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許嘉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評論人
簡美玲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在當今現代農業社會中,農民的多元角色與貢獻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不僅是農產品的生產者,更是地方社區的支柱和生態環境的守護者。透過農業在地策略和知識傳播,農民展現了卓越的適應性和創造力,為全球農業永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發及思考方式。此panel藉由不同的案例探討農民如何透過與政府、專家學者和其他農民的合作,積極探索各種農業的在地策略,並且利用當地資源及實踐生態友善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注重社區合作和共享,因地制宜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市場需求,進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與過去慣行及大量的農業生產模式做對話及調適。
關鍵字:農人、農村、多樣、在地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農民多元角色與行動策略:以台灣阿里山精品咖啡為例
隨著全球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農村地區及其生活方式面臨挑戰——包含經濟壓力與環境變遷。然而,透過生活調適策略,農民展現了多元的角色與行動,探索新的在地發展路徑。本研究以台灣阿里山的精品咖啡農為例,探討他們在推動慢食、慢農及慢活等策略中的角色轉變與行動實踐。阿里山地區因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從著名的高山茶區,逐漸成為台灣精品咖啡的重要產地。在推動精品咖啡發展的過程中,當地農民不僅是傳統農業勞動者,亦同時身兼杯測師、烘焙師、咖啡師等多重角色。此外,農民透過友善耕種、永續農業和社區合作等方式,實現了生態、生產與生活的三生聚落。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徑,透過對阿里山農民、相關文化中介者的深度訪談和田野觀察,了解農民生產與生活策略。研究結果顯示,阿里山的精品咖啡農在面對市場競爭和環境壓力時,通過知識的傳播與學習,讓自身呈現更具競爭性的多元化角色,成功地將生活策略融入其在地生產中,並推動了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研究結論強調,農民在現代農業社會中,扮演著關鍵的多重角色,他們的行動實踐不僅對個別農民和社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亦可作為全球農業永續發展的借鑑。這些在地策略的實踐,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與附加價值,也增強了社區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
關鍵字:阿里山、精品咖啡、在地發展
現代「越南咖啡」的全球傳播
戴佳容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候選人
張峻嘉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現代越南咖啡以種植在邊境地區的西原(Tây Nguyên / Central highlands)最為著名,其咖啡種植歷史常被視為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之熱帶栽培業的產物。從二戰後越南咖啡產業發展的文獻可知,目前文獻未具有系統性地說明法國人將咖啡引入越南,並於越南統一後將經濟作物轉化成具有越南文化特色之「越南咖啡」的過程。 因此,本文以地理實察、訪談及問卷調查資料,結合文獻探討釐清越南咖啡產業發展之政策、制度組織,並以越南咖啡業者之官方影音資料或地景作為文本進行分析、歸納,說明咖啡產業如何透過時間、空間、人群的嫁接,逐步跳脫殖民作物下熱帶栽培業產物,而逐漸被納入越南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並開始向外輸出越南咖啡文化的過程。
關鍵字:越南咖啡、飲食、文化地景
台灣茶和咖啡產業:地景、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及新人-地互動
許嘉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自19世紀以來,臺灣已成為全球著名的茶葉生產地,百年以來臺灣也在半發酵茶,如烏龍茶和東方美人茶方面培養了獨特的技術和風味。除了已經建立的茶產業,過去二十年來,地方政府鼓勵農民朝向多元化發展,故咖啡樹開始被種植,形成農村的新發展計畫和地方特色。這一轉變也導致傳統茶園和新興咖啡種植區之間的重疊日益增加。一些台灣歷史上重要的茶產區有了大幅度的地景轉變,曾經遍佈的茶樹梯田如今被咖啡樹所取代。此外,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傳統茶產區相較於過去並無種植和生產茶葉的地區,更可以成功地培育咖啡樹,並建立蓬勃發展的咖啡產業。因此,在這項研究中透過對茶農、咖啡農及兩者兼種植的農民進行深入訪談,研究茶葉和咖啡在種植及生產之間的關係。了解這兩種作物知識和技術的傳播,以及農民在作物選擇過程中,其無論是在在地還是全球社會網絡的作用力。最後,這些地區的地景變化也解釋了在人類世中的新的人-地互動。
關鍵字:茶、咖啡、人地互動、技術、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