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林靖修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評論人
林靖修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施永德 /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田野工作是人類學者理解世界和生產知識的研究取徑,但在研究過程中,人類學者經常感到挫折或充滿失敗感。如果挫折和失敗感是人類學研究的日常,是知識生產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養分,那我們該如何理解人類學研究過程中的「失敗」,或「不一致」?本panel共有四篇論文,從不同的面向探討上述議題。施永德藉由反思的田野調查的失敗經驗,以此探究這樣的感覺是來自於不同社會實踐與知識系統間的間隙運作所造成的,而這樣的經驗反而能讓人類學研究成為一種具有實驗性、重視倫理的社會實踐。林靖修則是分享自己在研究布農族親屬概念和進行系譜調查研究時,以及反思研究者所預設的時空框架與族人多樣性的時空感的落差,在知識學習和理解上所產生的落差。蕭鄉唯則是分享在排灣族社區的公共人類學實踐經驗,探討人類學者是否有可能在尊重原住民族傳統中又挑戰傳統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社會位置,或因此迷航於田野。邱筱喬則反思在金門的報導人如何在傳承祭祖儀式時所遭遇的「失敗」經驗,以此探討儀式的「不完美」如何映射虛實之間的落差和知識的不對稱。
關鍵字:人類學研究、倫理、公共實踐、知識生產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Failure: A Prerequisite to Ethnographic Ethics?
施永德 /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In this talk I reflect on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failed projects, showing how failure is a necessary feature of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This failure may take several forms: the failure to realize a project as outlined in a proposal, failures to convince our interlocutors that the project is useful or interesting, and failures to translate from one knowledge system to another. Working through examples of these failures, I argue that failure has to do with the gaps between distinct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their associated syste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Because we mediate across these distinct communities and remediate different knowledge systems when we conduct ethnographic research, ethnographic research can be nothing except a set up for failure. In my own work, I have spent long months traveling among pilgrimage sites and writing fieldnotes, often obsessed with finding “the planning document” that would provide some sort of solid evidence for my hypothese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that boosters of temple reconstructions in Fujian had about their practices. More recently, I sat at a little store and a senior center listening, talking, joking, drinking and singing more than a year, too shy to turn on my recording devices, wondering when my research begins and ends. My failures to access “real data” in the first case and to define the field in the latter would probably strike many researchers as fatal flaws. And yet failures—and the resulting forms of complicity that we create along with people in the field over the long course of doing fieldwork—are a means for ethnographic research to function as an ethical, experimental practice of producing knowledge alongside communities. By failing, we might produce knowledge in a good way.
關鍵字:Ethnographic research, Ethics, knowledge, failure
拼接人類學者所習得的知識:以布農族親屬關係的系譜調查研究為例
林靖修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本文奠基在筆者近兩年從事布農族系譜調查的親屬關係研究的基礎上,闡述族人在描繪家族系譜時所呈現的時空特性,以及對於親屬概念的理解。自2018年卓溪鄉布農族人完成修復佳心舊社石板家屋之後,如何讓在山林中的石板屋能和居住在山下的族人產生緊密的連結,成為一項重要的挑戰。近兩年,運用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料、人類學的系譜研究和口述歷史,筆者和研究團隊與族人一起製作家族系譜,希望藉此讓族人能循著祖先腳步而和山林祖居地有更深的連結。這是一個親屬關係研究,也是一個社會實踐計畫。然而,這樣具有公共性的親屬關係研究的時空特性是由人類學者所界定的,是建立在時間是連續性的,以及山上祖居地和山下居民的住所是一個相連的地理空間。然而,在研究過程中,族人對於家族歷史與活動空間的視野卻是多樣性,對於過去祖先的生活與家族遷徙的理解和興趣也是因人而異。無法將所學習的布農族的親屬概念放置在同一個時空框架,這也使得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總覺得所習得的相關知識顯得破碎、凌亂和不一致,毫無系統可言。本文將探討這樣的破碎且毫無系統可言的親屬概念知識的社會性意義,並和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的概念進行對話。
關鍵字:親屬關係、公共人類學、布農族、系譜研究、原住民族知識
有害的遊蕩者:人類學者於社會實踐情境中的自我矛盾
蕭鄉唯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Nigel Barley(2012)曾指出人類學者在田野工作中往往宛若無害的苦力(harmless drudge),於參與觀察的過程中嘗試扮演無害、勤勞與謙虛的角色,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社會進行有效的研究,另方面恪遵學科傳統的倫理規範避免干涉在地事務。然而,當人類學者投入社會實踐,企圖經由Robert Fisher(1999)所提出之「介入方法論」(intervention methodologies)與充滿異質的協力者攜手再造地方時,難免有意無意地改變了權力關係,並經由深度閱讀在地關係紋理,在嘗試將行動契合不同尺度公共面向而產生的為與不為抉擇中,捲入動態且相互競爭的社群角力,導致被不同立場的權益關係人視為有害的遊蕩者(harmful wanderer)。同時,無論是伴隨人類學者而來的研究資源,抑或是與在地居民共同申請的補助經費,在地既有的政治經濟生態將受到擾動,不僅可能促使話語權開始流動,更很可能解構並重構社群關係。本研究將以排灣族T村為例,藉由剖析社會階序如何同時在傳統與當代的公共性中持續斷裂與銜接,並闡述人類學者如何既尊重又挑戰傳統,進而由無害的苦力轉變為有害的遊蕩者,反思社會實踐的過程為何充滿矛盾且舉步維艱。
關鍵字:社會實踐、公共性、排灣族、社會階序
從儀式的「不完美」中看到真實:人類學家參與觀察金門祭祖儀式的反思
邱筱喬 /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
人類學家進行儀式研究的基本方法,往往著重在儀式程序的紀錄,及儀式所包含的各種象徵與意義。然而,若某儀式的所有參與人員,似乎並非共享或知悉關於該儀式的知識,包括其程序、動作及意義時,在該儀式進行過程中的「不完美」,是否意味著儀式的「失敗」?又或是這樣的不完美可以啟發什麼反思?本文以筆者在金門見證的祭祖儀式為例,描繪祭祖儀式中的知識不對稱,及其所引發的儀式過程中的混亂或不完美,而人類學家又如何意外地從旁觀者變成真正的「參與」觀察者。人類學暨哲學家Michael Puett(2005, 2014)深研中國儒家經典,指出儒家強調的是儀式所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the subjunctive world)與「經驗的現實世界」(the world of lived experiences)之間的分疏化(disjunction)。立基於Puett的論述,本文討論儀式中的「不完美」,如何映射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真實落差,並呈現出儀式知識的不對稱及儀式傳承中的現實困境。
關鍵字:金門、祭祖儀式、知識不對稱、儀式的分疏化、儀式傳承