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張育銓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評論人
林佳靜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三位發表人在理論與實務上探索多元的成長樣貌中,去成長(degrowth)、趨成長(gogrowth)以及耕成長(cultgrowth)之間的辯證關係,在花蓮、台東與屏東等地的教學及部落實踐歷程。李雪菱以永續生態農業的跨文化課程,透過「生生行動研究」,形成「成長觀/學習成效取向/慣行的團隊合作學習」與「去成長觀/賦權增能取向/冒險興奮的團隊合作學習」,增添「反思成長」的教學案例。得出「緩慢,作為增能的捷徑」的教學態度。融入「反思成長」觀點的教學實踐促使教師得以放慢速度。張瑋琦觀察到去成長觀光研究並未意識到現代觀光並不考慮在地時間觀與空間觀的問題,以致無法從根本性反思成長主義的極限,而造成名為去成長,實則為追成長的假象。因此,透過靈性傳統作物(小米)的復耕體驗活動,探討原住民復權與去成長觀光的發展可能。張育銓則利用USR計畫帶學生進入社區租田農作,原本想要與中低收入戶一起重拾農作,降低社會福利依賴。原初設計是朝向主流靠近,經過幾週實作,發現一廂情願的USR情愫與SDGs的國際情懷,並無法回應社區需求,於是課程轉型為培農課程的歷程。
關鍵字:去成長、趨成長、耕成長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緩慢,作為增能的捷徑:去成長觀點看永續生態農業跨領域課程大學師生之團隊合作教學歷程
為了理解學生學習與團隊合作的難題並發展教學改變的行動,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並透過參與觀察與田野工作發展教育民族誌。配合課程為慈濟大學一個非農業學系的一門三學分、組必修的永續生態農業的跨文化課程。教學研究參與者以共計78位學生(76位同意、2位不同意)。資料蒐集為期兩屆、共計兩學期。本研究為系列研究的子題,提取其中兩則的實例,形成了「成長觀/學習成效取向/慣行的團隊合作學習」與「去成長觀/賦權增能取向/冒險興奮的團隊合作學習」,增添了「反思成長」的教學案例。研究結果有二。一、「緩慢,作為增能的捷徑」之教學態度。相對於重視學習成效,高等教育應投資時間資本去經營「重視學習歷程」的團隊合作教學。融入「反思成長」觀點的教學實踐促使教師得以放慢速度,在團隊合作五階段的歷程中,仍能特寫教學中非線性發展的學習價值。二、「生生行動研究」作為課室中關鍵重要的學習方法,得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能動性。據此,多數學生得以勇敢投入學習的冒險旅程,並創造豐富多樣態的學習樣貌。研究最後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團隊合作、生生行動研究、主體性、能動性、去成長
vusam-kubav-umaq:以靈性傳統作物復耕為主軸的去成長觀光試驗
張瑋琦 /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21世紀以來,學者主張觀光應從資本主義旅遊模式的典範,轉移至去成長模式的典範。然而,去成長觀光研究並未意識到現代觀光並不考慮在地時間觀與空間觀的問題,以致無法從根本性反思成長主義的極限,而造成名為去成長,實則為追成長的假象。小米被原住民視為具有靈性傳統的作物,近年來以小米為主軸的原住民食農生態觀光活動逐漸興起。本研究透過靈性傳統作物的復耕體驗活動,探討原住民復權與去成長觀光的發展可能。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法,研究者以計畫協同主持人的身份參與「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的生態旅遊建構計畫」,引入21品系小米復耕做為生態旅遊的啟動機制。研究發現如下: 一、時間觀復權:計畫執行團隊擺盪在小米時間觀與現代化時間觀中,企圖尋找平衡,並在等待與觀察中學習重建人與非人物種的相互參照關係。 二、空間觀復權:小米田、穀堡與家屋等因現代化而失去真實性的空間,在生態旅遊的蓋穀堡工作假期行動中,獲得重新建構意義的機會。 三、面向文化之物:靈性傳統作物本身具有獨特的時間觀與空間觀,小米在部落的觀光行動中逐漸掌握時間與空間的操控權,以緩慢的哲學直接挑戰現代化時間。族人在面向文化之物的前行的過程中,始得以探索去成長觀光的方向。
關鍵字:去成長觀光、追成長、耕成長、靈性傳統作物
從追成長的農作課程到耕成長的培農課程
張育銓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我們推食農時,經常在於培養消費者,希望消費者更有意識地選擇食材,具有消費正義的使命感來守護土地。相對於消費端,生產端面臨更加急迫的人力缺口。若能同時培養生產者,食農才能完整。今年利用USR計畫開設「社區農民力」,帶學生進入社區租田農作,主要是社區的兩個狀況;首先,非常多中低收入戶擁有小塊荒廢土地,培植再次農作的動力,是否可降低社會福利依賴。再者,許多不到文化健康站、日照據點的長者,自我照顧能力退化速度快,將家中菜園改為復健型菜園,是否可延緩失能與預防失智。原初設計是朝向主流靠近,但是,經過幾週實作後,發現一廂情願的USR情愫與SDGs的國際情懷,並無法回應社區需求,於是課程轉型為培農課程,本文便是側寫培養農夫的歷程。 本文透過培養農夫的歷程,思索小型農業與家庭菜園是去成長(degrowth)的具體實踐,或是追成長(gogrowth)的面貌,也就是說,邁向在地與永續的途徑中,文化累積存在於與土地的連結,其中回歸食物生產是最直接的型態,而這樣的途徑是去成長或追成長,或者是正在越來越清晰的耕成長(cultgrowth),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力,透過力量的注入土地中產生能量。
關鍵字:去成長、趨成長、耕成長、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