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林浩立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評論人
汪智博、吳昊恩 / 音樂人
1996年大大樹音樂圖像發行了《檳榔兄弟》專輯,收錄了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初布蘭群島村落和阿美族水璉部落在地樂團演奏作品,也開啟了串接起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島民的「南島」音樂想像共同體。往後2014年阿美族歌手查勞.巴西瓦里的《玻里尼西亞》、2015年吳昊恩& Daniel Ho Trio的《洄游》、阿洛2019年的《Sasela’an氣息》以及今年的《女人島》,還有更具企圖心的「小島大歌」計畫等等,都是將此聲響的南島世界(sonic Austronesian world)實踐出來的嘗試。這些創作行動的曲風和語言更加多元,且更有意識地從「民謠」、「世界音樂」的類型往「流行音樂」發展,展演出某種現代性甚至去殖民的原民身分認同。本場次由此論述發「響」,打開南島流行音樂的新世界,在美國加州雷鬼、台灣菲律賓移工嘻哈、原民青年世代歌手等社群和場景中,找尋尚未被論及的南島聲響實踐策略與隱含的身分認同政治。
關鍵字:南島、現代性、原住民、流行音樂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原民青年世代音樂人的故事:用音樂作品實踐自我認同
林果葶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作為原住民音樂人,音樂被視為他們表達身分的主要管道。原民青年世代音樂人所創作的音樂,正朝著跨文化的多重樣貌不斷發展,當代身分認同的本質是動態且多樣化的。在和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音樂作為訊息,傳遞不僅是自我對話,還有和他人的交流,自我身分認同是對過去認知和差異的重組過程(Stets & Burke, 2000; Giddens, 1991)。當音樂人與自己對話且與他人交流時,他們作為原民青年世代音樂人的自我認同,就是透過音樂創作和自我展演的過程中建構的。本文藉由近年原民青年世代音樂人的音樂作品,如Natsuko 夏子的《fu'is 星星歌》、Makav真愛的《Treasure》、阿布絲 Abus Tanapima的同名專輯《ABUS》等,應用音樂作爲「接合(articulation)」的概念,聚焦在作品成為「原住民族當代流行音樂」的過程,希望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滲透生活文化活動,並以音樂融合(Hybrid)與挪用而有意識地建構出一種敘事的概念,來探究當代具原住民身分音樂創作人是如何透過音樂創作進行表演,思辨自身原民意識和現代性。
關鍵字:原住民、原民意識、身分認同、流行音樂、音樂創作
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中的殖民與未殖民─以阿爆〈Thank You〉為例
張洋 /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的呈現與展演在全球化趨勢下,不只是與華語音樂市場銜接,也受各種曲風與文化影響。在眾多原住民族音樂人中,阿爆分別以節奏藍調和電音兩種曲風創作出《vavayan·女人》、《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兩張母語專輯。其中《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雖是以電音概念進行創作,其中的〈Thank You〉卻是福音音樂的基調,音樂影片中亦有融合基督教信仰和排灣族文化的教堂場景,這都在在展現了殖民對族群、核心對邊緣的影響。除此《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的裝幀設計師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以「山地龐克」(Indigenous Punk)為概念,解構傳統文化創作出「未被殖民過的」原住民社會,此一概念與「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十分相近。因此本文欲分析〈Thank You〉的聽覺表現,與黑人福音音樂相比較;同時處理音樂影片及裝幀設計等視覺表現,探悉非洲未來主義、太平洋未來主義、山地龐克等概念間的關係。以此探討原住民族流行音樂如何在與異文化融合中堅持/維持其文化元素,並透過不同媒介的表演走向中心。
關鍵字: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福音音樂、音聲空間、未來主義、山地龐克
時間⇔島嶼:南加州太平洋島民的島嶼雷鬼音樂展演
戴君珈 /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民族音樂學系博士生
在南加州,來自大洋洲的太平洋島民時常透過商業演出凝聚族群共識,島嶼雷鬼樂(island reggae music)則是最受歡迎的音樂類型。在原鄉,他們以牙買加雷鬼樂反抗來自西歐的墾殖殖民主義。移民至美國後,種族化(racialization)使得他們受到的殖民迫害更加複雜。這同時也使得他們與非裔美國人社群的關係相當緊密,進一步將故鄉的島嶼音樂與黑人音樂融合,並發展「島嶼雷鬼樂(Island Reggae music)」。可以說,島嶼雷鬼樂講述(storytelling)了島民從大洋洲到美國的記憶,呈現他們在大陸脈絡下的太平洋原住民性。然而在美國流行音樂產業中,島民與其音樂不可避免地成為迎合刻板印象的文化商品。本文以2024年在加州長島舉行的太平洋島民音樂節Mai Tai Festival 為例,探討島嶼雷鬼展演中的原住民性,及其文化商品化的矛盾。我提出兩個新術語:「大陸島嶼性(Continental-Islandness)」以及「造島(Island-making)」前者是島民在南加州的原住民性,後者以島嶼為意象表述建構該原住民性的實踐過程。以此為基礎,本論文藉由Mark Rifkin(2017)的原住民時間主權(Indigenous Temporal Sovereignty)和Fabian Holt(2021)對於歐洲中心論透過商業制度化(commercial institutionalization)內化進演唱會產業的主張,探究他們如何在墾殖者時間(Settler-time)所建構的空間中,利用島嶼雷鬼樂重新以島嶼的時間性(temporality)闡述他們的大陸島嶼性,奪回詮釋歷史與文化的主權。
關鍵字:太平洋島民、雷鬼音樂、原住民時間性
Talimbara唇槍舌劍:台灣菲律賓移工築起的地下饒舌世界
林浩立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徐笠豪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從移工文學到樂團表演,近年來台灣移工研究與書寫已經開始關注到移工社群的創作能動性,作品內容也多能反映其在台灣的生命處境。現在這些作品也逐漸進入到台灣「新南向」、「多元文化」的論述之中,在文學獎、出版品、音樂節等場域展現出來。相較而言,以即興對戰饒舌(battle)為主要形式的菲律賓移工饒舌表演十分特殊,其行動者以男性為主,沒有既定的作品文本,也無法在台灣「多元文化」論述中現身。然而,這些在台中、新竹、中壢舉辦的饒舌表演活動不但能吸引到上百名的菲律賓群眾參與,甚至能邀請來自菲律賓的知名饒舌歌手跨海而來,背後也有在台灣陸地生根的女性菲律賓企業家支持。本研究試圖要理解這個菲律賓移工築起的地下饒舌世界,一方面釐清其不只是移工身分的社會網絡,一方面探索這些饒舌表演所構作的世界(worlding)為何。
關鍵字:移工、饒舌、社會網絡、世界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