒廢,甚至需要資金的原故許多土地變賣以換資金,但仍然有一小部份族人保有土地,1990後開始各自經營農場,而2016年合作社也因為政府的輔導之下成立,但受限於土地本身屬於保安保護區,所以合作社成立之初便是以有機及無毒做為主軸,從快速資本化後的烏來泰雅部落,也慢慢找回過往換工與共享的社會。泰雅人與土地的關係,有許多跟著植物生長周期的文化脈絡,在gaga指導下的社會組織與共做規範中,農場的營運舉凡水源維護、土地拓墾、收穫分享等,如何從講求效率與速度的現代化模式,放慢節奏,轉變為文化生活的實踐。
關鍵字:烏來泰雅族、有機無毒、農產合作社、小農
每家雜貨店都有一本賒帳簿:人際網絡支撐的部落經濟行為
王梅 /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田原 /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生
人際關係(人脈網絡)是支撐部落經濟行為與部落生活的重要特性。早期部落族人的貨物交易行為不是使用貨幣,幾乎都是以物易物,這樣「信賴交換」的習俗延續下來,後來就變成了部落常規的「賒帳」。本研究以新北市烏來區泰雅部落雜貨店為田野對象,研究者發現,部落的每家雜貨店都有一本「未收帳款簿」,裡面記載社區部落族人「某某某來店內拿了尚未付款的貨物」,當然也會有收不回來的呆帳,「平均每月未收欠款大約2-3萬台幣,占營業額20%」一家受訪雜貨店老闆夫婦,談起部落族人的賒帳行為,語氣略顯無奈,有的是去外地工作,有的是沒錢,有的是入監服刑,原因各種各樣...,有時需要進貨還得另外找錢周轉。幸好兩個兒子都已經開始上班賺錢,都有固定收入,至於雜貨店的功能就是補貼家用水電費、電話費等零星開支。烏來忠治(桶壁)部落的位置最接近烏來老街及行政中心,族人居住密度較高,甚至一戶挨著一戶,左鄰右舍都認識,感覺上和傳統平地社區也沒差多少,但年輕人幾乎都往都市移動尋找工作機會,留在部落的中高齡族人大多從事一些零工、零活、小生意,勉力為生。 早期烏來的雜貨店實則等同於藝品店,2000年以前烏來觀光產業蓬勃,每年有很多國外來的觀光客,手工藝品相當受遊客歡迎。但近20年來,外地遊客愈來愈少,藝品店生意直直下滑,被迫轉型為販賣日用商品的雜貨店,但也因為受到大型連鎖超商夾殺,經營受到考驗。部落雜貨店幾度轉型,顧客大都以服務部落社區在地居民為主,營業型態也變得愈來愈複雜雜,譬如兼賣中西式早餐,成立山林教育與獵人文化教室,2022年Covid-19疫情期間,甚至開發新鮮蔬果到宅配送項目,但照樣遇到族人賒帳,這是部落甚為普遍現象。
關鍵字:烏來桶壁部落雜貨店、部落社區經濟行為、泰雅族人際網絡、順路經濟
慢重建:烏來原鄉的平地人雜貨店家族與在地產業的共生發展
王雅萍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兼USR中心主任
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和10月的杜鵑颱風重創烏來,災後烏來的重建,主要是道路等公共設施的修復,筆者的觀察,因為當時害怕烏來災害新聞會影響觀光,因此壓住新聞媒體對災情的報導,經過9年其中一個指標性平地人資本的那魯灣飯店受損嚴重,迄今仍無法恢復往昔盛況。引發筆者對烏來原鄉平地人資本與在地產業發展的好奇。
本文將討論幾個在烏來平地人雜貨店家族個案,例如烏來老街的高沛蚶和高標炎父子從日本時代大正元年就先後在烏來經營雜貨和溫泉旅社,並總理烏來地區貨物商品的輸入,這些以平地人資金為主的烏來老街山產交易和產業發展,有何共生現象?
關鍵字:雜貨店、平地人、原鄉產業、災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