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宥成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
評論人
蔡政良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認同,經常是台灣族群研究和族群運動中,被談論的議題。尤其在台灣複雜的歷史、社會與政治相互交織下,人們如何理解「我是誰」,不僅僅是一個在當代台灣非常重要的議題,更是需要被抽絲剝繭、層層梳理的難題。而隨著工業化為起始的時代變遷,自1970年代開始,大量勞動人口從鄉村遷居至都市,包含許多原住民青壯年。這些移動影響了原住民青壯年的生活型態,也改變了他們與原鄉部落的距離及連結程度。當他們在都市生活孕育了下一代,也改變了下一代和原鄉部落的關係。相較於過往長久居於部落的長輩,下一代有更多元且更常遷徙移動的生活經驗。
本場次關注在當代族人高比例居住在外的背景下,部落族人、原住民青壯年如何用不同以往的方式理解自我與群體,又如何在這過程中以身實踐在部落事務、文化復振、運動競技等不同面向。丞志探討當代電光部落阿美族人如何以文化成長班的創立與演變,面對傳統年齡組織逐漸式微的危機,以及部落族人族群認同的調適。Lanihu討論布農族從過往以氏族/家族為集體生活單位,到如今較為多元、分散的生活型態,探問在這些變遷中,布農青年如何連結文化、找到歸屬。宇君討論成長於非部落環境的原住民青年,如何從面對漢原皆感到裡外不是人的困境,走向自在地安放於雙邊身分的認同歷程。宥成以運動人類學的研究取徑,討論大專棒球隊選手的身體、認同、階級與棒球培訓過程的互動關係。四個主題皆圍繞著身分認同,並涵蓋了個人到集體的探討以及不同面向的觀察。我們試圖以此呈現社會變遷下,當代原住民多元的生命圖像與認同實踐。
關鍵字:原住民、族群認同、調適、歸屬感、能動性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當代阿美族年齡組織的發展攻略:以文化成長班作為年齡組織延續的對策
電光部落位於花東縱谷南端的臺東縣關山鎮境內,從卑南溪畔至海岸山脈山腳下種植大面積的水稻,是部落族人主要的經濟作物。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種稻無法滿足族人的經濟需求,紛紛往都市移動,旅居外地工作是非常普遍的情形,甚至曾有一年少年組(pakarongay)一位都沒有參加豐年祭場,傳統年齡組織的發展面臨嚴峻的危機。
2006年開始由部落幹部推動的「找回我們的pakarongay」為主題的第一個社區營造計畫,可以說是對應危機的策略開端,主要計畫項目是辦理文化成長班,在7、8月豐年祭之前,邀請長輩教授傳統技藝及祭歌,招生對象包含旅外青少年。後續推出的文化行動,大都是文化成長班的課程為核心發展出來的,包括年齡組織服飾kipin復振、恢復少年組加入儀式、祭儀歌謠採集、部落主題特展等,而前幾屆的學員目前都是推動文化成長班的重要幹部。
本文探討電光部落阿美族人如何透過內、外力量持續辦理「文化成長班」,從年齡組織最低階的青少年組開始進行復振運動,展開一連串文化行動讓年齡組織逐漸復甦。而現今電光部落族人大多旅居外地的情形下,與傳統的年齡組織運作方式不同,文化成長班成為豐年祭前的重要暖身活動,讓原居與旅外的族人能夠有彼此認識並相互學習的機會,過程中從衝突到揉合的現象,對於「電光阿美族人」的定義也隨著調適,呈現當代文化認同機制的複雜面貌。
關鍵字:阿美族、年齡組織、成長班、文化行動、族群認同
布農青年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的當代轉換與平衡心境
Lanihu Soqluman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生
過去,布農族的親屬關係基於共同的生活實踐、節奏和心理慣性,這種情感基礎形成了他們的社會結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環境改變,布農族的家族和氏族成員逐漸擴散,生活環境變得多元。這種變遷可能導致族人與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脫節,他們需要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社會結構。不論是在都會區還是部落,族人接觸和參與自身文化的程度各異,不同的環境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社會樣貌。這種文化差異可能使族人感到與自身價值觀和文化脫節,並在當代環境中面臨身份重新定義和認同的挑戰。他們需要在保持文化認同和融入都市社會之間找到平衡。一些人可能感到失去了文化根基,產生文化身份危機或迷失感。然而,也有一些人能夠在新環境中找到平衡,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從自身觀察中,我們可以討論布農族人在當代如何維繫親屬關係,並探討自我對於認同和歸屬感的看法。同時,對比當代青年對於認同和歸屬感的不同觀感,深入探討這些現象。
關鍵字:原住民青年的歸屬感、族群認同、布農族親屬關係、布農族
都市或原鄉之外:從雙邊排除到超越框架的認同歷程
蕭宇君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的交通和生活型態皆不同以往,根據戶政資料指出,都市原住民占原住民總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46%,且四十歲以下世代的都市原住民占比更是已達52.53%。由這些數據可以知道越年輕的原青世代,其更可能擁有多元的移動與居住經驗。此外,自1980年代興起的原運,在體制外與體制內相互刺激的發展下,現在已是年輕世代渴望返回原鄉、復振文化的「原民現身」時代。如何「成為原住民」,是當代原住民青年之間共同的議題。在前述背景之下,近年來已漸有文獻指出,在非部落環境下成長的原住民青年,時常面臨「裡外不是人」的處境──他們面對漢人群體時容易感到被排除,但面對部落原住民群體時卻也覺得格格不入。本文試圖從非部落成長的原青經驗著手,了解他們的雙邊排除經驗,並進一步探問他們如何面對這些被排除的經驗,且用什麼樣的行動回應這些經驗。本文聚焦在受訪原青如何從裡外不是人的被排除感,走到能夠自在與自處於都市和部落之間的雙重身分中,以期勾勒出當代原住民青年多元、複雜又堅韌的認同歷程樣貌。
關鍵字:原住民青年、都市原住民、族群、認同歷程、能動性
東岸蝴蝶的群舞獨飛:臺東大學棒球隊選手對棒球的理解與延續(2014-2023)
李宥成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
本研究旨在探詢臺東大學棒球隊選手如何理解和延續其與棒球的關係,這背後又蘊藏著什麼樣的社會文化意涵。對許多學生棒球運動員而言,進到大專階段可能是運動生涯的高峰,卻也可能是末端;在兼顧球技、課業和其他生活面向的同時,勢必得在理想與現實的光譜中做出選擇。此外,台灣大專棒球隊的選手組成,具有跨地域、跨族群的特點,即使多數選手具有原住民族身份,但是棒球在台灣與社會價值觀、教育系統形塑成獨有的結構,許多選手的想法與決策皆會受到牽引。本研究將以一支位於臺東地區的大專院校公開組一級棒球隊——臺東大學棒球隊做為研究對象,藉由運動人類學的研究取徑,以鉅視的時代脈絡與微視的選手觀點交互搭配,探索臺東大學棒球隊選手的身體、認同、階級在與教育及棒球培訓機制的互動當中,是受到控制還是規訓?或者,更進一步在其中賦能(enabling)、增權(empowering)以創造反轉或改變的力量?透過本研究,希望可以讓研究者反思以往將學生棒球運動員同質化的研究策略,並作為讓社會大眾理解他們所面臨的處境的開始,以尋找更多未來臺灣棒球發展的策略與對話的可能性。
關鍵字:運動人類學、棒球、大專運動員、族群、能動性
laupang mincina,慢慢地成為一名布農cina(母親)
邱夢蘋 Langus Lavalian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2023年筆者成為一名母親,這一全新身份帶來了諸多挑戰與思考。開始哺育孩子的每一天都顯得格外漫長,無止盡且重複的工作經常感受到一種矛盾的情緒:整日忙碌似乎一事無成(原本的職業工作),卻又隱隱感覺完成了一些很偉大的任務(生命的延續)。內外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自己的族群身份、當代社會情境、各類育兒資訊/道具的張力,引發筆者對自身角色的深入思考:如何養育孩子成為Bunun(布農族人)?在當代作為一名布農cina(母親),這一身份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涵是什麼?總思考除了族群身份的天然標籤外,是否確有一布農的養育觀?「我」是怎麼長大的?「我」又是在什麼樣的近代布農社會過程中長大的?現在作為跨族群文化家庭,還可能有著更為混雜、多元和拼貼的生活樣貌(期望),筆者將透過自身經驗與布農族女性視角出發,探討成為母親過程的身心理變化,以及這個社會文化中對於母職(motherhood)角色的認知與形塑。藉由整理這混沌不明的人生轉化期,能分享給與我有類似經驗,或同在一路的「cina」們。
關鍵字:布農族、母職(motherhood)、母親(c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